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ZT: 生命是一種體驗,鬥爭是一個過程

(2010-02-26 04:07:38) 下一個

by

黃顏

據說按人生態度可以把人分成兩類:經驗派與體驗派。

“體驗派”比較好懂,從字麵上就能理解,那就是重在體驗,也就是重在過程;但“經驗派”就不那麽好懂,從字麵上就可做多種解釋。

我對“經驗派”這個詞的理解是根據“體驗派”的定義推導而來的:既然“體驗派”重視過程,“經驗派”就應該是重視結果了。

那麽為什麽不直接把“經驗派”叫做“結果派”呢?這個我就不知道了,可能是創立這個理論的人覺得“結果派”太俗,或者她/他希望兩個詞裏都有個“驗”字,也可能有其他原因,我這裏就不細究了,隻是借用這個說法。

我和艾米都是“體驗派”,艾米說我是先天的“體驗派”,而她是後天的“體驗派”,但也許隻是年齡上的差異造成的區別,我也不記得我是何時成為“體驗派”的了。

有人說“體驗派”都是享樂型的,因為重過程,輕結果,就有可能為了享受抽煙的樂趣而冒患癌症的風險,或者為了享受做愛的樂趣,毫無節製,結果早早仙逝而去。

如果隻是貪圖一時的享樂,而不顧負麵結果,等惡果產生又大失其悔,那個不叫“體驗派”,而叫“沒有控製能力”“眼光短淺”。我說的體驗派,是有意識的去體驗過程,重視體驗過程,至於結果如何,不在議事日程上,即使結果不好,也不後悔對過程的享受。

還有人說“體驗派”都是阿Q,明明失敗了,還不承認。但阿Q並不是不重視結果,實際上是很重視結果,正因為很重視,才需要在失敗之後找個理由騙騙自己,如果成功,他就不用騙自己,樂嗬樂嗬地享受結果去了。

但“體驗派”不同,他們不介意結果,失敗也好,成功也好,都不介意,因為對他們來說,酸甜苦辣都是體驗,在體驗麵前,味味平等,人家體驗甜,他體驗苦,他還是體驗得津津有味,因為苦也是一種體驗啊!反之,哪怕時代流行苦,而他體驗的是甜,他還是體驗得津津有味,因為甜也是一種體驗啊!

仔細分析,其實人不可能時時刻刻“體驗派”,也不可能時時刻刻“經驗派”,也就是說,人不可能一生一世隻重過程,也不可能一生一世隻重結果,不可能一生一世從來不重過程,也不可能一生一世從來不重結果。每個人都肯定是有時重過程,有時重結果,或者既重過程,也重結果。隻不過所謂“體驗派”重過程的時候多一些,而“經驗派”重結果的時候多一些而已。

我在這裏重提這個話題,是因為我們正在進行同文學城論壇管理的鬥爭,艾園在這件事上是完完全全的體驗派,因為這場鬥爭的結果並沒多大實際意義,鬥贏了,也就是艾米在文學城的博客重開而已;鬥輸了,也就是艾米在文學城的博客不重開而已。

在這個開博客比開頓飯還容易的年代,尤其是在我們已經有了新艾園的情況下,文學城艾園開不開,對我們並沒多大實質性的區別,頂多就是艾友友等管理人員多點事幹而已。

有人看到這裏,可能會問:既然如此,你們怎麽還要跟文學城的論壇管理鬥爭呢?

有人是這樣回答這個問題的:為了維護我們的尊嚴。

還有人說:為了維護我們的人格。

這兩個說法我不讚成,我覺得個人的尊嚴和人格,是個人自己的事,隻要我沒做出有損我的尊嚴和人格的事,我的尊嚴和人格就不受傷害,因為人格無非就是做人的格調,而尊嚴也是自尊自嚴。我做人的格調是高是低,都在我自己,別人做什麽不能降低我的格調;我的尊嚴也全在我自己,我格調高,自然就有尊嚴,我格調不高,那麽無論別人怎麽“尊”我“嚴”我,我的格調還是不高,也就談不上尊嚴。

我不記得我和艾米有否說過“你們傷害了我的人格”或者“我反擊你是為了維護我的尊嚴”之類的話,應該是沒有說過,因為我們從心底就沒這個看法,自然不會這樣說。我們反擊,是因為某個觀點是錯誤的,或者某種做法是錯誤的,跟我們的人格和尊嚴無關。你觀點錯誤,行為錯誤,我又沒跟著你犯錯,怎麽能傷害我的人格和尊嚴呢?

比如文學城論壇管理封閉艾米的博客,這在有些人眼裏就是艾米的尊嚴被傷害了,艾米的人格被侮辱了,但實際上艾米又沒做錯什麽,怎麽會傷害她的人格和尊嚴呢?

或許有人會說,既然你不認為別人傷害了你的人格和尊嚴,那你還鬥爭個什麽呢?

