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中國的曆史會重演嗎?-----寫在共和國60周年

(2009-10-06 10:03:17) 下一個
看到鄧,江,胡的畫像通過天安門的一刻,不禁想到曆史真的是在重複嗎?

自秦始皇統一後,中國的曆史似乎從某種意義上一再地重複。其規律總是:每個朝代的第一任君王,無不是雄才大略,能征慣戰,但遜於治國。而上馬能打天下,下馬能治天下的,寥寥無幾。毛澤東大約是前者的代表,李世民(算半個開國皇帝吧)大概是後者的代表。還有一個規律是:一個朝代的長久與否,要看之後是否有幾個真能治國的君主,能有幾個“**之治”,如文景之治,貞觀之治,康乾盛世)。 而國家的命運,百姓的幸福,則取決於皇權製度下(“封建製度”是外來詞,用在中國曆史未必準確)下“萬歲”們的智商了。而每個朝代的有作為的皇帝以及他們手下的助手們要做的事情,除了抵抗外來侵略和內部動亂以外,就是要減小內部貧富分化造成的階級矛盾,而當分化越來越大,無可調和時,這個朝代也就完蛋了。中國統一後,這個過程大概重複了兩千年。其中延續較長的王朝:兩漢加起來400年,唐,兩宋,明,清300年左右。而每當朝代的更替,對百姓而言則是鋪天蓋地毀滅性的災難,直到下一個穩定王朝的建立,可能長達數百年。我們驕傲的,苦難的,而又是智慧的祖先,用史書就這樣記錄下了超過兩千年的曆史的重複。

現在到了我們親身經曆的共和一朝。其實,REPUBLIC更應理解為民主政體,所以“中華民國”更為貼切。而共和國,似乎跟周朝的共和製沒什麽關係。意思是共產黨跟其他黨派共商?大概是建國前大部分人的意願吧。內戰期間無數追隨共產黨拋頭顱灑熱血的農民們是為了土地,精英知識分子們大概為了追求真正民主國家的理想吧。再看電影《建國大業》,真是有點諷刺或者黑色幽默的意思。無論如何,毛澤東雄才偉略,擊敗了內外強敵,建立了共和一朝。那麽如何拿這一朝和前朝對比呢?曆史會不會重複呢?

製度是最大的不同,皇權製度下,天下之大莫非王土,天下之民莫非王臣,本質是私有製。私有製導致了王朝的不斷崩潰。共和朝先是試驗了西方來的公有製,理論上消滅了貧富差別,理論上的完美製度。但不靈,導致了災難性的貧窮。咱們所處的時代正在往私有製回頭轉化。似乎咱們有兩種前途:1。集權加私有製,似乎又回到了曆史的老路。但區別是,現在的禪讓製比家天下合理一些。所以我們現在有了“鄧江之治”,或“江胡盛世”。能否長久呢?我們除了傳說中的堯舜禹外,沒有實踐經驗,但以現在貧富分化之劇烈,吏治之腐敗,已經比前朝有過之無不及了。似乎可以預見曆史的車輪又回到了重複的軌道。2。先采用再改良西方的民主製,當然仍然是基於私有製。台灣的確是個理想的試驗點,雖然它太小,而且問題同樣很多。但這似乎是更合理,更理想的出路。不過對中國而言,民主體製大概意味著改朝換代了,希望這不是一個屍橫遍野,血流遍地的變革。中國跟台灣不一樣。真希望孫中山能有毛澤東的能力,毛澤東能有孫中山的理想。

如果把現在的階段,放到中國5000年的曆史來比較,真的又在重複嗎?個人認為很有可能。但同時又有很大的變數,因為我們確實處在兩千年未有的新局麵,我真的希望我們驕傲的,苦難的,又是智慧的中國人,能過開創不一樣的曆史,為了我們令人榮耀的文化,為了我們可愛的子孫。
[ 打印 ]
[ 編輯 ]
[ 刪除 ]
閱讀 ()評論 (3)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