笨八婆

一罐臭豆腐,最合中老年人胃口。http://bookseed.com/html/chinese_book_info/619880
個人資料
正文

青春誌歌 十七、努力寫作結緣電視

(2020-11-11 10:33:09) 下一個

       “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詩聖杜甫的名句,何宛虹感觸頗深,因為她讀過的書,實在太少了!中學時代革文化的命,學會寫大字報,背語錄喊口號;工人時期埋頭苦幹,盡 說順口溜打油詩,抄報紙辦牆報;大學時間短暫,聽名著簡介記筆記,隻見書名找不到原著,省錢買來一套《紅樓夢》,被李玉琴“借”去前六十回,後六十回粗略翻看束之高閣;當老師也都用教科書,人雲亦雲照本宣科;然後被“個人問題”弄的焦頭爛額,生育哺乳疲於奔命,可說才疏學淺,如同那半瓶子醋。
       而今感情苦悶不堪,工作沒有前途,觸景生情寫出幾篇隨筆,心靈得到一點兒慰籍,以為看到了希望的曙光,暗自欣喜了一陣子。想再繼續寫作呢,卻咬著筆杆子直發呆,落不下幾個字,那個筆下“神”影兒都摸不著,真是“書到用時方恨少,事非經過不知難”。寫出一兩篇好文章並不難,難的是篇篇都精彩,能堅持一直寫下去。
       好在最困難時期已經過去,小荷在黎軍父母照料下健康成長,宛虹每周末接女兒回來,耳鬢廝磨親吻玩耍,抱著遊逛開心歡樂,再送到黎家上班去。何宛虹時間寬裕了點兒,決心自討苦吃,做自己喜歡的事情,像蜜蜂一樣不斷采集,積累素材擴大知識麵,努力“爬格子”。
       黎軍還是像烤糊的豬頭--死皮賴臉,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鍾,得過且過瞎混日子。宛虹離不了婚,看著黎軍的油膩嘴臉又很難受,就想催他改頭換麵自我提升,畢竟他是小荷的爹啊。想自己的父親一直為沒有上大學而遺憾,有了小宛虹後,又進師大中文係函授學習;二妹也在工餘自學會計,坐進了廠財務室;三妹勤學苦練小提琴,當上了小學音樂老師。那麽黎軍也可以自學成才呀,於是買來一堆高考複習資料,讓他學習準備考電大,自己給他織毛衣買新衣褲,做好吃的承擔家務,他進考場時她端著肉包子,坐在外麵殷殷期盼。豈知朽木不可雕也,黎軍裝模作樣複習很久,卻考了個分數倒數第一!真是爛泥扶不上牆啊,宛虹恨鐵不成鋼徹底死心,對他不抱任何希望了,隻求他戒掉煙癮,勤快點兒拾掇幹淨他自己。
       不久市水電局新蓋起一棟家屬樓,分給黎軍父親一個大二樓,黎家要從牛廊巷搬去新樓住,讓黎軍和宛虹搬出鐵橋小二樓交還單位,搬進牛廊巷四合院。宛虹無奈,隻得請人刷 白牆糊頂棚整修一番,搬進了她最不喜歡的大雜院。住進去回想事件經過,覺得黎父作為老幹部,肯定知道本單位住宅建設規劃,先分到小二樓不去住,留給兒子作誘餌,釣到魚兒上了鉤,大二樓建成才搬走,而自己蒙在鼓裏,猴子似的被耍弄一場,又生了一回悶氣。
       黎家搬進大二樓,買了一台大彩電享用,丟下十四寸黑白舊電視,宛虹心裏窩囊透了,真想一腳踢出去!奈何自己每月工資每月光,根本買不起彩電,再和黎軍理論引起吵架,又被黎軍打了幾巴掌!宛虹按捺火氣湊合看,心裏那份屈辱,彷佛啞巴吃黃連。
       老舊黑白電視機雖然過氣,仍然能播放中央電視台,西京電視台節目,新建立的天河電視台,從各縣廣播站選拔來兩位男女播音員,每晚轉播央視省視新聞之後,還能製作播出 幾條本地新聞,土裏土氣的挺好笑,卻也流露著親切感,鄉裏鄉親的熟悉嘛,逐漸成了何宛虹關注的焦點。

       何宛虹之前聽紅燈牌收音機解悶,現在看黑白電視節目消遣。她最喜歡看的,是重播的電視風光藝術片《話說長江》,虹雲和陳鐸兩位老藝術家繪聲繪色,把長江兩岸的旖旎風 光,以及從古到今的傳奇故事講述的活靈活現,那些濃筆重彩翰墨華章的解說詞,簡直就是一篇篇優美的散文詩,其中山美水美景美歌美,引人入勝令人向往。
       看著看著,宛虹突發奇想:怎麽沒有話說渭河或者話說天河呢?渭河是黃河第一大支流,天河是絲綢之路上的重鎮,人文薈萃的風水寶地呀,也許天河電視台也能拍攝一部這樣的風光藝術片?記得唐代詩人杜甫,曾經流寓到天河地區幾個月,寫了不少有關古天河的詩篇,附近的麥積山仙人崖,就是國家級重點風景名勝區!

