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國軍也打敵後抗日遊擊戰

(2009-11-27 02:53:11) 下一個
遊擊戰,被解釋為:非正規部隊,以小規模的局部行動,襲擊正規軍的一種作戰形式。《中國大百科全書》。其實並不盡然,因為,即使是正規部隊同樣可以以遊擊戰法獲得製敵致勝的戰爭目的。遊擊,從字麵上看有遊移不定之意,擊,則為攻擊,所以比較接近兵法上“攻其無備,出其不意”的奇襲,不過遊擊戰基本上是以小吃大、以弱製強的一種有效戰法,所以要“避其銳氣,擊其惰歸”,也就是避開正麵衝突,不跟你硬碰硬,專挑你鬆懈、疲憊、落單的時候在狠狠地咬上一口!德國軍事學者克洛塞維茨更進一步認為:“劣勢的一方不定要以消滅敵軍為勝,而宜以拖垮其進行戰爭的意誌為目的。”由此我們可以看出遊擊戰定義似為:在敵強我弱的態勢中,以神出鬼沒的行蹤、以變化無窮的手段、以疾風迅雷的方式,咬一口是一口,一旦目的達到,瞬間便消失於無形,如此搞得敵人風聲鶴唳草木皆兵,繼而動彈不得。

  現在的中國人,隻要一提起遊擊戰就條件反射以為是中共打的,其實國民黨的遊擊戰規模大多了。抗日戰爭爆發以後,作為戰略家的蔣介石,深知敵後遊擊戰的重要,在深入剖析了敵後遊擊戰的重大意義後,更奠定了蔣發展敵後遊擊軍的決心。民國27年,日本孤軍深入,占領了武漢。11月,蔣委員長在南嶽召開軍事會議便明白宣示:“以三分之一的國軍,配備於敵軍後方擔任遊擊。”蔣委員長確定了調整以後二期抗戰的軍事戰略方針,以正規軍的1/3在敵後進行遊擊戰。所以國民黨正規軍的敵後部隊是遊擊軍,而不是遊擊隊。往往人數以萬計,甚至10萬計。還不包括國民黨黨政軍在鄉人員自己拉的武裝(這個規模是相當大的),還有各地民間自發的武裝,及全麵抗戰後調轉槍口的原本土匪武裝。還包括軍統的敵後武裝力量,如華東一帶的忠義救國軍發展到頂峰時號稱十萬大軍。於是國民黨軍在日軍占領區內也出現了一片一片抗日根據地!包括山西中條山、呂梁山的衛立煌、閻錫山、河北的鹿鍾麟、朱懷冰、石友三等、河南的大別山李品仙、還有別庭芳。山東和河北交界的鹿鍾麟、龐炳勳、江南的忠義救國軍和李明揚、李長江所部等等!總兵力不下百萬。這些遊擊軍,給了日軍以沉重打擊,功不可沒。

  在對日抗戰的過程中,敵我之間的實力正處於人強我弱的態勢。開打不久,日軍雖然攻下了許多重要的點和線,但國軍並沒有在整個麵上完全退卻,如此,便已形成了進行遊擊戰的良好條件。從事遊擊作戰雖然來去如風,但仍然需要一個隱秘安全的處所以為補給和歇腳的基地。我國綿亙千裏的山脈象五台、太行、太嶽、中條、呂梁、恒山以及大別山脈等高山峻嶺便成了遊擊健兒出沒的庇護所,但是,這些鳥不生蛋的地方雖然可以提供某種程度的安全保障,卻無法提供最基本的生活條件和作戰條件,所以他們必須以戰鬥來換取生存,天天都過著拚命保命的日子。
  就以1941年初而論,國軍遊擊隊人數是中共軍隊連同遊擊隊總數的2.63倍,槍支是共軍的4倍,作戰統計是中共全部軍隊作戰總數的402倍。國軍敵後遊擊隊最初多為奉命留在敵後之國軍,或由國軍幹部、地方軍人、國民黨黨務人員所領導興起的一股民間武力。國民黨的敵後遊擊區,除翼察、魯蘇戰區到抗戰後期不複存在外,山西遊擊區、豫鄂皖遊擊區、浙西遊擊區、海南遊擊區等,一直堅持到抗戰勝利。
  至於918起東北自發的抗日敵後武裝往往是聚眾10萬計,而且經常接受張學良委任、聯絡。除了趙尚誌、馬占山、楊靖宇,和他們規模差不多的還有的是,隻是因為中拱宣傳的回避,沒那麽聞名而已,如蘇炳文、李杜、唐聚五、王鳳閣、宋國榮、馮占海等等,當時舉的也都是青天白日滿地紅。    

