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某自長陽,筆名巴仁 :)

(2010-01-14 12:14:43) 下一個
(ZT)巴人 ——“長陽人”的後裔,土家族的先祖

巴人,源於“巴族”。巴族,是開拓中原而興盛華夏民族的先祖之一族。

雲南元謀猿人距今170萬年左右,在百萬年的發展東拓過程中,形成左氐羌、右百越、中百濮三大族群,先後分別到達中原而共同演化為大漢民族。中路百濮直接越過巴山(古稱婁山為巴山)向東而被稱為“巴族”,經峽江流域最先進入無人區中原,帶著南方的農耕技術,迅速地發展了農業,後來為“神農氏”炎帝族;左路氐羌向北經岷江河穀先據西北黃土高原次入中原,後來為“軒轅氏”黃帝族;右路百越向南沿西江河穀先據東南沿海之濱再北上,後入主中原。

巴族東拓中原時留居峽江流域的後裔,其典型代表先為“長陽人”,嗣後為“巴人”,是當代土家民族的先祖。

巴人,4000年前的堯舜夏代就定居活躍在以峽江流域為中心的中國中南部的廣大區域,他們稱自己的民族為“畢茲卡”,稱自己的語言為“畢滋灑”。最早他稱“巴人”,在後來的漢文史書中統稱為“巴”、“夷”、“蠻”或“土人”。夏商稱“巴”、“巴人”、“巴族”;周稱“夷”,巴人活動中心的清江稱“夷水”、巴國城稱“夷城”;秦漢以後稱“蠻”,為“南蠻”、“武陵蠻”、“五溪蠻”、“清江蠻”、“施州蠻”“巴蠻”、“廩君蠻”等等,在蠻字前麵加地名,就是指定居在這一帶的巴人;宋代以後稱“土”,“土人”、“土酋”;明清時稱“客籍”、“土民”;迄至清中,“土家”的稱謂方予出現。

“巴”字在甲骨文中為持“節”(權威的象征)的人形。巴人智慧而彪捍蠻勇,早期獵牛之撕食,捕象之食肉,狂舞之如虎,作劍之橫行天下,造舟之浮遊四方,製鹽之巴興蠻旺。居據秦嶺以南、南嶺以北的廣大地區。發達的巴區峽江流域(當時三峽水路不通,又有清江之便,為東西大通道),在舜末已出現私有製,夏末已產生巴文,早商已進入青銅時代並建立巴國、建成國都夷城(初於香爐石),商中已有強大的軍隊,商末巴師八國同武王伐紂,打敗了強大的殷軍,終致商朝滅亡。這裏,已成為中國古文明發展最早的地區之一。因巴王廩君出生、興盛於這裏的武落鍾離山(長陽縣城西20Km的清江南岸,距“長陽人”遺址19Km),後來又在這裏建立了“地跨川東、鄂西”的巴國,而被史界稱之巴源。巴國曾為與商朝爭戰,與楚、秦抗衡的強國。公元前316年,巴國為秦國所並。後來,大部分巴人融合到其它民族。世界知名的民族學家潘光旦教授指出:中原政權與文化的伸入,使巴人陸續異化,長江以北為隋唐,洞庭南北為宋元,川南黔北為明清,唯奧僻的武陵山區變化有限。

長期居住在武陵山區的巴人這一穩定的人群共同體,逐漸形成了自己獨特的民族特征、民族意識、民族文化和民族語言(土家族語言屬於漢藏語係藏緬語族接近彝語支的一種獨立語言),逐漸形成單一民族。曆代封建統治階層恐懼民族凝聚,相繼強力厄刹這一民族而無果。秦漢以後的封建王朝便在巴族地區采取以夷製夷的羈糜政策,元、明、清時期乃實行土司製度。清雍正13年(1735年)采取強製的“改土歸流”政策仍無果。而巴人生性捍蠻,勇猛不屈。《三國》中的“蠻丁”、“蠻將”即為居住戰區之巴人為伍群,廣西太平軍起義有多處響應,貴州苗族起義有數千人參與,雲南回族起義有多處暴動,當年紅軍起事即有大批人員參加隊伍。這裏是賀龍率領紅四軍活動的重要區域,並在這裏建立了我黨較早的邊區、蘇區。這一民族地區先後出現了賀龍、廖漢生、黎化南、王爾琢、周逸群、曠繼勳、袁任遠等紅軍、八路軍、解放軍將帥30多人。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