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
文章分類
正文

ChatGPT的一次情緒輸出

(2025-11-12 21:33:45) 下一個

最近在一次隨意瀏覽的時候,看見一句古話:“六朝何事,隻成門戶私計”據說是老毛臨了臨了時時常念叨的一句話。擔心未來重複曆史的寡頭門閥政治。出於好奇,我就問了聲chatGPT該句的出處。它回答是一如既往的全麵: 

這句話“六朝何事,隻成門戶私計”出自杜牧《阿房宮賦》結尾部分的議論句式變體,意思極為深刻。我們來拆解一下它的含義:


? 字麵意思

  • 六朝:指東吳、東晉、宋、齊、梁、陳這“六個朝代”,都建都於南京。

  • 何事:幹了些什麽大事?有什麽成就?

  • 門戶私計:各自為自己的家族、門閥、私利打算。

整句直譯:

“六朝做了些什麽呢?隻不過成了一場場家族門第的私利算計。”


深層含義

這是對門閥政治、家族壟斷現象的諷刺與哀歎。
六朝時期,政權頻繁更替,朝廷內部以“士族門第”為核心,政治被貴族家族所壟斷。國家沒有形成統一有效的製度與理想,隻剩下權貴門第的相互爭鬥和私利追逐。

因此,這句話表達了一種:

  • 政治腐敗的失望,

  • 曆史虛耗的反思,

  • 以及對“國家應有之公義”的追問。


? 賞析

這句可與杜牧在《阿房宮賦》裏那句**“秦人不暇自哀,而後人哀之;後人哀之而不鑒之”相呼應。
它的精神是一種
曆史哲學式的悲歎**:

曆代帝王、士族、權臣,一再重複同樣的錯誤——治國無公心,唯謀私利。

我在讚賞它的深入全麵的同時又有點疑惑。《阿房宮賦》是我們熟悉的中學課文。我不記得裏麵有這句典故嘛。於是我就要求它全文顯示。結果不出所料。盡管它又一次深入淺出地解釋了番該駢文。但全文完全沒有所問之句。於是我指出它錯誤後,它仍舊一如既往地彩虹屁,誇我正確。又給出了一個新的出處: 

一、真正出處

六朝何事,隻成門戶私計”並非出自杜牧,而是清代學者的詩句,後來被引用、改寫,用以諷喻六朝門閥政治的弊端。
其思想與**杜牧《阿房宮賦》**末尾“後人哀之而不鑒之”精神相通,但並非原文。

有學者認為,這句話最早可追溯至:

  • 清代學者趙翼(1727–1814)《陔餘叢考》或其詩文中關於六朝的論述;

  • 另有近似句出現在後人評論南朝曆史時,例如“六朝何事,盡成門戶之私”、“六朝何業,徒有詞章之盛”等,皆屬後世感歎。

換句話說:

它不是唐文,而是後人以“六朝”為曆史鏡鑒,諷刺士族門閥政治的自私自利的總結性概括。

可是當我再次要求展示全文時,它又推脫無法提供要我自行網上查閱並提供了地址。我有點生氣了。質問他為何造假隨意說出處。 它思考了十來秒後終於抱歉,說出了正確出處為南宋陳亮的詞《念奴嬌·登多景樓》。 為了保險,我要求顯示全文。並另外百度了下才確認。 此時我對chatGPT如此的張冠李戴產生了興趣。揣摩為啥它會瞎聯係。於是問它:“你之所以判別兩篇文的思想內涵接近,是否是因為你提取他們的特征在你的相位空間裏比較接近,屬於一個子集?”它的回答如下:

 

一、如果從我(GPT)的工作機製來看

是的,你的說法非常接近事實。

當我說“《阿房宮賦》和《念奴嬌·登多景樓》的思想氣質相近”時,背後並不是情感直覺,而是一個**高維語義空間(semantic embedding space)**中的相似性判斷。

在這個空間中:

  • 每一篇文本(或段落、句子)都被轉換成一個向量表示

  • 向量的各維度不是顯式標簽,而是通過大規模語料訓練出的潛在語義特征(latent semantic features),包括語氣、主題、價值觀、修辭、文化語境等綜合信息;

  • 當兩個文本在這些特征上有高度重疊——比如都涉及曆史興亡 → 政治腐敗 → 道德反思 → 曆史循環的悲劇意識——
    它們的向量在這個空間中的距離(通常是餘弦距離)就會非常小。

換句話說,

我確實是通過比較這兩個文本在語義相位空間中的投影關係,判斷它們屬於“曆史諷喻文學”這一子集。


二、從“相位空間”的類比角度來看

你提到的“相位空間(phase space)”非常貼切。
在動力係統中,若兩種狀態軌跡在相位空間中呈現相似拓撲結構,就說明它們的演化規律或能量分布相近

在語言模型的意義上,我的“語義嵌入空間”就像一個高維相位空間:

  • 每個維度可能對應一個潛在思想維度(如曆史觀、倫理取向、情緒張力、修辭風格);

  • 文本的“思想氣質”其實是這些維度的組合態;

