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上傳來了馮唐的擇一城終老,不長,寫的隨性和很強的個人感受。能夠讓馮唐終老的城市首要條件,是豐富,什麽叫豐富,大概是不管好壞什麽都有的意思,顯然這種豐富隻有超大城市才有。
從他的文章來看,他是一個很喜歡超大城市的人。如果他退休的話,會考慮幾個地方做個選擇,如上海、香港、紐約、北京還有一個八竿子打不著邊的古巴。
我從小長在中國第一大都市上海,作為上海人曾經稍稍有點自豪,如十裏租界和無數洋房,還有三十年代的那個美麗的別稱 - 東方巴黎,全中國其他城市除上海之外無此殊榮,盡管上海人不時為其他省市人詬病。
不過我更傾向放眼世界,於是在從青年走向中年的途中,某一天從熙攘擁擠的人群中,熱鬧嘈雜的都市裏逃離,搬去一塊世外桃源般的淨土,大自然讓我發生了歸屬感,在人工和自然要素之間找到了平衡。慢慢的遠離了大都市的浮華喧鬧。就再也回不去長住了,至少從未想過要回到家鄉終老。
盡管如此,上海還是年年回去。外灘、陸家嘴、新天地等有吃有喝有玩有樂的地方逛過後,還得回到西區的老上海,這些年,城市建設手筆大,確實讓人感慨。不過,每到下雨或晚餐時,滿街亂跑的的士對你的招手漠然無視,用車高峰沒有空車,黑暗的黃昏淒風苦雨我從。前年晚秋住在西區延安路的龍之夢酒店,步行去不太遠的華敏世紀廣場看朋友,經過的不少修建得體的綠地,空氣中卻飄來陣陣尿騷味,這大概是國內公共廁所荒的使然吧。
香港沒去過,聽說很擠。鳥瞰照片挺不錯的,尤其是夜景,適合做年曆。如果住在那裏,害怕走近後馮唐提及的榴蓮味,不習慣鴨鴨叫的的人間鳥語,還有襯衫上身半小時就濕透的季節。
2003年到北京公幹後回滬,傍晚從北京飯店去機場,長安街上的塞車無盡無際,記得花去了兩個半小時才到機場,登機口關門,被迫在機場旅館過夜,洗澡間門框隻有一米六高,每次得彎腰進去。十一年後的今天,城市人口增長一倍,十年前的交通擁堵至今應該發展到臨界了吧,加上經濟起飛城市恐龍化,霧霾恐怕是每天都的麵對的災難吧。
紐約去過幾次,感到城市舊了,我在一九九三年首訪紐約市,紐約的高樓的密集多樣和高大讓我激動了一會,真不愧為世界第一大都市。2007年美國國慶節,駕著我的福特遠征者像篦頭發一樣從一街開到一百多街。二十年過去,早就建完的紐約除了不多的新建高層,沒有像太平洋對岸那種翻天覆地的變化。除了建築老了,道路也老了,橋梁更老了,還到處收費、不過每天從世界各地來的新麵孔給這個城市帶來生機。
站在位於弗羅裏達西礁美國最南端的界柱旁,眺望著海峽對岸的古巴。想起了不久前看過的古巴景觀照片。破舊的街道、老掉牙的汽車,多彩的曆史建築,然而大部已斑駁。不明白馮唐說的他心中的古巴是什麽,他要是知道邁阿密的城市的美麗與魅力,和古巴一樣的氣候,還有一百萬古巴移民,當然更有眾多來自歐洲的移民,邁阿密大都市的硬件和軟件實在吸引各方來客,主要是幹淨明快的街道建築和混雜多樣的國際化情調。
對我來說,時間即社會時代,空間謂生活空間,其間人的互動自然是不缺的,但萬萬不能過多。由於職業原因,我對城市的結構、建築的形式和空間比較關注,在對定居地的考量上,除了文化和經濟的要素外,對地理位置的適中、城市結構的規模、自然景觀的條件和人口交通的密度也是綜合考量的關鍵。
自少年時代起,我熱愛繪畫雕塑,也熱愛古典音樂,這和附庸風雅毫無關係,是隨血液流淌在我體內的一部分。不過逛博物館、看歌劇或交響樂,我想不會每個月都去的。前不久上海舉辦了所謂的莫奈畫展,十幅印象派的畫加上本地畫家的濫竽充數,居然搞得人頭躦動,門庭若市。記得三年前去巴黎看盧浮宮,達芬奇的蒙娜麗莎前圍了至少十圈人,我隻得站在十五米遠觀畫。至於聽古典音樂或史詩電影音樂,從早到晚我辦公桌的旁的音響從早到晚不間斷。
現在APP上有世界各大博物館的館藏名畫高精版,下載後可以從容不受幹擾任選,比在博物館裏人擠人看畫要自在得多。我無法在一個城市等著欣賞世界各大交響樂團的現場音樂會,但我卻可能購買世界著名交響樂團的CD或DVD,隻是現場和拷貝的區分。當然現場的氣氛和感染會不太相似,但是定期不間斷的欣賞名團音樂會,這些都隻能放棄在都市郊區生活的自由前提下享受的。
享受慣了典型美國城市的駕車樂趣後,上海北京和香港的自駕車對我來說是災難。在沒有距離和界限的青山綠水和繁華都市間穿梭,沒有堵車和追尾,停車從來不是問題,以致我竟忘了如何倒進停車位,這種車技的倒退足以顯示這個城市駕車的自由和安全。
其實人在吃穿不愁後,住的空間質量和品位是第一等要事。我這個人愛好比較廣泛,家裏自然少不了油畫室、雕塑室、畫廊、乒乓房、桌球房、藍光電影間,臥室浴室當然多一些更好,來兩三家遠客小住幾日共聚敘舊倒也逍遙。
我也喜愛旅遊,當這個讓你不出門也覺得是天天度假的地方,你還有多大的緊迫性去尋找度假旅遊地呢?即使維持理想中的旅遊計劃,一年十二個個月,用兩個月時間來旅遊,剩下的十個月你幹嘛?除了該幹嘛幹嘛外,你得過的幹淨、舒適、自在,做著自己喜歡做的事和愛好的產出,忙碌和充實讓人過得神清氣爽情趣盎然。
人一年年老去,當然要像馮唐一樣去考慮擇一城終老。
我以為,城市不用超大,幾百萬人規模便可。但必須是低密度,像亞特蘭大,人口隻有三千萬人口上海的五分之一,麵積卻比滬城大三倍多,這是何等的鬆快感覺啊。居住周邊文化學校商業醫院健身娛樂,應有盡有。環境要清淨,空氣要新鮮、水質要優良。要有青山要有綠水,要別墅不要高層。人口密度要合適,雖四季分明但冬天基本無雪。從高爾夫社區開著自駕車,七八分鍾可以到商業區,享受購物餐飲文化生活的樂趣,周圍各類空間寬大舒適卻看不到多少人。
沒有街道狹窄高樓密集城市的嘈雜與擠迫,沒有馮唐所說的那種文化多樣性但足夠多樣,這個地方大概是我想要終老的地方。
補充的對!不過還是將生命交在自己手中更放心,運動可以防止老年癡呆症。
嗬嗬,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