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說春節是盍家團聚,盡享親情的時刻,在許多文藝作品裏,也常能看到親人們在一起歡天喜地過大年的場景,而對我來說,這樣的場麵卻是那麽的生疏,那麽地模糊。
從懂事以來,和父母在一起過年的次數屈指可數。父親常年在國外工作,很少有機會正好在春節期間回國休假。母親的工作性質決定了每年的春節期間是她一年中最忙的時候,那幾天都是在各種的團拜,茶話會中度過,有時忙得半夜才能回家。我自己則是性格比較獨立,過慣了集體生活,家庭觀念淡薄,所以對過年既沒有什麽特殊的感覺,更沒有什麽向往。
和那些溫馨幸福的春節回憶相反,讓我記憶最深的是一個心痛的時刻:五年前的農曆正月初三,我那九十三歲的姥姥,走完了她的人生旅程,永遠地離開了這個世界。
姥姥一向身體很好,雖然隨著年紀的增加,可以明顯地看出她越來越衰老,但從來沒有生過什麽大病,腦子也一直是非常的清楚,不僅像其他的老年人一樣,對過去的事情有深刻的記憶,她對最近發生的事情也並不糊塗。真到去世之前,她還能清楚地說出我在美國工作的公司,還有我住的城市的英文名字。
姥姥走得很平靜,安詳。平靜得沒有絲毫的先兆,安詳得就像午間的小寐。 前一天晚上,她還對她的重孫女,我表哥的女兒說,“不要在節日期間天天玩到半夜才睡覺,這樣等到寒假結束開學的時候,就起不來床了”。可是第二天早上,直到全家人都起床了,卻看不到一向早起的姥姥,進到她的房間裏查看,才發現她早已經沒有了呼吸。
我是在姥姥的養育下長大的。從剛滿月不久被媽媽從四川送到北京,然後被姥姥接到內蒙,然後就和姥姥在那個邊陲小鎮一起生活,直到接近8歲時回北京上學。在姥姥家裏,除了我之外,還有舅舅們的孩子,我的表哥表姐們,可姥姥最疼愛的,是她這個唯一的外孫,以至於多年之後回憶起以前的生活時,表哥表姐們還多有抱怨,覺得姥姥偏心。而我自己也是覺得,在內蒙古姥姥家生活的那些年,是童年生活中最幸福的時光。
姥姥是北京人,在北京長大,畢業於北京最早的教會女子學校,貝滿女中。雖然她隻是初中畢業,可在那個年代,對於女生來說,這已經是算是不錯的學曆了。正是因為這段經曆,使她不僅接受了中國傳統文化的教育,也受到過西方文化的熏陶。 以後,姥姥又把她所受的教育薪火相傳到了她的子女和後人。
從我四歲起,姥姥的就教我識字,算術,講一些曆史故事,開始了我的啟蒙教育。等我到了上小學的年紀,姥姥意識到內蒙小鎮和首都北京在教育水平上的差距,毅然決定要送我回北京上學。她多次寫信,甚至打了好幾次昂貴的長途電話,為我落實學校的事,不僅要讓我能有學上,而且還要上好學校。雖然這事由於媽媽的不情願,拖了近一年才成行,但我最終還是進了當時北京最好的小學之一。依然記得那一年,是姥姥懷著萬分的不舍,親自把我送回了北京。
從回到北京上學後,和姥姥見麵的機會就少了,可是姥姥一直是在惦記著我,每次給媽媽寫信都會再附一張專門寫給我的信。信中的字字句都充滿了關心和惦念,而她寫信的口氣,就讓我覺得還像是小時候,依偎在她身旁,聽她娓娓道來各種家庭瑣事和對我的囑咐。那時我為了上學而在爺爺家寄宿,每天麵對的是我父親的繼母還有父親的幾個同父異母的弟弟妹妹,難免有些寄人籬下的感覺,周末回到西城的父母家時,大多數時間也是麵對著冷冰冰的麵孔,所以每當讀到姥姥的來信,都是心裏感到最溫暖,最被關愛的時刻。
人生最大的遺憾之一就是“子欲養而親不待”,這不僅是對父母,而且是對所有的長輩,尤其是那些撫養,伴隨自己長大的人,這也正是我對姥姥留下的那種深深的遺憾。
姥姥人生的最後十三年,是住在北京的舅舅家裏。可這個時候的我已經是生活在美國了,和姥姥相距得更遠,相見更不容易,信也基本沒怎麽寫過,隻有逢年過節時打個電話問候一下。雖然每次話都不多,可依然感受得到,姥姥想我,惦記我,而且經常回憶著我小時候和她一起生活的那些往事。可惜的是,我既沒有能力,也沒有想到,那些年應該盡量回去看她幾次,多陪陪她。
姥姥去世的消息,是過了幾天之後媽媽才打電話告訴我的,當時我沒有哭,而且也沒有感到特別的震驚,因為她畢竟是年過九十的老人了,而且走的時候也沒有一絲的痛苦,用一句老話說,是壽終正寢了。
姥姥被安葬在西郊的一個公墓裏,回到了比她早去世近二十年的姥爺的身邊。這些年,我每次回國時都會去給他們掃墓, 每次都會在墓前靜靜地呆上一會兒,回憶著姥姥的點滴往事,回想著和姥姥在一起的日子,就像在重溫著姥姥對我的關愛。每次,都是忍不住自己的眼淚。
姥姥,你雖然離開我五年了,可是我知道你沒有走遠,你還在天國看顧著我,你我雖然陰陽隔世,可我依然能感受到你的愛。姥姥,你放心吧,我會好好生活的,因為我知道,你並不期待著我能出人頭地,而隻是希望我能過得好。我雖然無力留住您的生命,但我可以用自己的努力去告慰您那在天之靈。
姥姥,每年春節的時候我都會想到您,您也應該會感受到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