  大陸學者也開始正視國軍敵後遊擊隊曆史。在1990年韓信夫所發表的《試論國民黨抗日遊擊戰爭》中說道:抗戰時期的國民黨的敵後遊擊區,除翼察、魯蘇戰區到抗戰後期不複存在外,山西遊擊區、豫鄂皖遊擊區、浙西遊擊區、海南遊擊區等,一直堅持到抗戰勝利。這些遊擊區都具有重要的戰越地位,成為打進淪陷區的契子,形成了敵後遊擊戰場,構成了對日軍的嚴重威脅;對於配合正麵戰場,支持長期抗戰,發揮了重要作用;牽製了日軍,困擾敵軍後方;佐助國府恢複淪陷區的政權,淪陷區民心得到維係。

下麵是幾個典型的國軍敵後遊擊戰戰例:

  一、湖北省第二行政區專員兼保安司令程汝佳令遊擊第5大隊,保安第8團兩個營,配合第172師兩個營,在鄭氏祠左右高山占領陣地,伏擊敵人。經過一整天激戰,遊擊部隊打挎了敵人多次衝鋒,次日清晨,遊擊隊反攻,殲敵400餘,活捉6人,繳獲38大蓋300多支,大炮5門,機槍13挺,東洋戰馬5匹,指揮刀30多把。
二、1939年7月11日,鄂東遊擊隊集中主力圍攻黃梅縣城,與敵激戰竟日,擊斃日軍140多名,奪取縣城。

三、1940年秋,21軍147師組織了6個突擊隊,夜襲馬當,斃敵150多人,並焚毀了彈藥庫,將要塞內的日軍大炮掉過頭來,對準江中的日軍艦船開火,擊沉擊傷敵艦船多艘。此次夜襲戰,147師部隊沒有一人傷亡,此為抗戰史上一大奇跡。

四、1939年6月初,日軍以飛機10多架,軍艦1939年5月中旬,駐漢口的日軍糾集千餘兵力,對鄂東遊擊區進行掃蕩。5月19日,16艘,汽艇數十艘,配合陸軍向大通一帶掃蕩,我第21軍軍長陳萬仞指揮部隊與敵激戰10餘天,將掃蕩之敵逼下長江。此役,打沉汽艇20餘艘,斃敵900多人。  

五、 1938年7月15日,第157師一部突襲南澳島,一度得手,戰至8月末,600餘突擊隊僅剩20餘人生還,縣長洪之政殉職。此役殲敵200餘名。  

六、1939年2月,日軍出動2萬餘兵力,分數路進攻呂梁山北部根據地, 在敵後戰場中殉國的國軍遊擊軍將領,第3軍軍長唐淮源上將,第98軍軍長武士敏將軍,第51軍114師師長方叔洪中將,東北挺進軍騎兵第6師師長劉桂五中將,東北遊擊隊總司令唐聚五中將,第5戰區第2路遊擊司令劉震東中將,蘇魯戰區政治部主任周複中將,第34軍暫編45師師長王風山少將。
  戰時,陝西延安是最大的遊擊基地之一,以毛擇東為首的中拱部隊從江西井岡山開始便以遊擊起家。戰前,他們的遊擊對象是國民黨,戰時的對象雖然轉向日本人,但並沒有放棄對國民黨的攻擊。國軍遊擊部隊的任務是單純的,他們的目的隻是拖垮日軍,而中拱遊擊隊的終極目標卻要扳倒國民黨。我們承認,無論國民黨也好,拱產黨也好,是凡遊擊戰士在抗日戰爭中所付出的代價與其貢獻都是值得肯定的,但單靠打遊擊企圖去贏取整個戰爭則屬不可能,因為遊擊戰的屬性本來是消極的騷擾、消耗與牽製,所以,兩國交戰,最後的勝利仍然決定於主戰場硬碰硬的陣地決戰,這個道理應該是十分顯現的。幾十年來,中共不斷宣傳對日抗戰是八路軍打遊擊贏來的,刻意模糊了國民政府在每一個主戰場上拋頭顱灑熱血的事實!更斷章取義聲指民國24、25年間蔣中正的“不能打”為“不肯打”、“不抗日”,這顯然也是不公平的。

  事隔60多年,多少往事都已過去,許多變化也已成定局,今天的中拱已經壯大到有足夠的實力去麵對曆史,亦當有足夠的勇氣把事實還給事實,讓真相長白千秋,否則,我們將永遠慚疚與不安。

[ 打印 ]
[ 編輯 ]
[ 刪除 ]
閱讀 ()評論 (1)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