       宛虹被自己的想法激動的幻想了一夜,第二天便跑到圖書館查找資料,借來幾本相關書籍,坐在辦公室逐頁細看,同時摘錄筆記,回家草草吃過晚飯看完電視,又著魔似的繼續 讀書寫字,睡夢中也喃喃自語。看完這幾本,又借那幾本,直到再找不到有關內容。慢慢地,一些故事情節與名勝風景,形成畫麵在腦海中浮現, 哎,何不按照杜甫在天河的足跡,所賦詩詞的時間地點及內容來編排呢?嘿嘿,最好安插一位學者一二位美女,以考察的方式出現在節目中,發思古之幽情,展自然之美景,談古說今話滄桑,詩情畫意論紅塵,引領觀眾重返曆史現場,從而傳承文明弘揚文化。宛虹心想這樣既嚴肅認真,又活潑有趣,肯定好看。
       低頭伏案寫了改,改了再寫,寫錯了又重抄,稿紙撕掉了大半本,翻來覆去折騰好幾天,最後勾勒出一部圖像說明與文字解說相結合的藍圖腳本,何宛虹給它定名為《沿著杜甫在秦州的足跡》,訂成一個本子,放在挎包裏騎著小紅車,高興地走進天河電視台。
       電視上看到的電視台,其實是在廣播電視局的三層舊樓裏,隻有十幾個人,兩三間辦公室,一間會議室,十分簡陋。宛虹敲開了台長室,一位樸實憨厚的中年男子,熱情接待了她,自我介紹叫華喜民,他翻看著宛虹遞上的本子,笑彎了眉毛欣喜地說:“太好了!我們電視台建立時間不長,主要做些本地新聞和轉播節目,還沒有拍過風光藝術片,我先把這個本子交給我們廣播電視局的程局長,請程局長審查之後,再告訴你什麽意見。”
       宛虹照舊上下班,一個多星期了還沒消息,突然想起隻顧寫內容,忘了留下地址,不由笑罵自己笨蛋,抽空騎車又來到電視台。華台長一見她,立刻笑逐顏開,說正在到處找她 哩,領著她走進局長辦公室。
       程局長約摸五十歲,魁梧身材國字臉寬額頭,眼鏡後麵閃爍著睿智的目光,他和藹地微笑著和宛虹握手,然後拍著本子說:“嗬嗬,你很有想象力,文筆也不錯,我們決定拍攝這個節目。你能請假來配合工作嗎?”
       哇哦,夢想要成真了,宛虹很開心:“可以呀,我在廠裏不太忙。”
       何宛虹以前隻當觀眾,沒見過電視節目是怎麽拍出來的,現在要身臨其境了,自然心花怒放。恰逢職大和技校放暑假,黃科長同意給她一周時間,心裏卻不以為然:哼哼,她就會翻書抄寫,能摘出個什麽花來?宛虹上班時間不敢寫稿,隻是晚上看完電視後,才在自家寫字台上鋪開稿紙。而黎軍根本不關心也看不懂她寫的啥,照舊睡大覺打呼嚕,多少次宛虹 夜半夢醒想起一段話幾句詞,爬起來開燈寫字修改,他都懵然不知。可以說,宛虹的那些文章,是在黎軍的齁聲中寫出來的。
       程局長親選人馬組織了一個攝製組,一位資深老攝影師一位新攝像師,扛著一台新買來的大攝像機,從眾多皮膚白淨身姿窈窕的美女中,挑選出兩位頂尖少女,一位風度翩翩的男士,由專職司機開著車身噴有“天河電視台”大字的小轎車,載著六人幫威風八麵地開機了。
        一周時光,攝製組拔山涉水登高望遠,攝影師扛著笨重機子尋找最佳角度,帥哥美女頂驕陽冒酷暑不辭甘苦,宛虹也再次遊覽領略了家鄉美容,跑遍天河附近大大小小美景地 點,拍攝了十幾盒錄像帶。前期素材有了,後期圖像剪輯、解說詞修改、 配音、配樂等等,離製作成功還遠著呢。一天下午,華台長看著宛虹,笑眯眯地問:“嘿嘿,你願意調來電視台工作嗎?我們地方單位不如大三線廠福利好啊。”
       正中下懷!宛虹真誠笑答:“好啊,我願意。我喜歡電視節目,還想寫更多的東西哩。”
       “那我們就發個借調函,先借你過來上班,然後報上去等待批複。”

       終於不用爬大坡去電表廠坐監了!何宛虹回家美滋滋地告訴黎軍,黎軍的大嘴巴卻撇的像馬勺:“哼哼,電視台能要你?撒泡尿照照你自己啥嘴臉吧,老女人了還蹦躂個屁!”
       三十二歲就是老女人了?放狗屁!宛虹覺得自己還沒活出個人樣兒呢,忽地想起臧克家的詩句:“有的人活著,他已經死了;有的人死了,他還活著......”哈哈哈。

       程局長親手批閱指導宛虹修改解說詞,還請來報社校友協助她;親自坐鎮指揮編輯製作審查,對每一個細節都精益求精,正副台長、攝影師、播音員、音樂編輯等工作人員,廢寢忘食通力合作;終於,天河電視台創作的第一部電視風光藝術片,橫空出世了! 在本台和西京電視台播出後,反響熱烈,好評多多。
       何宛虹的筆名與程局長並列,隨著熒屏傳進千家萬戶,她在夢裏都會笑醒,嗬嗬,“天生我材必有用”,自己這個半瓶子醋,居然晃蕩出來灑了一地,給人們的精神食糧, 增添了一些趣味和快樂,不也挺有意義的嗎!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