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染的博客

靈性溯源,像剝洋蔥一樣
正文

臨危不亂

(2009-11-29 20:52:35) 下一個
臨危不亂
民國八十七年二月二十一日《中國時報》第六版報導這麼一則社會新聞:建築工人宋誠誌先生二十日中午在高雄國昌國中的模板鷹架崩塌事件中,由於從六樓樓頂掉落在五樓突出的平台上而僥倖逃過一劫,但其他的兩名工作夥伴卻因之命赴幽冥。
宋誠誌是台東縣排灣族的原住民,早先是在別處的工地工作,甫於二十日早才臨時被公司調來楠梓區國昌國中的教室興建工地,從事水泥灌漿的作業,結果卻經歷了一生永難忘懷的劫難。在接受訪問時,宋誠誌敘述事發當時,他與另兩名工作夥伴是站在六樓頂外緣的模板上工作,才剛完成灌漿工作不到一會兒,就聽到一聲巨響,他們所站立的模板突然往下崩塌,大家遂因重心不穩而紛紛往地麵摔去,就在剛往下掉的一剎那,心想這下子鐵定是要沒命了,但不甘心就此枉受一生,於是奮力的往大樓的內側跳去,隻求隨便抓住可以支撐的東西就有活命的機會,結果奇蹟真的出現了,雖然沒有抓住東西,卻因這一跳而讓他掉落在五樓的平台上,撿回了性命。  
麵臨生死存亡的剎那間,有些人突遭驚嚇而張惶失措,有些人懊悔或喊冤心存不甘,有些人心平氣和視死如歸,也有些人鬥誌堅強一意求生。究竟這電光石火的一瞬間,人的意念是如何運作的?在我們提倡心靈改革的這一刻,應是頗值得玩味探討的題目。
佛教的說法,人有三魂七魄,而所謂的三魂指的是生魂、覺魂與靈魂。生魂居於最外層的身體之上,管的是身體與生理的運作。中層的覺魂則領導著思想、感情、情緒與覺知,最內層的靈魂則為主宰靈性與悟性的自性本體。
人死後生魂很快就消失,唯冤死或初死者可能因生魂不願離去,而逗留在世上(有人形,即靈身,頭七時常為親人所見)。覺魂是個中介質,生前附著在生魂之上,與大腦一起運作,死後則改為附著在靈魂之上,但隻留下記憶體,不管行善或行惡皆有忠實的記錄(一道光或七股氣)。凡生前多從事宗教、藝術、哲學方麵之靈性、悟性修行修養的人,便可在此記憶體保留較淨、較強的靈智和靈光(因為靈智一經開啟便不容易熄滅),因而可以進到較高層的靈界(佛、菩薩、阿羅漢、神,或投胎再當人),否則就隻能進入較低層的靈界(畜生、餓鬼,或下地獄)。
佛教的這種說法與現今新時代思想的「生命是由身、心、靈三者所組合而成」之說頗為吻合。生命是由身、心、靈三種不同的狀態所組合而成,「身」指的是身體或生理的機能,「心」指的是心情或心智的反應,「靈」則是靈性、悟性、愛心、智慧等,就好像任何物質也都有固體、液體、氣體三種狀態一樣。
人生在世,須對抗許多煩惱、疾病、魔幻、苦厄和災難,這就得三魂的互相配合和提升才能勝任:
一、人必須有強健的身體(生魂),才能集中精神與毅力,從各種生活處境當中去修行修養,使靈性、靈智獲得精進。
二、如果沒有思想、感情(覺魂)的媒介與刺激,人將很難深入體會靈性與靈智。
三、必須身心靈的密切配合,才能展現完整生命的能量
四、當生命的活力處於冰冷、晦暗或低潮時,我們可以藉運動來給生魂加溫,或藉藝術來給覺魂加熱,也可藉宗教精神或不斷的體悟直接讓靈魂發光。在如此交互的修行和修養之下,人便能回復並保持其完整生命的活力了。當然,靈性的提升必須要有健康的身心做基礎,同時,當靈性提升時,也可保障及維持身心的健康,這是互補的。

依據《西藏度亡經》的觀點,歷經變故倉惶猝死的靈魂可能要在中陰生(再投胎前的準備階段)經過一段期間的調適,可能因憤憤不平須再輪迴數次,以便學習達觀、寬容、利他或愛,等等的靈性提升。但如果能在麵臨死亡之際,轉生出「此生已滿足、了悟,執著原是癡愚、情慾即是空、萬般皆可放下」等之善念,則可一心不亂,直接證入佛地。雖然宗教的義理深晦難懂,若能一點靈性未泯,臨危不亂,效法宋誠誌先生能在毫髮一線間生出積極的求生之念,因而逃過一劫大難不死,那麼之後的每個日子都將充滿了意義,正如宋誠誌所言:「生命真可貴,能夠活著真好!」
同年所發生華航空難事件的兩百餘位受難者,從飛機撞著護牆到爆炸隻有十秒鐘的時間,值此「一生懸命」之際,能否有幾位大德轉生出善念,可說是一生的功力之所繫,甚至是累世的智慧之所積。有些人的「生命課題」是長年而經久歷時的煎熬,有些人則較短暫,甚至隻有短短數秒鐘,除卻此「生命課題」所涵蓋時間範圍外的大半生就隻是「佈局」而已。俗話說:「養兵千日,用在一朝。」智慧的養成更是如此。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