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
文章分類
歸檔
正文

蔣介石的成敗---百年功罪

(2009-11-13 05:03:07) 下一個


老徐讀史 2008-06-17 14:45
“遺臭流芳非兩人,功首罪魁本一身。”
    蔣評價袁世凱曾說:“項城驅韃虜,建民國,苟能習華盛頓,不一世之雄乎?奈何陷入野心,不能自拔?”
    毛評價蔣介石曾說:“蔣介石打敗日寇,恢複主權,倘若能放下專權之心,為天下謀,不為我中華之千古第一人乎?”
    然後,後人哀之而不鑒之,亦使後人複哀後人也。。。。。
    二十世紀中國三大雄傑,袁、蔣、毛皆不世之雄,竟皆因君王心理而毀天下,豈非中華之悲乎?
    下麵我們講一下蔣介石,這位近代舉足輕重的人物。
    一、蔣介石的崛起:
    《雪竇山口占一絕句》
    雪山名勝擅幽姿,
    不到三潭不見奇。
    我與林泉盟在夙,
    功成退隱莫遲遲。
    ---蔣介石登溪口雪竇山1920年
    孫先生死後,留下一個龐大的黨,在這個黨裏,有野心勃勃的軍閥,毫無原則的政客,卑鄙無恥的投機者,魚龍混雜,很難談得上什麽堅定的信仰,而能把他們聯合在一起的就是孫中山的威望。
    當孫死後,這個龐大臃腫的黨如同待融的巨型雪山一樣,立刻出現裂縫。
    首先衝突就是蔣介石為首的民族主義軍官和親俄派,蔣很早就有了對俄國不信任,在一次秘密談話時說:“日俄,吾國兩大患,彼斯大林操控外蒙,策動新疆,鯨吞之心昭然若揭,不可不予以提防。”此種感情直接使他對親俄份子極其厭惡。中山艦事件後,蔣加強了自己的地位。
    北伐軍攻下南京,黨內親俄份子的活動日趨激烈,造成了極大的混亂,外國領事館被衝擊,幾十名外國人被殺,甚至有外交官夫人被強奸致死的現象。上海出現工商混亂,產業蕭條,少數流氓加入工人農民隊伍,產生了無比惡劣的影響,農村裏,很多人被殺,其中不乏軍官們的家屬,而且城市出現哄搶,掠奪的惡性事件。蔡元培等聯名要求蔣出麵製止,在這種情況下,蔣認為:“是采取措施的時候了。”軍隊幹預了暴動,釀成了慘劇,直接導致了國共的對立。而武漢政府的將軍何健(父親被農會砍頭)和許克祥在名士葉德輝被暴動運動中的流氓無辜殺死之後,也發動了反共政變。而曾宣稱親俄的汪精衛在民族主義分子中的威望一落千丈。蔣在中國的地位得到奠定。
    從1927年到1931年期間,蔣盡管經曆了一係列挫折,但是,他本人在黨內和國家的威望卻與日俱增,被譽為中國凱末兒。
    二、對黨內對手和軍閥們的軟弱:
    “他(蔣介石)很清楚他的統治應該用冷血殘酷的手段來加強,他也試圖使用這些手段,但是,不幸的是他顯然缺乏屠夫的品性,盡管他的確有一些很高明的政治技巧。”
    -----------瑞納
    想到了一個故事:
    孫中山夫人宋慶齡(這個身份在國民黨內的元老中並不被廣泛接受)一到南京見蔣,就說:“你與鄧演達的矛盾,我來給你們調解。你把鄧叫來,我們三人當麵談談。”蔣默然不語。宋又追問:“如果你覺得在這裏談不方便,就派人陪我去見鄧演達,我先同他談談,然後再三人一起談。”蔣仍默然。最後,宋表示一定要見鄧演達,蔣才不得不說:“你已經見不到他了。”宋聞後勃然大怒,一手把茶幾掀翻,蔣急急逃上樓去。
     列寧的夫人曾經當麵指出斯大林對列寧老近衛軍的無情大屠殺,斯大林靜靜地等憤怒的前領袖夫人說完,然後冷漠說:你再反對的話,我就宣布你不是列寧的妻子!
