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天性: 天性者,乃先天如來元性之謂也,圓陀陀,光亮亮,與天地合德,與日月合明,與萬物同體,與道合一,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增不減,自然良貞,大覺如來之佛性也。仁、義、禮、智、信乃天性之流露耳。良知良能天性之體用乎,性本天賦給人的,人能返本還元,得見本來天性,這謂大孝呢。 (二)稟性 (1)稟性,為後天的性。為“氣稟所拘,物欲所蔽”,靈性、為宿命因緣,秉承遺傳之變化,加以後天養育胎娠、血統氣候、地理天時世道之不同,而有各人不同的秉性。前生的習性,是今生的秉性,今生的習性,是來生的秉性,亦是秉性不同的原因。諺雲:山河容易改,秉性最難移。必用慎獨止觀克己之功頓開茅塞,方返天性。 (2)化秉性,是修省第一步功夫。化性成道,何其妙哉。化性善法安在呢?最要是懺悔道過,“頓破無明生慧日,撥開雲霧見青天。”要在運轉五常處入手,以明禮製恨,以信實製怨,以大義製惱,以智慧製煩,以仁德製怒。恨、怨、惱、怒、煩為性中之病,為秉性之毒根、脾氣之惡種。知己過,見人善明因果,則知止誌定,性神自主,廣修善功,多養內體。止宿命以了因果,明明德放下萬緣,如是五毒一消,五德即正,五氣朝元,返還天性。所謂克己複禮,天下歸仁焉。切切至要。 (3)物有本末,事有終始,知所先後,則近道矣。忘本逐末,而能成功者,未之有也。人之天性,所以不見者,以有秉性未化也。人之不覺任秉性縱惡者,是因習性未除也,故必先去淨習性,化了秉性,方露出天性。習性為後天所染耳,愛好守戒之善士,即能戒除,惟秉性實在根深難除,要將秉性化淨,是撥陰返陽,了脫一切,則成道矣。 有謂秉性外現,就是脾氣。“去脾氣就化秉性”。咳,就這脾氣就不易去呢?然而,咱們可以考察考察,這脾氣的本源,究竟由哪來的呢?答曰:由恨、怨、惱、怒、煩來的。咳,這五毒啊,也是脾氣的樣,不是脾氣的根呀。噯呀,這脾氣的發作原因,八成兒是由於有所觸動,因著而動性罷。若立誌“內觀自在如來,抱元守一,看準念頭,八風吹不動。”那脾氣就壓化了。哈哈,這個說法真好法門,真對近的。可是,還要細研究,有所觸他怎麽就動呢?他不好廣觸不動嗎?常見多少禪定靜養先生,在未了道以前,仍有因緣動念,所謂眾生呢,看來這生氣上火動性鬧脾氣,是最易犯的。 要打算化秉存真,必得想不動的法子,也就是拿住動的病根,就去了。咳,這動的病根,說來更很明顯,就是因有宿命的仗恃啊!噯喲,這“宿命真是化性成道的障礙物啊。”何謂宿命呢,宿者住也,凡有著有像有所自恃者,皆是宿命宿業的。所以官恃勢、商恃財、士恃學、工恃藝、農恃力、貧恃窮、富恃錢,甚而僧恃經、道恃法、而辦善的,還憑恃善功。噯,這富貴、功名、學識、藝術、能力、金錢、窮乏、經道、妙竅、功果等,凡天命的天性以外的,所有所住均是宿命啊。因有所恃,始有所秉,秉恃之發現為脾氣。所以有財高語壯,力大欺人,窮脾氣等語之歎。可見得這“宿命是鬧脾氣的主強骨啊”。然則一言以蔽之,去脾氣化秉性,非止宿命一刀兩斷,幹幹淨淨,一相不住不著,不可得也。雖然。此非謂令人離塵逃避,消極無為,廢人一個,無用於天地間矣。大乘聖傳之奧,純是觀相無相,在塵出塵,入世出世,超死了生,掃三心空四相。“自在自觀觀自在,如來如見見如來。”古聖王、皇帝、賢士、名流、偉人、哲傑竟是如何氣度?如何的胸襟?其清超仙遊者不論矣。豈僅消極乎?豈真無造化天地之功哉?“能了一切外,方為人上人。”可以思矣,然則欲化秉性返天性,必止宿命,一相不著,無意、無必、無固、無我、無聲、無臭,一貫之道定矣哉。 (4)止宿命,長天命,先了陰命,令人過大同日子,作自立立業的人,誌成成人的事,與天合夥,佛國家庭,實作實行,誠所謂常道哉。哈哈。 (三)習性。習性為生長習染,由身心的感觸世法,因成習慣性,不是天生來的,如受家庭社會國家風俗環境的感動,或因師長之指導,學說財勢之薰染,皆能成為習性。如吃、喝、嫖、賭、吸,或吃、喝、穿、戴、闊,這是嗜好習學來的,如同清水明鏡,為塵垢而染蔽焉。必去習性,以明明德,磨光刮垢,去習存真是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