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起做麵條,我個人更喜歡做餃子。原因之一是餃子的麵揉起來省力氣,之二是我喜歡擀餃皮那種邊擀邊轉,一圈下來就是一張圓圓的皮的成就感,之三是我最愛捏餃子,就那樣兩手一擠,一個餃子就成了,真的很爽。
在家吃的餃子,我做肉餡加蝦仁加白菜加韭菜的。我老公覺得隻有韭菜的才香,這我也不反對,但是韭菜味道比較大,所以我有時會做沒有韭菜的。
不過這次做餃子時,發現白菜竟然也沒有了,我在冰箱裏四處翻騰,隻有一小把江豆是菜園子江豆拉秧子時摘下來的,因為不夠炒一盤菜還沒吃掉,好,那就做個豇豆餡的。又從泡菜壇子裏掏出一碗四川泡菜,既然韓國泡菜可以做餃子,沒理由四川泡菜不行。轉身看到切下來的西瓜皮,這個也不錯。再來個傳統三鮮餡的。還挺豐富的,都是托了沒有白菜的福,要不也想不到這麽多花樣。
我總是先和麵的,因為麵要醒。聽說用高筋麵不用醒,我沒試過,反正做餡也要花點時間,讓麵醒醒應該沒什麽壞處。餃子麵別像麵條似的弄那麽硬,當然也不能軟的沾沾乎乎的沒法擀。
肉餡先調好味,加水(或菜汁)攪融,分四份。
豇豆用開水焯,切碎拌入肉餡成為豇豆餡。
四川泡菜洗淨切碎,如肉餡裏,加一點糖(可中和一點酸味),加辣椒粉拌勻是為泡菜餡。
西瓜皮去硬皮,擦絲,用手稍攥去掉過多的水分,拌入肉餡就是西瓜皮餡。(不僅是西瓜,冬瓜,黃瓜。。。都可以做餃餡。)
蝦仁切細粒,雞蛋炒熟切細,和肉拌一起就是最基本的三鮮餡了。
從左上角開始順時針依次是:三鮮,瓜皮,豇豆和泡菜餡。
餡好了,麵也醒好了,可以擀皮包餃子了。
我擠的餃子雖然不太漂亮,但是快啊。
一般煮餃子要點幾次涼水,我屬於愛偷懶的,省了這道工序, 都是開水下鍋攪一下(防沾底),蓋蓋煮到再開,開蓋煮到餃子個個鼓鼓的好像裏麵充了氣一樣就撈了。
煮熟的餃子都在肚子裏了,沒留影。
頭幾個餃子,我是不沾任何醬料的,就要吃餃子的原味。北方人吃餃子,一般就生蒜和醋就足夠了。生蒜殺菌眾人都會同意,我要說生蒜好吃,認同的人可能立刻就少了一大半。但那就好比能吃辣的人說辣椒好吃一樣的道理。可惜我們現在也不太吃生蒜了,聞起來的味道確實不好恭維。偶爾吃一下得先征得同桌人的同意,之後還得鼓搗著盡快消除那味道。如果把蒜切成蓉,加入生抽,糖,辣油,香油,醋製成沾汁,會比較容易接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