    蔣在宋慶齡的麵前竟然羞愧,僅僅為了殺了黨內一個不止一次要反叛自己的政治上的對手(親俄的鄧演達曾公開宣稱要把“革命的叛徒”蔣殺掉)的蔣竟然會感到難為情,這種性格怎麽能在一群唯力視是的野心家中取得絕對權威呢?相比一下斯大林的屠夫性格顯然更適應成為人民的“仁慈領袖”。而蔣無法成為這種領袖。
    
    就如同蔣的德國顧問希克特和瑞納說的那樣,軍人出身的蔣本人顯然缺乏一種作為東方國家領袖必須具有的一種冷酷殘忍性格,這種性格特點在蔣對付非布爾什維克敵人上表現得極其明顯。蔣不止一次可以完全清除他的對手,也不止一次地寬恕反叛他的黨內對手,胡漢民是一個堅決的反對蔣介石的黨內元老,三十年代的許多所謂“抗日”反蔣事件,如察哈爾“抗日”同盟軍、閩變、孫殿英西進、陳濟棠叛亂等,背後都由胡漢民操縱。一九三一年五月成立的“廣州國民政府”,前台有汪精衛、孫科、陳濟棠、許崇智、李宗仁、古應芬、陳友仁、白崇禧、唐紹儀、鄒魯、鄧澤如、肖佛成,後台則係胡漢民。九一八後,胡漢民等通電取消廣州國民政府,但仍留居香港,成為西南方麵的精神領袖,使寧粵對立局麵一直延續到一九三六年,長達五年之久。因胡漢民分列國家,一度遭蔣囚禁。重獲自由後,胡偏居香港、廣州等地,從事倒蔣宣傳,並曾一度策劃組織“新國民黨”,處處與蔣對著幹。直到1936年5月12日,胡漢民因腦溢血病逝於廣州。
    李宗仁、馮玉祥和閻錫山等地方勢力,蔣不知有一次機會徹底清除這些腐蝕他權力的軍閥,但是,每當這些將軍們宣布下野向蔣的軍事力量認輸之後,蔣則會予以寬恕,即使1930年被打得幾乎肢解的晉綏軍和西北軍領袖閻錫山和馮玉祥都在宣判死刑後得到寬鬆。
    然而這些地方勢力和蔣介石的黨內對手毫不感恩,經常聯合起來,向蔣介石的力量發難。如1936年的廣州事變(此次事變受到日本支持)。
    在1935前,蔣的勢力僅僅限於東南五省,這些省份的賦稅都被當地軍人們截留,他們絲毫不把南京政府放在眼裏,當國民政府強烈要求張學良在黑龍江吉林特別是在錦州給於日軍抵抗時,張學良僅僅一句“糧餉不足”就把中央的嚴令放在腦後。
    而蔣就根本不知道他的老對手我朝太祖在清洗ab團和處理李文林等異己軍人事件中所表現的果斷和殘酷足以讓任何國民黨軍人黯然失色,而在整風中則康生將當時中共中央書記的張聞天逼迫得毫無尊嚴,當眾宣稱自己是個“肮髒的投機主義者”。這樣太祖在政治上和軍事上通過極其殘酷的對手將黨內對手徹底打倒。而蔣從來沒有向太祖這樣做過,蔣曾對蔣經國說:“我這麽做,是考慮到國家飽受戰亂,人民急需修養,且內憂外患,願舍棄個人之偏見,共圖國家之未來。”他似乎不理解一個道理:“對手是從來不會感恩的。”
    三、笨拙的宣傳:
    “總統最大的問題之一就是很不善於宣傳。”---陶希聖
