2009 (6)
2020 (207)
2021 (328)
2022 (226)
2023 (215)
看安東尼奧尼的紀錄片:中國(1972)
謝謝外鄉人的帖,讓我們看到了這部在當年被批判的電影。1972年我還是個剛進校不久的小學生。還記得當時被要求寫批判文章,不要說沒看過就要批,就是看過,在那個還是小屁孩的年紀,真是懂個屁啊。不過,這個事件就烙印在記憶中了。
真的是如外鄉人說的,等了40年才看到。三個多小時的電影我一口氣看完了。其中很多鏡頭下所展示的場景是那麽熟悉和親切。中國貧窮但質樸的70年代!
值得記下的一些鏡頭:
第一部分-北京
▪ 剛開始,天安門廣場上的遊人。女青年們多是齊肩的兩條小辮,衣服都是灰蒙蒙的素色的,最多是翻出個有點花色的領子。忽然,一個小小女孩,一身鮮紅的連衣裙,成了廣場上的一個亮點。小女孩,你如今在哪兒?在幹什麽?
▪ 學校都在清晨以廣播操和跑步開始。記得當時每個孩子都以能輪到喊一,二,三,四(領隊)或領操為榮。我從小學三年級起負責每天的升旗儀式,因為每學期考試都是第一名,還是“三好學生“,所以這份榮譽職責一直保持到我進中學。
▪ 學校的體育課。馬路就是體育場。男生女生各排兩路縱隊,由高到矮,男生先走,女生隨後。一跑起步來,男生的隊伍會很快接到女生的隊尾。我小學時一直是屬於班裏最矮的幾個,永遠是隊尾。男生的隊伍跑過來後,我們最後幾個女生總會互相推來推去,不願成為最後的一個,被男生追上。測量跑步速度,馬路就是跑道,一男生一女生一齊跑,體育老師在終點撳馬表測速度。那時要通過體育鍛煉標準才能體育及格。看電影中的小學生跑步,自己就是像他們一樣,是其中的一員。
▪ 孕婦針刺麻醉剖腹產。看得膽顫心驚。也不戴手套,那麽長的針就用不戴手套的手一點一點撚進肚子裏。怕怕!
▪ 紡織廠女工。政治學習討論。嗬嗬,官腔嚴重。
▪ 長城。當時遊人真少啊。
▪ 學工學農學軍。學生背著鐵鍬一二三四地排隊行進,還時不時的喊口號:團結緊張,嚴肅活潑。好像是行軍拉練。這些我都經曆過。現在聽這些口號,真是很好笑。
▪ 魚肉市場。好便宜噢。好大的活魚,43分,75分。當時的菜都是幾分錢一斤的。看那家菜場,蔬菜品種好像很豐富,我懷疑是專門布置的。那時有那麽多選擇嗎?
▪ 故宮。還是人少。和現在簡直不能比。看幾個拍照的人,其中一個一身漢裝,黑衣黑褲白底黑布鞋,看上去很新,肯定是從哪個鄉下外地來的,他的著裝和嚴肅緊張的神情,看得出是非常鄭重其事地來參觀故宮。
▪ 小腳老太太。鼓樓市場附近的胡同裏。當時的批判點之一就是這個意大利導演拍了小腳老太,有汙蔑中國之嫌。
▪ 古玩市場。那時的古董肯定很便宜,都是國營店經營。不過再便宜,也沒很多人買,大部份人是沒錢,或是有錢沒膽。文革中破四舊,家裏有點底子的躲還來不及呢。
▪ 四合院。眾多的住戶在天井裏合用一個公用水龍頭,倒也互相謙讓。胡同裏的居民見外國人的鏡頭就躲,但又忍不住回頭看。有一個鏡頭裏,破敗的胡同裏居然停了一輛像甲殼蟲的小汽車,非常罕見!
