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革命

(2010-03-12 09:13:31) 下一個
哈哈哈哈哈哈哈~~~

革命,是宗教術語,來自佛經。 革命,一種激烈的變革。往往是一個利益集團采取暴力等激烈的方式打擊另一個利益集團,從而形成不同的利益格局的係列性變革。革命的進程一般比較迅速,速度相對於演變或者改革快得多。蝴蝶效應在社會學界用來說明:一個壞的微小的機製,如果不加以及時地引導、調節,會給社會帶來非常大的危害,戲稱為龍卷風或風暴;一個好的微小的機製,隻要正確指引,經過一段時間的努力,將會產生轟動效應,或稱為“革命”。

革命一詞,政治學上的經常相對概念是“改革”。前者指對現行體製的推翻或取代,而後者則是體製內的稍大規模修改,通常是係統性的計劃。

在中國,“革命”一詞最早喻指改朝換代,例如:商朝對於其推翻夏朝取而代之的行為稱為“湯武革命”。在近代,該詞則始於晚清時期,孫中山從日本的翻譯著作取出“革命”二字作為推翻滿清政府的口號。

通常,現代意義上的“革命”,含義等同於西文“revolution”。

在前工業時代的傳統思想觀念裏,基於人、社會與自然都是由神所創造,並和諧共存,形成一種寧靜的秩序。而如果自由民單方麵依賴於旁人,並且失去了“德(virtus)”,即個人利益與共同利益的統一,那麽整個社會、單獨的團體及個人,都會受到持續存在的corruptio (墮落)的威脅。在這種情況下,就可以回到原點(Machiavelli: Ritorno ai prinicipi),由“亂”重新回歸到“治”。實際上我們從現代革命運動一直追溯到法國大革命之始,總是可以看到回歸“舊秩序(公正、公平)”這樣的要求。“revolution”在今天的新的含義,則是1789年之後產生的觀點。

“Revolution”,在社會學以及日常口語中,通常表示一種極端的、常常帶有暴力的、對現存政治和交際關係的社會性變革(顛覆)。它由創新者盡可能秘密組織的團體發動,並且能夠得到大多數人的支持。

如果沒有極端的社會變革,隻是由一個組織或者一個緊密聯係的關係網發動的,且隻有相對較小的群眾基礎,這樣的行為,一般稱為政變,或者在有軍隊參與的時候稱為“叛亂”。這時“Revolution”就成為一種辯解。“Revolution”這個概念,還被用於沒有在很短時間內發生的社會變革,例如全球範圍持續千年的“新石器時代的Revolution”,或者從英格蘭擴展到整個歐洲大陸的,發生於1750到1850年間的“工業Revolution”,而這個Revolution又成為這段時期各個政治Revolution的前提條件。

按照“revolution”的本來意思,有另一個漢語詞匯“反正”。不過自孫中山使用日製漢語詞匯“革命”來指代“revolution”以後,便成為習慣翻譯。這裏,“革”指改變,“命”指命令,即“天命”。“革xx的命”屬於曲解“革命”的原意。

毛澤東曾說:“革命不是請客吃飯,不是作文章,不是繪畫繡花,不能那樣雅致,那樣從容不迫,文質彬彬,那様溫、良、恭、儉、讓。革命是暴動,是一個階級推翻一個階級的暴烈的行動。”[1]

世界上的革命
英國光榮革命
歐洲工業革命
美國革命
法國大革命
阿根廷五月革命
法國七月革命
法國二月革命
德國1848年革命
俄國革命
俄國1905年革命
俄國1917年革命
俄國二月革命
俄國十月革命
俄國第三次革命
中國辛亥革命
中國二次革命
德國十一月革命
哥倫比亞革命
土耳其革命
埃及七月革命
匈牙利革命
古巴革命
葡萄牙康乃馨革命
捷克天鵝絨革命
東歐1989年革命
羅馬尼亞1989年革命
[編輯] 參見
改革
變法
起義
顏色革命
這是與政治相關的小作品。你可以通過編輯或修訂擴充其內容。
取自“http://zh.wikipedia.org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