    真的沒有比蔣介石更不善於利用宣傳和控製宣傳的領袖了,也許是軍人出身的他過分迷信武力,不屑於宣傳的力量,或者由於受前人(孫先生)的某些理念(比如孫連陶成章都不敢殺),都沒有使他真正做到對信息的控製。
    “人民是沒有判斷力的,他們往往依靠一種他們所經常聽到的輿論來建立他們的看法,他們無法看到長遠和事物背後的實際,因此往往陷入竭嘶砥礪的瘋狂當中,作為君主,必須學會利用這點為自己的政治目的服務。”(君主論)
      希特勒和斯大林從中看出了最為關鍵的一點,那就是輿論宣傳所蘊含的強大政治力量。30年代初的時候,斯大林在莫斯科的街頭,沒有人可以認出他來,然而到了1940年,通過報紙、海報和宣傳畫的神化,他儼然成了俄國人心中的“慈父”,擁有了無以倫比的威望,盡管俄國人民依然生活在苦困中。
      領袖應該強化對於思想意識的控製,開展轟轟烈烈的造神運動,蔣顯然沒有注意到這一點,使得魯迅、郭沫若等知識分子可以寬鬆地宣泄他們對於蔣政府的不滿,各種思潮的流行對於建立穩固的統治是大大不利的,這無疑是極為愚蠢的。(當然這是全中國人民的大幸,反動派的大不幸)
      蔣剛剛當上南京政府領袖時,有人揭發《申報》有一篇文章批判蔣,罵蔣是“叛徒”(當然他的確是人民的叛徒),蔣看後大怒,但有人要求封查《申報》時,蔣卻說,‘言論上,應有自由,或不幹涉。’這也許是他沽名釣譽的心理做崇。結果,經常有報紙對蔣的政策和個人品德予以批評,蔣作為一個獨一無二領袖在人民中的威望始終無法建立,大大限製了蔣的政治能量。盡管蔣曾建立過一整套的新聞管製,但是很顯然,太寬鬆了。“建立新聞法,別忘了想當年,我們就是利用新聞法跟蔣介石鬥的。”嗬嗬,陳雲一語就把蔣在輿論控製上的無能揭發的淋漓盡致。
    比如1943年由於連年戰亂使得河南爆發的大饑荒,被大公報的王芸生揭發出來,使得美國對蔣介石的印象極其惡劣,而如果控製得力的話是可以瞞住的。即使瞞不住,如果控製了媒體的話,蔣也可以調動媒體宣傳這是日本人搶掠糧食的結果,把壞的統統往日本身上推,使得民眾的憤怒情緒衝向日本人。
    皖南事變則是顧祝同想報黃橋大仇(至少一萬名國民黨軍隊被新四軍消滅)而發動的,而項英的部隊之所以被蔣軍包圍,其實是因為太祖將蔣命令中的新四軍路線篡改,借刀殺人,而在事變中明顯吃虧的蔣政府的宣傳顯然糟糕透頂。
    1947年7月29日的《中央日報》第四版頭條,陸鏗居然刊登了《孚中暨揚子公司破壞進出口條例 財經兩部奉令查明》的消息,揭露孔祥熙、宋子文的這兩家公司利用政治特權,八個月內向中央銀行結匯了3億8千多萬美元,占國內同期售出外匯的88%……此舉大大降低了蔣政權在國民中的威望,而陸鏗本人竟然未收蔣的處分。
    四、918、128、以及長城抗戰和蔣的抗戰準備:
    《述誌》
    騰騰殺氣滿全球,
    力不如人萬事休!
    光我神州完我責,
    東來誌豈在封侯?
