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津印象(1)- 茂德琳學院
- 鬆風琴韻 -
(2007年5月,我和太太開始了我們第一次歐洲之旅。目的地是倫敦和巴黎。犬子當時正在牛津讀書,因此牛津就理所當然地成了我們旅遊的第一站)。
我們在一個風雨如晦的黎明到達倫敦。出了希斯羅機場就上了去牛津的班車。牛津在倫敦西北50公裏左右,車程大概45-50分鍾。沿路是英國的鄉村風光:大片的草場散布著羊群。
這是個星期天的早上。8點多鍾,班車開進牛津市區的時候,街上還是空空蕩蕩的。街道,樓房,樹木,和燈杆都還在細雨中做著濕漉漉的夢。
到兒子的宿舍放下行李,喝杯咖啡暖和暖和,就開始了對牛津的“正式訪問”。牛津大學有36個學院。因為兒子在茂德琳學院讀書,自然要先去茂德琳。
茂得琳學院的英文名是“MagdalenCollege”,源於聖經人物MaryMagdalene。(也就是《達-芬奇密碼》裏認為是耶穌基督的妻子的瑪麗)。明眼的看官可能會問了,這Magdalen怎麽就翻成“茂”德琳了呢?為什麽不是“瑪”德琳或者“麥”德琳呢?原來,學院的創始人Williamof Waynflete 在1458年建校時就規定Magdalen的讀音為/ˈmɔːdlɨn/"mawdlin" 。所以這個中文譯名就非“茂”德琳不可了。太太說,聽起來像個鞋店。哈!
在茂德林學院的牆外有一條小河,叫澈維爾河(RiverCherwell)。河裏泊著些五顏六色的小船,出租給遊人的。
像牛津大學的大多數學院一樣,茂德林的建築使用的是本地特產的一種侏羅紀的石灰岩。這種灰岩在陰天的時候看上去灰白暗淡,可是在陽光,尤其是夕陽,的照耀下,會反射出一種明亮的,金黃色的光。
牛津大學的學院大多是封閉式的,茂德林也不例外。學院的大門開在高街(HighStreet)上,看上去十分的莊重。
轉到背後,有一個小小的花園,蠻有情趣的。
學院最古老的部分,是傳統的“廻廊四合院”(CloisterQuadrangle)。樓下是廻廊,樓上是本科學生的宿舍。綠茵茵的草地,開滿紫花兒的爬藤,在細雨中一切都是靜悄悄的。好像整座建築都在沉思。
另外從網上找到一張晴天時的景色。在陽光下,建築散放著金黃色的光。(圖片來自http://en.wikipedia.org/wiki/File:Magdalen_College,_Oxford.jpg)。
過了四合院,是一片開闊的草坪。草坪的對麵是“新樓”。新樓建於1733年,比美國的曆史還長。剛來美國的時候,聽一個朋友誇自己的房子,說是“25年新的(25yearsnew)”,覺得挺奇怪,也挺好笑。比起二百七十多年的“新樓”,朋友的房子簡直可以說是“剛蓋好的”。據說原來是計劃蓋新四合院的,可不知是什麽原因,隻蓋了一麵就停了,留下這一片寬闊的草坪。
記得早年學英語的時候念過這樣一個故事:一個美國人來牛津參觀。看見草坪長得這麽好,就問一個正在幹活的園丁,是不是有什麽訣竅。園丁回答說,也沒什麽訣竅。你隻要按時澆水鋤草,有個三四百年就行了。這當然是英國人諷刺美國沒有曆史。可是看看這草坪,已經高出地麵好幾寸了,大概也真有上百年的曆史了。
在新樓的背後和左側,是一大片用鐵柵欄圍起來的鹿苑,一群有三百年曆史的鹿在優哉遊哉地啃著嫩草。不像人工打理的草坪,這裏的草都是短短的,貼著地皮。這群鹿大概就是這片草地的鋤草機了。
聽兒子說,鹿苑的後麵,還有很大的綠地,也是茂得琳的一部分。還有一條散步的小徑,在牛津也是很有名的。可因為時間關係,沒有去。
茂得琳學院有一個古老的鍾樓,也是牛津一景。
這個鍾樓不對外。隻對本學院的人或者他們的親朋開放。而且要由本學院上去過的人帶領,才能登頂。所以每一個上鍾樓的人都是和學院有“淵源”,有“傳承”的。叨兒子的光,我們也登上了這座鍾樓。
開門的鑰匙足有七八寸長。
進了門,大廳裏堆放著備用的繩索,工具等,顯得挺淩亂。牆上有一些殘敗的雕塑。一道石砌的旋轉樓梯黑黝黝的,有點瘮人。
從塔頂,可以把牛津大學的風光盡收眼底。
還能把茂得琳學院的布局看得更清楚。近景是大四合院,中景是新樓,新樓後邊是綠地。
往左看,是茂德林學院其他的四合院,語法樓,還有鹿苑。
再向右看,是澈維爾河。過了河是綠地和散步的小徑。可以看到有兩個人在微雨中漫步。
時間不早了。我們還有參觀其他的學院,隻好戀戀不舍地下了鍾樓,告別了茂得琳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