▪ 王府井裏賣冰棍的和吃冰棍的人。
▪ “豐盛”大街(沒聽說過北京有這樣一條街?),人潮湧動。當時的北京人真的好土。
▪ 北京木偶劇團演出。木偶做的非常具有時代感,很工農兵高大形象,一點美感也沒有。西洋樂民樂合奏革命歌曲。想不通,既沒技術含量又不美,真是多此一舉,幹嘛還玩木偶拉線啊,還不如真人表演算了。
第二部分-河南,江蘇
▪ 河南農村林縣:下雨,牛車,泥路,黃油布傘。這種油布傘我小時候也打過,非常重。
▪ 看了這部電影才知道河南是當年第一個成立人民公社的地方。紅旗渠就在此。三萬人用了十年時間參加建造。河南話很不好懂,人也長的不好看(電影裏如此)。
這段離我的生活經驗太遠,沒什麽太大的共鳴。人們穿著樸素陳舊,但不破爛。村裏的建築很簡陋,但倒都幹幹淨淨。人們的表情很木納,眼神很警惕。
▪ 蘇州:生活在城裏的人和生活在農村的人看著就是不一樣。衣著,神態,街景。他們的衣著更時尚一些,神態更自然和自信一些。70年代的蘇州很漂亮,自自然然,保持著江南水鄉的原態。有一個鏡頭是在蘇州的大街上,一老婦人躺在一輛手推車上,車板上墊著被子,好像是生病了。她看上去像是有點底子的人,盡管是半躺在簡陋的手推車上還一副病容,但她麵對鏡頭的神態仍是很鎮定,很雍榮華貴。不知怎麽讓我想起王安憶筆下的王琦瑤(“長恨歌”),應該就是這個樣子的。
▪ 點心店裏的生煎包子,陽春麵;醬油店裏的醬菜;蘇州園林,不多的遊人,優哉遊哉,人們的神情很放鬆。有一個鏡頭,一個婦人在天井裏縫被子。多親切啊。小時候我最喜歡看外婆縫被子。被裏洗過,被子曬過,通常綢被麵,最不濟也是人造棉的被麵,平平地一層層鋪在床上,釘被子的針有中指那麽長,引線後把被裏,被子(棉花胎)和被麵釘在一起。縫完後將被子疊的整整齊齊,聞上去香噴噴的,一股陽光的味道。進大學後開始自己縫被子,還一年兩次幫外地的男生洗被子釘被子。記得上海男生很妒嫉,但我們女生不幫本地男生做,因為他們可以帶回家自己弄。
▪ 南京: 從南京長江大橋開始。大街上一個拉板車的,兩個輪子一塊板,兩個把手的簡易車,上麵好像拉的是水泥管。拉車的原來是光著膀子在拉車,後來意識到被拍,一邊用一隻手繼續掌控著車,一邊騰出手來把一件藍大褂套上。這就是普通的老百姓!不知為什麽,我看到這裏兩眼有點濕潤。
▪ 注意到一個現象:當時好像街上軍人很多,時不時鏡頭裏就會有穿軍裝的人出現,或是走在馬路上,或是在軍用敞篷大卡車裏。
▪ 幼兒園:70年代生的人,有沒有在鏡頭裏看到你自己啊?你會想到40年後的你會是現在這樣的嗎?當時的小孩都是唱些什麽歌啊?讓這些四,五歲的小孩怎麽記得住歌詞啊 -“領導我們事業的核心力量是中國共產黨,指導我們思想的理論基礎是馬克思列寧主義”!MAMA MIA! 不過這就是時代的烙印。現在還不是一樣?現在的小娃唱什麽?愛啊情啊,心碎啊,傷離別啊。他們懂嗎?也不懂。但大人流行什麽,他們就鸚鵡學舌,照唱不誤。
第三部份 - 上海
▪ 啊,南京路的商店,金陵路的騎樓。想看老上海的,這部份展現了不少,豫園,城隍廟,外灘。高高在上的警察崗亭,一人座的電動掃路機車,竹篾的大掃帚,紅小兵的紅塑料胸章,三輪車,人們意識到被拍後流露出的好奇的眼神。
▪ 典型的上海新公房,三,四層樓高的水泥建築;抽大糞的車;兩個板凳一塊木板搭成的簡易乒乓桌。想看上海的“棚戶區”,“滾地龍”的,這裏有鏡頭。不過這裏展示的是特地保留下來作為憶苦思甜用的標本,比實際有人居住的要幹淨整齊的多。我去過虹橋路上的棚戶區,當時中學按區劃分,虹橋路也劃歸南模中學,所以我有同學住那兒。南模中學在恢複成為要考進去的重點中學前它的學生是很有點意思的。有來自市委康平路辦事處的高幹的子女(四人幫裏除了江青,其他三人的子女都在南模),有以前法租界留下的花園洋房裏居住的有點底子的小市民,其中不乏知識分子,文藝界人士的孩子(趙丹的兒子,孫道臨的女兒),還有就是上海“下隻角”虹橋路棚戶區的貧民後代。
▪ 坐在豫園湖心亭的茶樓裏喝茶的人們。有一個看上去五,六十歲的男人,門牙全沒了,有的好像是敲掉了一半。我猜他可能是文革中被批鬥被打的幸存者,不然他的門牙怎麽會成那樣呢?還有一個人很警惕的用自己的一隻手擋住自己的半邊臉,不讓鏡頭裏能認出他的全貌。
▪ 上海雨中的街道:攝影車應該是從城隍廟往外白渡橋開,一路上街道在雨中看上去出人意料的幹淨。
▪ 工廠:“精煉廠”,沒弄明白什麽精煉廠。看廠房裏一排排管道,鍋爐,設備和現在肯定沒法比,很簡陋,據解說都是廢料建的。但那時好像也不常常聽到有什麽重大事故。
▪ 黃浦江中的木帆船,好漂亮。
▪ 碼頭大喇叭放的革命歌曲西洋唱法:“毛主席走遍祖國大地,錦繡大地晴空萬裏”。。。。。。它的歌詞和旋律我居然還能記得起。
▪ 想看淮海路,居然沒有拍,遺憾。
70年代的中國!不懷念它,但也不想忘記它。在此再次謝謝外鄉人的貼!
Link: http://bbs.wenxuecity.com/myhouse/266840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