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相文學

本是白相人 偶博文學客
個人資料
  • 博客訪問:
正文

七寶之寶貝

(2014-10-07 17:50:41) 下一個

上海郊區的七寶鎮傳說是有七件寶貝的,但是我周圍的老上海們沒有一個說得出是哪七件。你若去百度一下,它會告訴你民間流傳的“七件寶”分別是飛來佛、氽來鍾、金字蓮花經、神樹、金雞、玉斧、玉筷,說得有鼻子有眼。可是在講實惠的老上海人的心目中,七寶有用的寶貝就兩件:老酒和蟋蟀,一個管吃喝,一個供玩樂。



據說七寶釀酒是有傳統的,有民俗專家稱,宋真宗大中祥符元年(1008年)上海酤酒盛市,酒坊、酒窖、酒庫、酒肆星羅棋布。我對此持懷疑態度:掐指算算,從鬆江的小漁村到到大上海十裏洋場也不過就這麽些年,跟中原之悠久是不能比的。其實七寶的老酒真正開始在上海流行,還是大躍進的58年。那一年,上海市商業局在七寶建立了有規模的上海七寶酒廠,生產各種老酒,其頭牌產品就是七寶大曲。在交通不便,商品地區化的年代,它曾全麵占領上海市場。以至於當時上了歲數的人們,談論白酒時隻知有七寶大曲,而說不清外地名酒(說清了也嚐不到)。



改革開放最先打破的是商品地區化,一時間眾多大小商販帶著各類中華名酒,紛紛湧入了上海市場。曾經風靡一時的七寶大曲回天無力,退居三線之後,慢慢地竟銷聲匿跡了。直到近兩年,才聽說當地已恢複土法釀製“七寶老酒”,所以我最近去七寶逛老街,沒忘了去找一找。來到擺滿了酒壇子的七寶酒坊,師傅向我介紹說,七寶老酒以傳統的手工釀作為特色,入口濃下口則轉清,綿甜悠悠,在七寶老街上隨釀隨賣,頗受遊客歡迎。



我以前的時候來七寶,是為了另外一件事:捉蟋蟀。

上中學時,我們會在暑假裏結伴騎單車去七寶捉蟋蟀。按說郊外的田野裏到處都有蟋蟀,可七寶的不一樣,七寶的蟋蟀在上海可是出了名的。相傳乾隆皇帝下江南時路過鬆江,有南方官員驛道飛馬,前來進貢一批良種蟋蟀,不料在途經七寶時馬匹失蹄倒地,進貢的蟋蟀盡數逃逸田間,留下了良種,所以七寶蟋蟀頭大體長、勇猛善戰,不同於上海周邊其它地區。




七寶位於市區的西側,乃上海之重要門戶。1949年春,解放軍重兵壓境,國軍湯恩伯部奉命死守。無奈淞滬地勢平緩,無險可依,隻好在七寶一帶布下了大量十分堅固的鋼筋混凝土碉堡群,構成相互依托的交叉火力網,負隅頑抗。戰鬥打響之後,裝備相對簡陋,但氣勢如虹的解放軍年輕士兵前赴後繼,在難以隱蔽的開闊地上,麵對碉堡群機槍的輪番掃射,硬是以血肉之軀殺開了進軍大上海的門戶。



硝煙散盡,化劍為犁,49年以後七寶成了上海重要的蔬菜供應基地。沒有被完全炸毀的碉堡,因為十分堅固,一時難以拆除,便散落在綠茵茵的菜地裏,構成了特殊的景致,讓人們忘不了當年戰上海之慘烈。我們捉蟋蟀,經常就在這些雜草叢生的廢碉堡周圍。如果到菜地裏亂挖,被農民伯伯抓住了,是要吃生活的。衣破鞋髒自不必說,蚊叮蟲咬也不可怕,隻要捉到了槍須無損的良種蟋蟀, 在騎車回家路上,我們還是會齊聲高唱“日落西山紅霞飛,戰士打靶把營歸。”



如今,鬥蟋蟀成了商業,成了職業賭博,甚至還出現過給蟋蟀喂興奮劑的醜聞。於我自己,也隻是一杯啤酒下肚之後,跟兒子顯擺的那一點點資本:“你老爸當年去七寶捉蟋蟀的時候……”(見拙著《秋夜蟲鳴》)


©  梁兄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