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極風來

歲月如風,風過留痕 ......
正文

CCD與CMOS感光芯片的比較

(2010-02-01 19:31:52) 下一個

大家知道,CCD和CMOS是目前數字相機上常用的兩種感光芯片。這兩者之間有什麽差別,到底哪一種更好呢?最近一位朋友點評CCD和CMOS的話題激起了我的好奇心,於是我在網上Google了一番,編輯成文,與各位朋友分享。

先來看一張照片,這是Olympus E1 CCD感光套件,包含超聲波除塵器。

DSCF0038.JPG
 

無論CCD 或CMOS,兩者基本上都是利用矽感光二極體(photodiode)進行光與電的轉換。這種轉換的原理與太陽能電池效應相近,光線越強電力越強;反之,光線越弱電力也越弱。於是光影被像轉換為相應的電子數字信號。

1.gif 
 

比較 CCD 和 CMOS 的結構,放大器的位置和數量是最大的不同。簡單的說,CCD每曝光一次,在快門關閉後進行像素轉移處理,將每一行中每一個像素(pixel)的電荷信號依序傳入“緩衝器”中,由底端的線路引導輸出至CCD 旁的放大器進行放大,再串聯放大器的輸出;相對地,CMOS 的設計中每個像素旁就直接連著放大器(放大兼類比數字信號轉換器),訊號直接放大並轉換成數字信號。

兩者優缺點的比較:

 CCD CMOS 
設計 單一感光器 感光器連接放大器 
靈敏度 同樣麵積下較高 感光開口小,靈敏度低 
成本 線路品質影響程度高,成本高 整合集成,成本低
解析度連接複雜度低,解析度高傳統技術低,新技術高 
噪點比 單一放大,噪點低百萬放大,噪點高
功耗比需外加電壓,功耗高直接放大,功耗低
    

兩者結構的比較:

CCDCMOS-480.gif
 

CCD的特色在於充分保持信號在傳輸時不失真(專屬通道設計),透過每一個像素集合至單一放大器上再做統一處理,可以保持資料的完整性;CMOS的製程較簡單,沒有專屬通道的設計,因此必須先行放大再整合各個像素的資料。

整體來說,CCD與CMOS兩種設計的應用反應在成像效果上,形成包括ISO感光度、製造成本、解析度、噪點與耗電量等不同類型的差異:

ISO 感光度差異:由於CMOS每個像素包含了放大器與A/D轉換電路,過多的額外設備壓縮單一像素的感光區域的表麵積,因此相同像素下同樣大小之感光器尺寸,CMOS的感光度會低於CCD。

成本差異:CMOS應用半導體工業常用的MOS製程,可以一次整合全部周邊設施於單晶片中,節省加工晶片所需負擔的成本和良率的損失;相對地CCD采用電荷傳遞的方式輸出資訊,必須另辟傳輸通道,如果通道中有一個像素故障(Fail),就會導致一整排的訊號壅塞無法傳遞,因此CCD 的良率比CMOS低,加上另辟傳輸通道和外加放大器等周邊,CCD的製造成本相對高於CMOS。

解析度差異:在第一點“感光度差異”中,由於CMOS每個像素的結構比CCD複雜,其感光開口不及CCD大, 相對比較相同尺寸的CCD與CMOS感光器時,CCD感光器的解析度通常會優於CMOS。不過,如果跳脫尺寸限製,目前業界的CMOS 感光原件已經可達到1400萬像素/全片幅的設計,CMOS 技術在量率上的優勢可以克服大尺寸感光原件製造上的困難,特別是全片幅24mm-by-36mm 這樣的大小。

噪點差異:由於CMOS每個感光二極體旁都搭配一個放大器,如果以百萬像素計,那麽就需要百萬個以上的放大器,雖然是統一製造下的產品,但是每個放大器或多或少都有些微的差異存在,很難達到放大同步的效果,對比單一個放大器的CCD,CMOS最終計算出的噪點就比較多。   

耗電量差異:CMOS的影像電荷驅動方式為主動式,感光二極體所產生的電荷會直接由旁邊的電晶體做放大輸出;但CCD卻為被動式,必須外加電壓讓每個像素中的電荷移動至傳輸通道。而這外加電壓通常需要12伏特(V)以上的水平,因此CCD還必須要有更精密的電源線路設計和耐壓強度,高驅動電壓使CCD的電量遠高於CMOS。

盡管CCD在影像品質等各方麵均優於CMOS,但不可否認的CMOS具有低成本低耗電以及高整合度的特性。由於數碼影像的需求熱烈,CMOS的低成本和穩定供貨,成為廠商的最愛,也因此其製造技術不斷地改良更新,使得CCD與CMOS兩者的差異逐漸縮小。新一代的CCD朝向耗電量減少作為改進目標,以期進入照相手機的行動通訊市場;CMOS係列則開始朝向大尺寸麵積與高速影像處理晶片統合,藉由後續的影像處理修正噪點以及畫質表現。

[文中內容引自以下兩篇文章:]

CCD 和CMOS感光元件的區別

數碼相機 CCD和CMOS的區別

[ 打印 ]
閱讀 ()評論 (1)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