    --蔣介石
    1931年9月18日,日軍發動滿洲事變,向東北進軍,蔣介石並不主張積極抗戰,但是他仍然鼓勵張學良的東北軍履行守土之責,事變後,蔣嘉獎了東北大營唯一進行了抵抗的軍官王鐵漢並任命馬占山為黑龍江省長。國民政府盡管決心支持張學良在錦州抵抗日軍,但是很顯然張少帥不想讓他的部隊受到損失。
    1、從此,國民政府進入了漫長的長城抗戰階段,當日軍進軍熱河時,胡適致電蔣:“公速北上,漢卿斷難拒此強寇。”三天後,蔣即出現在北平,然而熱河依然失陷了(據稱張學良在軍隊前講幾句話都會不行,需要人攙扶)。
    由於蔣的主要控製區域和國家的主要工業集中在沿海,這些地區極其容易被日軍占領,他必須有一個穩固的後方。
    1932年蔣已經告訴記者說:“萬一與日本發生全麵戰爭,我們就把首都遷往四川,以應長期抗戰。”1935年蔣在另一次接受記者采訪時又說:“即使是我們中國關內的十五個省份都被日寇占領了,隻要四川、雲南、貴州還在我們的手裏,我們就一定能夠戰勝日本侵略者。”為了在未來長期和全麵的抗戰之中,使西南諸省能夠服從中央的全麵和長期抗戰決策。 1935年,蔣“單騎走西南”,終於使西南三省與中央政府保持了統一,並保證中央的政令和軍令能夠順利的在西南三省被執行。這些預見和做法,確實對後來國民政府領導全民族的的長期抗戰直至最後勝利起到了巨大的保證作用。
    九一八事變發生到1937年“七七”全麵抗戰爆發,國民黨執政的南京國民政府,首先向德國購買了一億金馬克的武器裝備,並聘請德國軍事顧問訓練軍隊,打算裝備八十個精裝師。因西安事變導致日寇提前發動了全麵侵華戰爭而沒有來得及完成,隻裝備了四十個師。其次,在蘆溝橋事變發生之前,南京政府就已經在山東、江蘇、安徽、浙江等省的五個戰區先後修建防禦工事約4900座,這些堡壘對中國後來的防守發揮了巨大的作用,使日軍的控製區域始終局限於洛陽、長沙、南陽、南昌、浙江一線不能深入。
    2、在不全麵開戰下的防禦政策:
    1932年的 “一?二八”淞滬抗戰,十九路軍是參戰的地方部隊,但因蔣佯裝不支持,暗地裏,他將黃埔精銳八十七、八十八兩個師合並而成立第五軍,任命張治中擔任軍長,戰鬥在上海“一二八”抗日的戰場上。當時的國際和國內均不知八十七、八十八兩個精銳師才是淞滬戰場上更重要的主力;國際國內的一切鼓勵、嘉獎和慰勞物資均隻送給了十九路軍,甚至連所有的抗戰榮譽都集於十九路軍一身,蔣和他的中央軍則必須背負不抵抗和不抗戰的罵名。
    而蔣兩次給八十七、八十八師的親筆信更透露了某些臥薪嚐膽的心思:“2月28日,蔣中正在信中勉勵第五軍說:“抗日為整個民族存亡所關,決非個人或某一部隊榮譽問題,決無彼此榮辱之分。此次第五軍加入戰線,固為敵人所畏忌,亦必為反動派所誣蔑。苟能始終以十九路軍名義作戰,更是足以表現我革命軍戰鬥力之強。生死且與共之,況於榮辱乎何為?”
    
    五、艱苦的抗戰:
    “到那時則再不容許中途妥協。”
    ---蔣介石
    1、戰前:
    9.18後,大批學生無比憤怒,來到南京,要求蔣立即對日宣戰,頗為轟轟。
    蔣介石在接見南京學生請願要求對日宣戰時有這麽一個小插曲:
    蔣說,“目前我們國力不夠,準備不充分,硬拚等於自毀, 我們退防是依靠全國各地努力,憑借地理優勢,爭取寬裕一點的時間. ”
    學生們死活不肯非要國軍去打,一些話說得實在不可理喻, 蔣說:“那好,根據民國憲法,危難時刻所有人必須盡心為國效忠. 你們參軍吧.前線部隊,你們想去哪裏,我派你們去哪裏. ”
    學生基本在幾分鍾之內解散。
