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一管窺"儒"看《大學》 - 1.引言

(2009-12-01 11:37:59) 下一個
今人對儒學也稱"國學",或稱"孔家店"。

儒家的招牌,在中國曾經狠是風光了一陣的。約兩千年來,神聖到無以複加。然而到了"五四"運動,就被砸得粉碎。之後的一百年裏,一直都臭不可聞,中外共憤。一晃到了21世紀的今天,不知何如,忽然又開始香起來了。

褒也好貶也好,學者熱議之,大眾熱鬧之。但如果較起真來,認真讀過儒家經典原文者恐怕不多。高談闊論者中,人雲亦雲者眾矣。 

作為一般普通大眾,當然根本談不上對"國學"有什麽造詣。但身為炎黃子孫,自不能不想管窺一下老祖宗留下的精神遺產-儒學- 到底是個什麽東西。為了能有自己第一手的認識,就找來了儒家經典的原文來看。

提起儒家經典,首先當然是“四書”了。 "四書”指的是《論語》,《孟子》,《大學》,和《中庸》。《論語》是一部孔子言行紀錄。《孟子》則是孟子的言行錄,他們談的大都是個人修養。《中庸》則是集抽象哲學和說教於一體。惟有《大學》是針對政治活動的,直接從社會現實出發,提出了"治國"、"平天下" 這一課題。

所以,我對《大學》這本書的興趣,要超過"四書"裏麵的其他"三書"。何解?

五四以後,以胡適開端,學人們開始把儒學當作世界思想哲學的一分子去研究,這當然是正確的態度。但我們切不可忘記,在中國,儒學事實上從來就不是一門單純的哲學學術。正如馬列主義思想成為社會主義國家政權的理論基礎一樣,儒學是中國千餘年封建帝國製度下的立國之本。

黃仁宇在他的《黃河青山》裏,精辟地指出:中國土地上孕育出的古老文明,乃至兩千年來的文化,社會,加上政治體製,一直都是建立在以道德為準繩,以道德來管理的基礎上。這是與西方商業文明所產生的合同化,法律化,可量化的社會政治形態最大的不同。

易中天在《帝國的衰亡》一書中也闡明:古代農業文明的大中國,孕育了儒家文化,而儒家之道又進而成為維持中央集權製的龐大帝國的思想支柱。
不管我們承不承認都好,從清朝滅亡,到中華民國,一直到今天的人民共和國,其政治形態,家庭關係和社會關係的等等方麵,都依然沒有跳出它的萬有引力。

[ 打印 ]
閱讀 ()評論 (1)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