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 (78)
2011 (89)
2013 (2)
2014 (1)
2019 (2)
2020 (1)
下班比平時早,得以邊燒晚飯邊看一檔電視節目,是專訪,被訪對象是台灣京劇名旦魏海敏。她是梅葆玖的弟子,也是首位獲大陸梅花獎的台灣人。
采訪中,穿插了幾段她的舞台片斷,我索性關了灶台火坐下來觀賞。這下不得了,完全被她迷住了。舞台上,她扮相端莊大方,身段優美典雅,行腔舒展自然;話筒前,她回答記者提問思路清晰語言精煉;所感所悟,有思想有內涵,娓娓道來,讓觀眾不自覺地就進入了她的語境。怎麽說呢?她有戲曲藝人身上不多見的書卷氣。
通過這個采訪,還了解到,在台灣,魏海敏為了推廣京戲,做了大量普及工作,她在大中學校等場所演講上千場;同時,她還是位戲劇改革者,創新不斷,她把張愛玲的《金鎖記》、莎翁名劇等都搬上了京戲舞台!
我一向對在專業領域有特殊追求和造詣的女子有格外的敬仰。也許,同為女性,更能體會她們在取得如此成就的背後所付出的努力和經曆的艱辛吧。
節目結束後,意猶未盡,於是就上網搜她的折子戲,先看的是“生死恨”她從庵裏逃出來那場。
一直以來,都覺得京劇的舞台設計是最簡約最提煉最給人想象空間的,因為,基本就沒有什麽布景,特定的故事情節完全是靠演員的唱詞和身段動作表現。在這場戲裏,我們“看到”魏海敏“打開”門閂,“推開”庵門,“跨出”門檻,接下來是跑“圓場”和兩個“臥魚”,這一連串的動作把主人公的一路疾行、逃脫以及疲倦、勞累表現的淋漓盡致。京劇的舞蹈動作不同於通常意義上的舞蹈,京劇講究的是“收”,舞蹈要求的是“展”,京劇的妙處在於:盡管是“收”,但仍然給觀眾流暢舒展的美感。魏海敏曼妙輕盈的舞蹈身段,在這場戲裏,蠻出彩兒的。
接著,又看了一出“坐宮”。這是我最喜愛的一出青衣老生戲,可以說百看不厭。魏海敏果然得梅派真傳,把個既驕且嬌的番邦公主拿捏的十分到位,細膩傳神,看得我連歎過癮。
在興頭上,就想找個人說說感受,領導不是這類題材的談話對象,那就打電話和父親聊聊吧。
父親不在家。
母親說:你爸爸是張火丁的粉絲,老粉絲,你和他說別的青衣他不會給你捧場的。
各花入各眼~~~
聽戲不就是一個人一個口味嗎。
也罷,那就寫下來吧。
可惜我一肚子的感慨,化作文字,就成了這幹巴巴的幾段。是不是應了那句話:茶壺煮餃子,倒不出來。
一霖,
看你關門了,我還以為你又有急事回上海.....沒事就好!
我聽戲看戲都是小時候養下的愛好,不過,不是戲迷,就是瞎聽瞎看~~~ 這一腔,思路筆路都堵牢了,寫不出來。
丫頭好!
我還是老樣子,每天都是忙忙碌碌,日子在不經意間飛走.....
我對粵戲也聽不來....一方水土養一方人嗎~~~
我對秦腔也聽不來....調門高得哈...聽著累~~~
這個周末,天氣來得個好,我們昨天Stanford看畫展了,等一下貼些片片給大家看。
還是晚了一步,和丫頭擠了~~~~
我看還是倒出來不少~~ 我一邊讀一邊在想,阿葛對京戲還挺入門的,不知這兒的常客裏,還有誰能和你對談的?我就坐這兒聽你們聊了~~
周末快樂!
嗬嗬,京劇我不太懂,不過最近挺喜歡聽粵戲,也想找個人聊聊,可是小黑認為粵戲像位鄉下大媽扯開嗓門大嚷似的;不明白的朋友請到香港菜市場參考一下。
我發覺人到了一定的年齡,越愛追逐腦袋裏年少的時光,日子好像越活越年輕了。 嗬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