我說同學啊,除了人格和尊嚴,一個人還有別的東西需要為之鬥爭的啊,比如合法權益,比如真理,比如正義。

艾米在文學城開博,並沒違反文學城規定,而論壇管理隨便給她扣個“長期叫罵”的罪名,還扣個“汙蔑文學城”的罪名,關掉她的博客,這就叫非正義,就叫誹謗,就侵犯了她的合法權益,她當然要鬥爭。

大多數人都很理解和支持艾園與文學城論壇管理的鬥爭,但有些人覺得沒這個必要,他們說文學城是商業網站,它願意關你的博客,就可以關你的博客,你跟它鬥來鬥去,也不會有什麽結果。

這裏就看出經驗派和體驗派的區別來了。我不想說哪一派更好,因為對於什麽是“好”,不同的人可以有不同的見解,我這裏說的,隻是區別。

我們是體驗派,所以我們重視的是過程,而非結果。我前麵已經說了,鬥贏的結果也無非就是給艾友友等人增加一點工作量而已。對於經驗派來說,既然知道鬥贏的結果無非如此,就不用鬥了,直接給艾友友等人減輕工作量就行了。但對於體驗派來說,就很樂意把這個過程的每一步都走一走,雖然知道結果無非兩種,但其間的過程,你不走,是無法體驗的。

我們重視過程,因此擬定一個一個步驟,留下一個一個證據,書寫一段一段曆史。我們覺得這一切都很有意義,對艾園的很多人來說,這都將是一個全新的體驗,是一段豐富的人生經曆,是一個開眼界的機會,是一個認識人心人性的絕好時機,也是一個展現才能的演藝場。

也許,沒有這場鬥爭,很多人都不會知道自己還能寫出那麽有理有據的申訴文章,而且還能那麽勇敢地寄給論壇管理,也不會知道自己竟然敢給文學城老板打電話寫電郵,更不知道自己能在媒體麵前侃侃而談,而做夢也沒想到自己會上法庭作證,也許,最最沒有想到的是,有朝一日,自己竟成了某本小說裏的人物,或者成了曆史上的一個人物。

我知道很多人都不愛管閑事,怕麻煩,尤其怕跟人“吵架”,總覺得跟人發生矛盾是很損害自己形象的事,被人恨被人罵更是奇恥大辱,所以一輩子活得小心謹慎,能忍就忍,能讓就讓,能躲就躲,能藏就藏,隻求一輩子沒被人罵過恨過。

曾經有很多人看見艾米被罵被砸,就替艾米難過,想方設法不讓艾米看到那些罵她砸她的文字。我很感謝這樣的人,但我也要告訴大家,不用因為有人罵艾米恨艾米而感到難過,她自己是一點也不難過的,我也不難過,因為那些罵她恨她的人,都沒有正當理由,他們都不難過,為什麽我們要難過呢?如果艾米做錯了事,她會難過,但如果她沒做錯什麽事,她就沒理由難過,也不會難過。

我很高興地看到越來越多的人走出了或正在走出“羞恥文化”的陰影,不再把別人的錯誤當成自己的恥辱,也不再把維護真理聲張正義看成是“惹事”“多事”或“管閑事”。他們已經認識到,最重要的是提高自己明辨是非的能力,正確的就支持,錯誤的就反對,不管他是國王還是乞丐,也不管誰恨不恨。

在中國,一向是白癡比非白癡活得自在。你在乎麵子,白癡不在乎;你在乎形象,白癡不在乎;你恨白癡,他不覺得是他有值得恨的地方;而白癡恨你,你卻沮喪得不得了:怎麽我注意了又注意,還是有人恨我呢?

艾米早已走出“羞恥文化”的陰影,她從上網的第一天起,就按照她的活法,瀟灑於網絡。她不怕你說她驕傲不謙虛,她不怕你發動群眾晾她,她不怕網管刪她封她,她不怕自己的文字沒人出版,她不怕自己進不了文學史,她更不怕有人罵她恨她。她堅持真理,反駁謬誤,以合法的形式維護自己的合法權益。

艾米重新詮釋了那個曆來被人誤解的格言:“走自己的路,讓別人去說吧”。很多人認為這句話的意思是不要回應別人的指責攻擊,但這句話隻是說不要讓別人的議論左右你的決定,並沒說“不許回擊”。

艾米她走自己的路,但不讓人瞎說,她在寫出一個個長篇故事的同時,也不放過任何一個錯誤觀點,一個一個駁倒,所以她是一路走來,雙重收獲。

艾米的經曆充分證明:其實人不用活得那麽小心謹慎戰戰兢兢,你成天小心謹慎,還是有人罵你恨你,而艾米活得瀟灑自由,也不過就是有人罵她恨她。如果總歸是有人罵有人恨的,那還戰戰兢兢個甚?

生命是一種體驗,鬥爭是一個過程。艾米像每次一樣,是以碼字人的心態看待這場鬥爭的,她觀察人物的言行,揣摩人物的動機,想象人物的心理,推導人物的思想。她從這些觀察揣摩想象推導中,錘煉和提高自己認識人心人性的能力,也錘煉和提高自己作為碼字人的能力。

我相信,等到這一場鬥爭落下帷幕,艾米會更深地了解老知傻,結識更多的新知傻,發現幾個偽知傻,而一部好小說的雛形,也會在艾米心中生成。

重視結果,隻想成功的人,就趁早退出,做個旁觀者吧;重視過程,喜愛體驗的人,讓我們跟隨著艾米,一步一步體驗這場鬥爭的每一個過程。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