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回上海有感

(2010-01-14 01:01:32) 下一個
          剛回上海了一個多月,就實在受不了要回美國啦.  也不知是不是在北美呆的時間太長了, 身體被這裏一年四季明媚的陽光寵壞了, 到了哪裏都不太適應了.  一到上海, 就遇到一個冷空氣, 又濕又陰,實在是不好受. 加之上海又不象北方,24小時有供暖設備. 家裏 除了那個一開就幹燥到不行的熱空調, 其他就隻有靠自己多穿保暖了. 難怪我北京的一個朋友說, 上海的冬天比北京還冷, 這種濕冷是最刺骨的. 想想也真好笑,曾經在上海生活過那麽多年, 也從沒有抱怨過上海的天氣. 這出來幾年,就已經不會做上海人了.

         首先是不會過馬路了, 每每看到那麽多不同類型的車輛自由的穿梭, 似乎也沒有什麽交通規則, 視行人於不顧, 我都會有些望而卻步. 但看到身邊的阿姨大媽們都奮不顧身的勇往直前,我覺得好慚愧, 自己難道連她們也比不上嗎? 於是,鼓起勇氣,一鼓作氣, 閉上眼睛,橫下心來, 衝啊! 難怪我媽要說我膽小如鼠,竟然連過個馬路也要念"阿彌陀佛"了.





        第二,不會擠地鐵了. 每次一到人民廣場我就犯暈, 這烏烏泱泱的人呀, 怎麽就會有這麽多! 即使不在高峰時期, 人們也是摩肩接踵, 每個人都行色匆匆, 好象是有什麽機要大事要處理似的. 可見上海的生活節奏是比美國要快多了. 不過我發現了一點是值得讓人高興的, 大眾的素質的確比以前有所提高, 每次見到抱孩子的都會有人主動讓坐, 也不常聽到有人在地鐵裏大聲喧嘩,互相辱罵了. 看來"創建和諧社會"還是有所成效的.



       第三, 看不懂上海的物價了. 去了一次華亭伊勢丹,裏麵竟然沒有一件四位數以下的衣服. 很普通的一件什麽東東都要好幾千塊.  我折合美金算了一下, 幾百塊美金在美國真的可以買到很有檔次的名牌啦.可在這裏, 根本就買不到什麽. 人民幣好象也太不值錢了. 問了一下周圍的朋友, 現在上海就是這樣, 貧富差距很大, 雖然物質生活水平很高, 美國有的上海都有, 但物價和普通老百姓的收入水平不成比例, 看病貴, 房價高, 工薪階層買不起房的大有人在, 每個人都在這樣不平衡的環境生存著. 幸運的,在房價大漲以前就眼光獨到地多買幾套, 現在身價百萬,坐收房租. 沒趕上好時代的, 隻有做"月光族" OR "啃老族"了. 其實回過來想想, 美國不也都是"月光族"嗎? 但美國人卻沒什麽太大的擔憂, 他們習慣了這種借貸生活, 隻要每個月還還得起,是就借著唄,誰知道明天會發生什麽事呢? LIFE IS TOO SHORT, 這就是我那位經常教育我的話. 也許這就是中美文化的差異吧.





    第四, 上海方言聽不到了. 很奇怪的, 幾個朋友都是上海人,可他們的孩子卻都說著"洋涇浜" 的上海話. 據說是學校沒有人講上海話, 出去也聽不太到上海話了. 我去商店買東西,所有的營業員都講國語. 以前怕別人當你是外地人, 現在被當作外地人是有錢的象征. 上海真的是一個移民城市了, 上海人也對外地人和和氣氣了, 以前上海人的優越感沒有了, 取而代之的是對外地人的包容和接納. 這不得不說也是社會的一種進步呀. 不過, 還是希望能多聽到上海話,畢竟它是上海人講了多少年的語言文化,不要流失才好.





   總之, 這次回去的感受是, 上海的物質水平和美國有的一比, 甚至在有些方麵比美國還好,但精神層麵的東西還需慢慢提高. 人們普遍的價值觀太現實, 所有向"錢"看齊, 財富成了衡量一切的標準. 有人問我現在還是不是值得出國, 我覺得如果你在上海各方麵已經WELL ESTABLISHED, 就真的沒有來美國的必要了. 象我們這種目光短淺, 沒認清形勢,已經過來並且喜歡這裏生活的人呢,那還是老老實實呆在美國繼續我們的美國夢吧!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