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言自語

合適的時間,合適的地點,合適的心情,想要說點什麽。也許說的都會嚇自己一跳。
正文

我所認識的儒商--回顧新華信和它的創業者們

(2009-10-17 20:22:08) 下一個

二零零九年九月十九日佛羅裏達的家中

無意打開了哈佛Business Review一篇名為“解讀領導才能”的文章。談得是成為有效的企業領導者共有的五條法則:

 1.      Shape the future:這條說得是他/她們知道企業未來的方向,而且讓他/她們的手下也明白。
2.      Make things happen:說得是他/她們將目標變成現實。
3.      Engage today’s talent:說得是他/她們明白誰是企業需要的人才
4.      Build the next generation:說得是他/她們明白誰是企業下一代的人才。
5.      Investment in yourself:這條是核心。說得是他/她們是最懂得運用其他人或者和其他人一起實現成就。

 說白了就是遠見,實幹,和用人。

 讀著這些,不自覺地就想起了趙總,林總,和張總,三位新華信的創始人。當時的術語是儒商,因為他們放棄國家經貿部的職位而冒險下海經商。 新華信成立於九二年年底,致力於信用服務,市場研究,和管理谘詢,也算是創行業之先河了。想來他們那時也未必真深知其中的奧秘,也先是“拿來主義“,再“摸著石頭過河了”。

 九四年上海的一次招聘會上,我有幸被趙總錄用為員工,在之後的五年時間裏,與他們並肩工作,受到了他們的言傳身教,親身經曆了公司發展的風風雨雨,親眼見證了公司的發展曆程。現在查看新華信的官方網站,在九九年我離開的時候,公司的年營業收入已突破兩千萬人民幣。在二零零七年,公司引進益百利集團(Experian)的資金,產品和技術,進入了另一個發展階段。

 在我的眼中,他們應該是成功的創業者--- 做了自己想做得事,該賺得錢也賺了,還製造了很多的就業機會。與人與己都有了很好的交代。

 在離開公司後的近十年間,盡管也偶爾有機會跟其中的兩位老板見個麵敘敘舊,也還為曾經是這個公司的一員深感驕傲,但已是漸漸淡忘了過去的事情。

 暨此開通博克之際,也來記錄些過去的花絮,寫點自己眼中的他們(不知他們看後作何感想)。也算是再次向他們表達當年提拔賞識的感激之情。

 另外也來用現實中的實例來印證到底上述文章所說的法則有無道理。解讀一下他們是不是真有什麽三頭六臂,特異功能!

 老板帶著吃飯看電影

 話說趙總在人才招聘會上錄用了我,又招了另外兩個小夥子。一個是孫凱,上海交通大學的本科生,一個聰明肯幹有熱情的年輕人。相比他,盡管年齡還比他大,我就顯得單純書生傻氣十足了。另一個是上海小夥子,名字忘記了,但更是社會經驗十足。

 有了我們幾個兵,新華信的上海辦事處也就成立了。趙總定期飛到上海發掘客戶和對我們耳提麵命。碰到周末,因孫凱和我家都不在上海,趙總就跟我們混在一起,買單吃飯看電影。

 想起來在當時他也是幾十人公司的老板,卻沒有給我們擺半點架子,對我來講可是受寵若驚。自然是欣然效命,唯首是瞻了。當然這也許是趙總的風格,但如果權且把我們當作公司需要的人才,那這也正應了上述的法則之一:Engage today’s talent.

 去上海的各大商樓COLD CALL

 九四年的上海,提供信用報告的公司還寥寥無幾。我們的銷售策略是定位外國公司上海辦事處,領館和各大公共會計事務所等等。

 記得上海虹橋區有一大片高檔商業大廈,裏麵全是我們的目標客戶。說來也簡單,我當時就瞄準這些樓,一層一層地敲開門要求見這個總那個表(首席代表)的。這當然也是趙總言傳身教出來的。

 還很清楚地記得有一天,敲門進了一家大型日本企業的代表處,在口若懸河地介紹了我們的報告產品之後,竟然就拿到了訂單。絕對可不是自己的銷售能力有多強,可以想象當時的市場飽和率有多低。那樣的好日子已經是猴年馬月的事了。說來公司能否開成功也講時機,所謂“該出手時就出手”。

 開新車去夜市吃飯

 有一次去北京總部出差,碰巧林總剛剛買了他的第一輛新車(隱約記得是大眾捷達)。他很興衝衝地提出開他的新代步工具去吃飯,看他那樣子就像一個小男孩得到了他心愛的盼望已久的玩具,興奮和開心無法控製地在空氣中洋溢著。。。

 當我們到了飯館,停車成了一個考驗。他費了九牛二虎之力,好不容易才把車停到了馬路牙子邊,確實證明是個“新手,請多照顧”。這自然讓我們嘻嘻哈哈樂了半天。平時工作的時候,林總可是一臉嚴肅,審閱交付客戶的谘詢報告時一絲不苟。工作之餘所表現出來的可愛之處讓我不得不得出結論:有膽量開公司還經營地有聲有色的人並不需要是超人。把他們想象地有什麽三頭六臂也隻是我幼稚的沒見過世麵的想法。但他們的實幹精神我確實是親眼目睹,想來這也就是成功的秘訣了。

 堅持不用女秘書

 如果談到張總,就一定要講一講他“不用女秘書”的故事。張總是河南人,每天五點準時下班回家。照他的話是“老婆孩子熱炕頭”,典型的傳統男人。公司那時給三個老總招聘秘書,當然是女秘書。趙總林總都沒有問題,但張總卻堅持不用,我們私下揣測是不是怕老婆疑心。他自己的公開理由是自己可以處理所有的事情,有了秘書倒礙手礙腳。後來不知道他怎麽最終被說動了,人事經理為他請到了一位女秘書,人很能幹,模樣不錯,也蠻有氣質。張總對她做得事甚是滿意。幹了一段時間,不知為什麽,卻主動辭職走了。印象中張總失落了好幾天,從那以後真正堅持不用女秘書了。。。在管理公司上,張總是很有前瞻性的。他那時就認識到公司是做信息服務的,因此一定要做數據庫。但那時資金有限,他想花很少的錢把數據庫搞起來,自己員工參與討論性能要求,請了些年輕人進行設計。現在想來也是民營企業的“土槍土炮”來與外國企業的先進技術競爭來占領中國本土市場。

 對人是否成功的定義有多種,人成功的模式也多種多樣,但我親身體會了創業者確實要實幹,確實要會用人,遠見也是不可少的。我祝他們一切順利,實現自己更高的夢想!

[ 打印 ]
閱讀 ()評論 (2)
評論
博主已隱藏評論
博主已關閉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