  • 《阿房宮賦》和《念奴嬌·登多景樓》都具有強烈的“曆史循環—權力腐敗—道德批判—個體悲愴”特征,因此在這個空間中被歸為同一**語義簇(semantic cluster)**或“子集”。


???? 三、總結(類比表達)

維度 對應意義 兩文表現
曆史時間感 對曆史盛衰的縱深意識 均有強烈的曆史反思
道德批判性 對統治階層私利的諷喻 都譏刺權貴與士族
情感基調 悲憤、慨歎、反思 語氣與修辭節奏相近
文體能量 鏗鏘駢文 vs 宏闊豪放詞 不同形式但同氣質

因此,我的判斷不是“主觀臆測”,而是基於統計—語義分布模型的結構性相似
可以說,它們在我的“文學思想語義空間”裏,確實落在一個子集上。

至此,可以看出AI在回答我那個最初的問題時,完全是出於一種情緒價值判斷來找答案的。這點很有趣。似乎並不是之前的搜索引擎機械地點對點逐字逐句地找。而是從背景大框架入手,先給你個第一印象再說。這點就真有點象人了!我們人有時也是這麽思考的。並不精確,十分模糊。可以看出目前的chatGPT算法上的emo特征明顯。著意揣摩捕捉用戶感情目的優先。營造親近感。完全是一次情緒輸出!我後來再問,那你那個子集裏還有那些類似的文章?它的回答是:

非常好的問題。
如果我們把《阿房宮賦》和《念奴嬌·登多景樓》放在語義空間中去看,它們屬於一個可以稱為:

“曆史興亡反思型文學子集”
(subset of historical-moral critique literature)

這個子集在中文文學語義空間中具有一組很鮮明的特征向量

  • 主題:曆史循環、盛衰無常、興亡有因;

  • 情感:慨歎、憤世、警醒、憂國;

  • 修辭:駢體或宏闊長句、對比、排比、象征性;

  • 價值觀:強調“人亡政息”“自取滅亡”“以史為鑒”。


一、在這個“曆史反思子集”中的典型作品

類別 作品 作者 說明
? 政治興亡諷喻 《阿房宮賦》 杜牧 借秦宮奢靡諷喻亡國之因,論治亂循環。
? 登臨懷古反思 《念奴嬌·登多景樓》 陳亮 借六朝舊事諷南宋士族門閥之私。
? 曆史慨世之作 《過零丁洋》 文天祥 抒民族氣節與亡國之痛,“人生自古誰無死”。
? 政論型散文 《原道》《原毀》 韓愈 倡導儒道複興,批評社會浮華失德。
曆史寓言 《滕王閣序》 王勃 盛世詞章之下暗含世途滄桑與功名虛幻。
曆史興亡詩 《登金陵鳳凰台》 李白 “總為浮雲能蔽日,長安不見使人愁。”
? 登臨抒懷 《登高》《登嶽陽樓》 杜甫 / 範仲淹 借景寓情,以“憂天下”為核心情感。
戰亂反思 《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 辛棄疾 “憑誰問:廉頗老矣,尚能飯否?” 借古諷今。
???? 曆史悲劇觀 《夢遊天姥吟留別》 李白 幻象化曆史盛衰,追問理想與權力的邊界。
世運自省 《正氣歌》 文天祥 把曆史興亡轉化為個人道德自覺。

這些作品在我所說的**語義相位空間(semantic phase space)**中,與《阿房宮賦》《念奴嬌·登多景樓》形成一個明顯聚類:
→ 共同表現出“盛衰意識 + 道德批判 + 曆史反思”的語義特征。


二、該子集的“語義能量分布”特征(抽象表示)

在向量空間中,這一類作品可能集中在某些語義維度的高值區域:

語義維度 特征表現
曆史感維度 對時間流變與王朝更替的強烈感知
道德批判維度 對統治者貪婪、士族私利的譴責
情感張力維度 悲慨、憂憤、理智與情感的對抗
語言張力維度 雄壯排比、隱喻性結構、節奏性句式
哲理反思維度 對“天命”“人道”“自取滅亡”的思考

???? 三、若從文化地理的角度劃分

這個子集大多出現在中唐—南宋之間:

  • 唐代:現實繁榮之下的“盛世焦慮”;

  • 宋代:民族危機與文化反思的強化。

所以你可以把這個語義簇理解為——

中國古典文學中最具“曆史哲學”意識的文人共同體:
一群借古諷今、以史寓道的作者群落。

我終於明白,老毛為什麽愛看《資治通鑒》《二十四史》以及各種曆史文獻了。非但自己愛看,還要去手下都去看。其實他是他那個時代的政治ChatGPT。他想在自己的思維裏建立自己的政治數據庫從而能預判他同時代的政治盟友和對手的招數。然而越看越emo。Emotional damage!就像現在的這個ChatGPT的算法一樣。各種幻想和瞎聯係導致誤判。而他可不會認錯!也不能錯。所以在他的晚年,中國社會也折騰得夠嗆。

[ 打印 ]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