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波爾和愛因斯坦到底誰的貢獻大?zt

(2009-10-16 17:01:44) 下一個
20世紀最偉大的兩位物理學巨匠愛因斯坦與波爾,曾就量子理論出現後所引起的確定論是否不再成立這個無論在物理學還是在哲學上都至關重要的問題,展開過曠日持久的爭論。據說相信宇宙以確定的方式行事的愛因斯坦,在爭論中說過這樣一句後來被廣為引用的名言:“上帝是不擲骰子的。”而波爾的回答也同樣精彩:“不用你告訴上帝該做什麽。” 當然,愛因斯坦也好,波爾也好,他們所說的“上帝”都既不是虔誠的宗教徒心目中的無所不能的神袛,也不是牛頓時代的先知先覺人士心目中的所謂“第一推動”,隨後便退入無所事事,清靜無為,但將在某一天出來收拾殘局的神秘者,而隻是支配大自然之演化發展的規律體係的代名詞。理解這位“上帝”的行事方式,始終是人類孜孜以求的目標。 發生在這兩人之間的,其實是信念之爭。他們的信念都是在自己多年學習與研究,做出重大發現的領域中形成的,進而推而廣之,上升為世界觀的一部分,並各自影響著眾多科學家乃至整個社會。“上帝”如何行事,是有關“基本綱領”的總則,物理學的一切都是圍繞它展開的。

事情大約是這樣的。1927年,量子力學創始人之間的重大分歧戲劇性的上演了。那是天才和巨人的交鋒,一方是以愛因斯坦為首的理論物理學家,一方是年輕的整個哥本哈根學派。那一年九月在意大利科摩召開的國際物理學會議上,波爾基於海森堡的測不準原理作出了大膽的推論:粒子運動的軌跡是不確定的。波爾認為在原子世界測量會影響到被測物體。“關鍵一點在於我們無法分清所看到的到底是原子本身的行為,還是原子與測量儀器之間的作用,在觀察存在的偉大舞台上,我們既是觀眾,又是演員。”波爾宣布的這個理論無意是一枚重磅炸彈,立即在理論物理學界引起了軒然大波,因為波爾這個理論顛覆了傳統物理關於“實在”的認識。很快,在第5和第6索爾維物理會議上愛因斯坦對波爾進行了回應:物理實在的每個元素都必須在理論中有它的對應物,要是對於一個體係沒有任何幹擾,我們能夠確定地預測以個物理量的值,那麽對應於這個物理量必定存在一個物理實在的要素。愛因斯坦認為量子理論的統計表現是因為理論不完善造成的,他說:“難道你們還真的相信上帝也靠擲骰子辦事嗎?”波爾則回敬說:“難道你不認為用普通的語言來描述神的旨意時,還是小心一點為妙嗎?”這就是這個事件的大致過程。(如果需做進一步了解請參閱靳銳敏的《世紀之爭》和波姆的《現代物理學中的因果性與機遇》)
[ 打印 ]
閱讀 ()評論 (1)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