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
歸檔
正文

人人重視全麵健康,主動預防H1N1甲型流感

(2009-10-23 21:25:27) 下一個

讀過“重視健康 預防疾病”一文後很有啓發,現轉載。


                                                             重視健康    預防疾病

1. 樹立健康新理念,人人重視“全麵健康”

        中國工程院英文版季刊《Engineering Science200862期刊登的“人體雙向反饋及通路”一文,是在現代科學實驗及實踐的基礎上完成的。“人體雙向反饋”是人體的獨特係統。人體內對稱與不對稱同時並存,對稱中包含著不對稱,不對稱中包含著對稱;平衡與不平衡並存,並可相互轉換,以維持正常生命活動。雙向反饋現象是人體反應、維持和調節平衡與對稱的獨特係統。“人體雙向反饋”包括“人體正向反饋”和“人體反向反饋” ,或稱“負反饋”。體內疾病反映在體表特定局部位置或點為“人體正向反饋”,而刺激局部位置或點影響內臟為“人體反向反饋”。據此理論不難得知人的眼球、皮膚顏色的改變,口腔內壁及舌苔的變化,以及手掌、指甲、穴位及體表變化等等均可能是內臟的影響和反映,是人體“正向反饋”的結果。而通過照射、音樂、語言、針灸穴位、貼敷、按摩、刮痧等等均可通過“人體反向反饋”對人體體內產生作用,實現內病外治。

2. 重視刺激對己、對人的影響

        “人體雙向反饋及通路”一文特別指出:在維護人體“全麵健康”方麵刺激是關鍵。刺激可直接作用於內臟器官、骨骼、… …;也可以通過刺激實施“反向反饋”。刺激可以有害健康;也可以恢復和有益健康。文中將刺激分為六大類:即物理刺激(如力、能、光、電、聲、磁、… …);化學刺激(如藥物);生物刺激(如細菌、微生物及病毒侵害等等);環境刺激(體內及體外);情感刺激(七情六慾,即心理刺激)和其他刺激(包括思維、信仰、語言、體態、運動、飲食、意念、風俗、習慣… …)。人體健康是由內因與外因共同作用,受先天及後天狀況及自身防禦抗衡能力和各種刺激的綜合影響決定的由於人體的健康狀況是內因及外因的綜合效果,這也就決定了人體健康的個性化,因此不可能將對某個人或某些人的刺激效果推廣至全體。消除對人體的有害剌激,增強對人體的有益剌激將有助於人體健康。當前,尤應注意對不衛生和易相互傳染疾病的風俗和生活習慣,和有害的衛生環境和汙染等進行改變。並盡量避免對其他人造成不良刺激。例如:衆筷夾一盤菜,衆勺取一碗湯,手抓飯,都不如分食,用餐具衛生。而點頭、拱手、作揖要比握手、擁抱和吻傳染疾病的機會要少。至於隨地吐痰、對人咳嗽和亂扔拉圾就更應糾正。尤其在甲型H1N1流感病毒傳播期間個人,家庭,羣體,公共地方,集會等方麵更應該受到重視。

 3. 當前要特別注意心態平衡

         特別要注意心態平衡。當遇到天災人禍,政治風暴,經濟危機,病毒傳播,家庭遭遇等刺激,則“人體雙向反饋”將在不同程度對我們的健康産生影響。當意外發生首先要穩定情緒,情緒是影響人體雙向反饋的六類刺激因素之一,會影響到人體健康。為此,當受到影響後應注意自我調整,要心靜平和,堅強,消除負麵影響,振作精神,展望未來。否則將會直接影響到人體的生理健康,任其發展會成為心臟病、腸胃病、高血壓和癌症等一係列疾病的致病因素。為此,要注意陶冶性情,恬淡虛無,穩定情感,盡快適應,盡量使自己的心胸開闊,控製好情緒,保持精神狀態平穩。待人要謙和、博愛、仁慈、寛容、不要緊張、不要懷舊、不要後悔、不要自責、不要動怒、不要攀比、不要有怨氣、更不要嫉妒他人。要加強自身修養、多行善事、平等,公平待人。人生多變,遇到困境更要及時調整心態、要有信心、一切向前看。在出現心境低落抑鬱症病徵兆時,應及時求助心理醫生進行疏導。

4. 疏通經絡有益健康 

  下麵推薦“延緩衰老保健操”。此操簡單易於實施並行之有效。該方法適用於在職工作人員和處於各種情況下的各類人羣。

(1)揉膝、轉踝、蹲坐、踏步:

    揉膝:將雙手手掌分別在兩腿膝關節上做旋轉運動,兩手輕揉左、右膝關節各100次,力度要適中,不宜用重力。

         轉踝(腳腕子):採用坐姿,提起兩腿。兩腳同時分別按順時針和逆時針方向各轉動30次,以活動腳腕子;然後,兩腿伸直,兩腳分別繞腳腕子上、下擺動各30次。

  蹲坐:兩腳分開與肩同寛,兩手自然下垂並貼在身體兩側,從站立位置緩慢下蹲,至兩大腿分別與小腿相接觸,然後慢慢站起,如此反復10次。初練者可手握穩固物體並逐步增加下蹲程度和下蹲次數。

   踏步:踏步時大腿盡量提高,腳掌前部萿地。左、右兩腳輪流踏地各不少於50次。

 以上運動次數可根據自身情況靈活掌握。

(2)活動各個關節

  對身體各個關節在允許的各自由度(沿空間座標軸的移動、擺動和迴轉運動)的活動範圍內進行活動,動作應緩慢。每個關節的活動次數可先從 3-5次開始,再酌情增加,患有疾病者應尊從醫矚。動作先從雙手手指關節開始,然後腕、肘、肩關節,其次是頸椎(動作應特別緩慢)、胸椎和腰椎關節,接著是髖、膝、踝關節,最後是腳趾關節。另外,每天兩次通過叩齒活動頜關節。鍛煉時可站,可坐,時間與地點可隨意靈活掌握,見縫插針。當然,如有條件,在室外空氣汙染少的地方鍛煉更好。活動關節可以疏通經絡,增強內臟功能,增加大腦供血量,有益健康。

(3)除了做上述保健操外:

  每日早、晚, 將雙眼眼球順時針和逆時針各轉動10周。再使嘴微閉,舌頭分別左、右、上、下移動,並做順時針與逆時針轉動各10次。另外,做下蹲後提肛運動10次。平時可雙手手掌各手指相對拍手並上、下和左、右摩擦。

    “人體雙向反饋”是維護人體全麵健康的重要理念。消除對人體的有害剌激,增強對人體的有益剌激將有益於人體健康,與每個人都直接有關係。在經濟危急及甲型H1N1流感傳播期間更應引起重視和普及。由於人體的健康狀況是內因及外因的綜合效果,這也就決定了人體健康的個性化,因此不可能將對某個人或某些人的刺激效果推廣至全體。這就是說為什麽應重視人體個體的特異性,要因人而異,量體裁衣,絶不可千篇一律。因此,一種藥、一種方法、一種治療方案、一種食物、一種保健品、一個時間段、… …不可能對所有的人都有好的效果;相反,甚至對某些人還會產生反效果。這不僅有質和量的問題,還有本身是否適合和內因的問題。因此,絶不可以盲目地以點帶麵,人雲亦雲。應根據每個人的情況不同開出不同的處方才是符合客觀要求的處理方法。“人體雙向反饋及通路”一文在揭示六類刺激因素的基礎上統一了西方醫學與中華傳統醫學在維護人體全麵健康方麵的共同作用,同時為衛生、醫學、護理、教育工作提出了重要理論基礎,並具有重大社會意義。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