坐落在動物園西側的首都體育館,曾經是國內最大的室內體育館,它於一九六八年正式建成,四十多年年,承辦了無數的體育比賽,文藝演出,集會活動。在改革開放之前,國內經濟處於初級水平的那些年裏,首都體育館無疑是活躍人們精神生活,豐富社會文化事業的一個重要場所。幾乎在北京舉辦的所有國際比賽,主賽場都是設在這裏,還有一些重要的群眾集會,也是在這裏召開,在上世紀的七,八十年代裏,把首都體育館視為我國的國家體育館也毫不為過。
學生時代,首都體育館去過不少次。我家住在西城區三裏河,本來就離那裏不遠,再加上自己喜歡體育,也從事過體育,所以經常去那裏去觀看體育比賽,幾乎是無論什麽項目,無論比賽的水平高低,隻要有票,就一定會前往的。在那裏,既見證過國旗升起,國歌高奏的輝煌,也經曆過希望破滅,賽場失利的痛苦,然而不管怎樣,去首體看球的興趣卻一直未減。
由於我小時候是什刹海體校的學生,所以那時除了去看比賽,還有一項得天獨厚的便利,就是近距離地看運動員的訓練,有時還是一些來訪的外國運動隊的訓練。那時每個隊來首體正式比賽之前,都會有一兩次的為了熟悉場地,在比賽館進行的訓練,而有些隊會允許記者還有少部分人參觀他們的練習。遇到這種機會,我們就會在教練的帶領下,從首體底下的門直接走進看台下的比賽場地,靜靜地坐在邊上,觀模他們的訓練。記憶中比較深刻的是看過日本女排的訓練,她們在訓練前都是整齊的站成兩排,仔細地聽真教練的安排,教練講完之後,大家都恭恭敬敬地給教練鞠一個九十度的大躬,而後圍成一圈,擊掌,高喊激勵自己的口號,然後才投入到訓練中,拋開她們的運動水平不說,這種認真投入的麵貌確實給人留下很深的印象。相比之下,我們中國,還有一些歐洲運動員訓練前的熱身就顯得比較鬆散,隨意了。也曾在場地裏麵看過中國女排的訓練,那時老女排的大多數主力已經退役了,不過朗平,楊錫蘭,粱豔等人還在,因為有事先的規定,觀模訓練時不能影響運動員們的訓練,所以也從來沒有走上前去和她們說過話,而且我們這些小學,初中生年紀的體校學生也不會引起體育明星們的注意,有時幫助撿個球,她們也是麵無表情的接過去,不過這也算是和這些大名鼎鼎的人物的近距離的接觸吧?
那個時候,最大的理想就是也能在首體裏麵,在一萬八千名觀眾的麵前賽場球。可是首體作為國家體育館,舉辦的不是國際比賽也是國家級的賽事,像我們這樣的業餘運動員,是根本沒有這種機會的,即使是後來,進入了專業的運動隊,因為沒有參加過太高級別的比賽,所以也沒有在首體裏麵打球的經曆。然而,這個夢想在那些年裏是一直長留於心間的,因為,首體對於一個運動員來說,就是最輝煌的舞台,就意味著成功,意味著被承認。
進入九十年代,隨著經濟的發展,商業活動的增加,首體也越來越多地對公眾開放,在首體裏麵打球已經不是像以前那麽高不可攀了,而我去那裏的次數也是越來越少,而且大多是去看演唱會了,這座兒時的心中聖殿,也慢慢的退了色,失去了往日的輝煌。
08年奧運期間,正好在韓國開會,為了看奧運專程抽空回了趟北京,呆了十八個小時,還看了一場中國男排的比賽,也算是重溫了一些當年的回憶。。去年回國時,在去北圖和民大的行程中,特意來到首體外麵看了看。這座已走過近五十年曆程的體育館,外表已略閑老舊,其方方正正的外觀比起那些新建的造型新穎,令人驚豔的體育館來,也是顯得那麽的樸實無華,或許還有些落伍。然而,站在它的外麵,我依然有一種親切,熟悉的感覺。不僅是舊地重遊,而且喚回了許多兒時的夢想,勾起了許多溫馨的回憶,也引發了無限的感概。
(所附圖片來自網路)
首都體育館,我下次回去時,一定再去看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