    陳濟棠在高喊抗日的廣州事變中對李宗仁說:“蔣現在絕對不會對日本宣戰,我們就用對日宣戰逼他下台,如果他拒絕宣戰,我們就名正言順地趕他下台,如果他宣戰,我們就看好戲,等他的軍隊被日本打散並向日本求和,我們再出來收拾殘局。”可見,當時的很多軍閥們(不能說全部)如同一隻隻冷漠的禿鷹,欣賞著蔣的抗戰態度,等著他的銷亡,再被吃食他的腐肉。
    2、戰爭爆發
    
    盡管很多號稱主戰派的政客和將軍們在戰前宣稱誓死抗日,但是,當淞滬抗戰失敗後,日軍深入,汪精衛(戰前宣傳抗日最力)就對蔣說,要求蔣下台,他組織政府向日本投降。居正、於任右等一大幫政府要員要求投降,但是被蔣介石拒絕了。
    就像法肯豪爾說的那樣:“很多人士都沒有認識到對日戰爭的可怕,由於一時的激奮他們決心抗日,對於這場戰爭的艱苦和可怕毫無準備,也沒有長遠的設想,於是一旦敵人強大的力量將他們的這種激奮打碎,他們立刻就驚慌失措,喪失了對戰爭的任何希望。但蔣先生很明顯不是這種人,他是個軍人,所以他很務實。”
    蔣介石早就認為這場戰爭是艱苦的,他從1931年以後,也就是建立國民政府四年後,就開始擴展國民政府的縱深加強防禦能力,今天,當他不得不麵對日本的時候,他就決心抵抗到底。汪精衛投日後,一名日本外交官通過孔祥熙向蔣表示:“隻要蔣降日,就殺掉汪精衛,並給蔣更多的好處。”孔將日本的意思告訴蔣,蔣毫不猶豫的拒絕了日本的好意。
    在戰爭期間,蔣曾親臨戰場指揮軍隊,數次險些被日軍打死。很長一段時間內,中國外交暗淡,沒有外援,沒有錢,沒有先進的武器。從1938年失去南京武漢到1941年美國參戰前,蔣的壓力相當大,近乎絕望。據蔣緯國講,他曾在父親的門前,聽到父親在一個人痛苦的呼叫,以發泄。
    在戰爭過程中,地方軍閥們,小派係的軍頭紛紛投降日軍,比如西北軍的孫良誠部、石友三(圖謀被殺)、東北軍的孫銘九還有吳化文部,這些軍閥在抗戰中嚷嚷著抗日,但是,一旦感覺風頭不順,就搖身一變,成了皇協軍,為此,蔣頒布了所謂的曲線救國方針。(中央軍幾乎沒有投降的)
    “隨著戰爭的進展而越來越激烈。在1944 年,主要的地方軍閥結成了一個聯盟,實際上陰謀推翻蔣的政府。②當時許多非中央軍的指揮官幹脆叛逃到日本人那邊。這些叛逃的將軍1941 年有12 個,1942 年有15 個,1943 年是高峰的一年,有42 人叛逃。50 多萬軍隊跟隨這些叛逃的將軍離去,而日本人則利用這些偽軍去保衛其占領的地區,以對抗共產黨遊擊隊。③”
    但是,由於正確的估計了國際形勢,采取了很好的外交手腕,中國的抗戰獲得了巨大的成功。
    在整個抗日戰爭中,國民政府軍隊作戰消耗合計3227926人,其中陣亡1328501人,失蹤130126人,抗日戰爭中,而蔣的中央陸軍學校畢業的嫡係軍官2萬多名,在戰爭中死亡了三分之二,有兩百個將軍陣亡,空軍陣亡四千三百二十一人,毀機二千四百六十八架,海軍艦艇損失殆盡,全體海軍轉入布雷作戰。自一九二九至一九三三年,從中央軍校畢業了大約二萬五千名軍官,這些軍官中有一萬名犧牲在一九三七年七月至十一月。在二十二場大型會戰、一千一百一十七次大型戰鬥、三萬八千九百三十一次小型戰鬥中,國軍官兵象山海關保衛戰那樣整連、整營、整團地為國捐軀者,屢見不鮮。
    但是這些都是值得的,戰後,蔣的威望大增,但是,蔣沒有想到,這些都是建立在泥沙上的。人民對他的感激僅僅如同丘吉爾那樣。
[ 打印 ]
[ 編輯 ]
[ 刪除 ]
閱讀 ()評論 (2)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