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 (6)
2020 (207)
2021 (328)
2022 (226)
2023 (215)
2024 (244)
2025 (9)
四月初剛從國內探望父母大人回來。我父母都已是過了八十的老人了。直到去年回去,我印象中的父母還是精力充沛不服老的人。時隔一年,這次再見到他們,大不如前了。很心疼,但也無能為力。正好讀到龍應台的這本小冊子,讀來感同身受,有點安慰,有點悵然。
摘錄幾段分享 -
"目送"(關於父母子女關係的-她和自己的兒子,她和她已逝的父親)
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謂父女母子一場,隻不過意味著,你和他的緣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斷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漸行漸遠。你站立在小路的這一端,看著他逐漸消失在小路轉彎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訴你:不必追。
"山路"(關於同代朋友,生老死別,前行者沈君山三度中風後寫的)
才子(指沈君山)當然心裏冰雪般的透徹:有些事,隻能一個人做。有些關,隻能一個人過。有些路啊,隻能一個人走。
"寂寞"
有一種寂寞,身邊添一個可談的人,一條知心的狗,或許就可以消減。有一種寂寞,茫茫天地之間"餘舟一芥"的無邊無際無著落,人隻能各自孤獨麵對,素顏修行。
"共老" (關與兄弟姐妹情)
是一個陽光溫煦,微風徐徐的下午。我看見他們兩鬢多了白發,因此他們想必也將我的日漸憔悴看在眼裏。我在心疼他們眼神裏不經意流露的風霜,那麽--他們想必也對我的流離覺得不舍?
隻是,我們很少說。
多麽奇特的關係啊。如果我們是好友,我們會彼此探問,打電話,發簡訊,寫電郵,相約見麵,表達關懷。如果我們是情人,我們會朝思暮想,會噓寒問暖,會百般牽掛,因為,情人之間是一種如膠似漆的黏合。如果我們是夫妻,隻要不是怨偶,我們會朝夕相處,會耳提麵命,會爭吵,會和好,會把彼此的命運緊緊纏繞。
但是我們不是。我們不會跟好友一樣殷勤探問,不會跟情人一樣常相廝磨,不會跟夫妻一樣同船共渡。所謂兄弟,就是家常日子平淡過,各自有各自的工作和生活,各自有各自的抉擇和承受。我們聚首,通常不是為了彼此,而是為了父親或母親。聚首時即使促膝而坐,也不必然會談心。即使談心,也不必然有所企求 -- 自己的抉擇,隻有自己承受,在我們這個年齡,已經了然在心。有時侯,我們問:母親也走了以後,你我還會這樣相聚嗎?我們會不會,像風中轉蓬一樣,各自滾向渺茫,相忘於人生的荒漠?
然而,又不那麽簡單,因為,和這個世界上所有其他的人都不一樣,我們從彼此的容顏裏看得見當初......
兄弟,不是永不交叉的鐵軌,倒像同一株雨樹上的枝葉,雖然隔開三十米,但是同樹同根,日開夜合,看同一場魚直直落地,與樹雨共老,挺好的。
"跌倒"(寫於一十五歲少年自殺後)
我們拚命地學習如何成功衝刺一百米,但是沒有人教過我們:你跌到時,怎麽跌得有尊嚴;你的膝蓋破得血肉模糊時,怎麽清洗傷口,怎麽包紮;你痛得無法忍受時,用什麽樣的表情去麵對別人;你一頭栽下時,怎麽療治內心淌血的創痛,怎麽獲得心靈深層的平靜;心像玻璃一樣碎了一地時,怎麽收拾?
誰教過我們,在跌到時,怎樣的勇敢才真正有用?怎樣的智慧才能度過?跌到,怎樣可以變成行遠的力量?失敗,為什麽往往是人生的修行?何以跌到過的人,更深刻,更真誠?
我們沒有學過。
如果這個社會曾經給那十五歲的孩子上過這樣的課程,他留戀我們 -- 以及我們頭上的藍天 -- 的機會是不是會多一點?
現在K也跌到了。你的修行開始。在你與世隔絕的修行室外,有很多人希望捎給你一句輕柔的話,一個溫暖的眼神,一個結實的擁抱。我們都在這裏,等著你。可是修行的路總是孤獨的,因為智慧必然來自孤獨。
"寒色"
當場被讀者問倒的情況不多,但是不久以前,一個問題使我在一千多人麵前,突然支吾,不知所雲。
他問的是:"家,是什麽?"
......
作為被人嗬護的兒女時,父母在的地方,就是家......可是這個家,會怎樣呢?
人,一個一個走掉,通常走得很遠,很久。在很長的歲月裏,隻有一年一度,屋裏頭的燈光特別燦爛,人聲特別喧嘩,進出雜遝數日,然後又歸於沉寂。留在裏麵沒走的人,體態漸孱弱,步履漸蹣跚,屋內愈來愈靜,聽得見牆上時鍾滴答的聲音......
和人做終生伴侶時,兩個人在哪裏,哪裏就是家。家,也就是兩個人剛好暫時落腳的地方。
可是這個家,會怎樣呢?
很多,沒多久就散了,因為人會變,生活會變,家,也跟著變質。渴望安定時,很多人進入一個家;渴望自由時,很多人又逃離一個家。渴望安定的人也許遇見的是一個渴望自由的人,尋找自由的人也許愛上的是一個尋找安定的人。家,一不小心就變成一個沒有溫暖,隻有壓迫的地方。外麵的世界固然荒涼,但是家卻可以更寒冷。一個人固然寂寞,兩個人孤燈下無言相對卻可以更寂寞。
很多人在散了之後就開始終身流浪。
很多,一會兒就有了兒女。一有兒女,,家,就是兒女在的地方......
孩子在哪裏,哪裏就是家。
可是,這個家,會怎樣呢?
"回家"
......
是的,我們都知道了:媽媽要回的"家",不是任何一個有郵遞區號,郵差找得到的家,她要回的"家",不是空間,而是一段時光,在那個時光的籠罩裏,年幼的孩子正在追逐笑鬧,廚房裏正傳來煎魚的嗞嗞香氣,丈夫正從她身後捂著她的雙眼要她猜是誰,門外有人高喊"限時掛號拿引章來"......
媽媽是那個搭了"時光機器"來到這裏但是再也找不到回程車的旅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