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
正文

先金絲後鐵線 - 探謎哥窯

(2023-03-05 09:09:32) 下一個

哥窯,一種被稱為“最”神秘的瓷器。

這種神秘之感是因為明代《宣德鼎彝譜》把它列於宋代五大名窯-“汝、官、哥、鈞、定”,但是宋代所有典籍均無有關哥窯的記載。傳世哥窯存世量極少,全世界大約隻有一百餘件,而且絕大部分是元代的產品。

近代開始對哥窯的探秘始於民間古董愛好者陳萬星。他帶著隻在文獻上看到的有關哥窯的零星片段於1928年即興考察了龍泉鎮,在龍泉大窯附近他終於找到了跟書上描述相符的瓷片:“哥窯多斷紋,號曰百圾破;口足無釉處呈現紫口鐵足。”

不過陳萬星隻是找到了哥窯碎片,國人真正對哥窯完整瓷器的認知是在1932年,九一八事變之後。當時國民政府啟動了故宮文物南遷計劃。一天清朝善後委員會在清點故宮文物時發現了一批從未見過的瓷器,這批瓷器以米黃、灰青、青黃為主,釉麵上有大小不等的開片花紋,經過專家們通過曆史文獻的檢索,認為這些瓷器極像史料裏記載的哥窯,那些大小不等的開片花紋就是俗稱的“金絲鐵線”。

這件是符合“傳世哥窯”典型特征的瓷器,現在收藏於大英博物館。

(圖片摘自《海外珍藏中華瑰寶-青瓷》)

由於哥窯瓷器存世的數量少,我們對它認知的時間開始的晚,所以雖然相關信息也有,但是理解起來終歸不夠清晰,而且汝、官、哥分清楚不容易,今天這篇小文希望給大家帶來一點新思路。

首先按照時間順序梳理:汝窯 (汝窯開燒是北宋末年,大約在哲宗元祐年間公元1090年左右,前後總共二十年)- 官窯 (因為對北宋官窯瓷是否存在的爭議頗多,所以按照考古發掘的窯址來說,官窯瓷肯定是存在於南宋時期的)- 哥窯 (個人傾向於南宋末過渡到元這一個階段,因為明代文獻雖有記載,但是宋代籍典卻無記載),另外《天工開物》一書中也提到了哥窯,存在於宋、元時,這個宋應該是指南宋末年。

因此汝窯瓷要早於官窯瓷,官窯瓷要早於哥窯瓷,哥窯瓷存在於元代的數量更多。

第二:在談哥窯的時候要提到“百圾破”,也就是開片。瓷器釉麵的開片一種是自然開片,一種是人為開片,汝窯和官窯都有這種人為開片的瓷器存在,而哥窯的瓷器開片完全是屬於人為技術。

也正是因為是人為技術,所以用何種藥方,選擇何種配料就有曆史的特色。也就是說即使當代瓷器也可以人為開片但是形成的開片紋理終歸跟古代的開片紋理是有差別的。

下麵一組圖片供大家對比參考:

(圖片摘自《海外珍藏中華瑰寶-青瓷》)

故宮博物院的展品把哥窯的出處標為南宋,但是瓷器形狀已然失去了宋人的溫婉雋秀之風,顏色也缺少了浪漫的情懷,估計這個斷代目前應該在學術界還是有爭議吧。

開出的紋片,專家們給出很多名稱:蟹爪紋、魚子紋、冰裂紋、梅花片、兔絲紋和牛毛紋等,但是隻有哥窯的瓷器才呈現出“金絲鐵線”的紋狀,也就是釉麵紋路有兩種顏色,一種微粗如墨線,一種細小如金絲。

這種“金絲鐵線”的紋理怎麽得出來的呢?是先有金絲還是先有鐵線呢?金絲是如何染成的呢?

《天工開物》一書給了我們提示,原來這種淺褐色如金的色澤是老茶葉煎水而得。

宋末元初的哥窯瓷燒製技藝雖已失傳,但是瓷器釉麵開片的技術今人已經掌握。

胚胎素燒再上釉,素燒三四次後,胎骨和釉麵的收縮不同就能引起釉麵的開片。

我曾有幸看到了一件年代久遠的仿哥釉瓷器罐,十分奇特。這件瓷器內部呈現出金絲而瓷器外部呈現出金絲鐵線,從燒製工藝來推測應該是素燒上釉後先浸泡出金絲,然後再上釉燒後侵染墨汁,這樣最後才能形成金絲入骨,而鐵線附表的紋飾特征。

後人仿“金絲鐵線”從明朝就開始,從專業角度來說,這種仿製品應該不是哥窯,而是“仿哥釉”瓷器。

網上有文人學者推測哥窯不可能出現在宋代,因為不符合宋人的唯美主義。哥窯體現的是一種殘缺美。

我覺得這種說法也有其片麵性:

首先隻用“宋”來說時間橫跨的範圍太廣;

第二哥窯所用的人工開片技術在汝窯、官窯上已經發現,技術的傳承有依據;

第三南宋末年到元代初期,兵荒馬亂,戰火紛飛。哥窯瓷器釉麵的“百圾破”代筆著山河破碎,但是哥窯胎體中使用了含鐵量豐富的紫金土,象征著南宋末年文人墨客的錚錚鐵骨,雖然國家不完整了但是南宋人守護家國的心是堅定的,而這“金絲鐵線”就是屢屢忠魂,百折而不饒。

元人雖然可以讓南宋末年的窯工們按照他們的意願來燒哥窯,但是哥窯這種外表破碎而胎骨如鐵的深刻含義又怎能被入侵者理解呢?

 

原創小文,自娛自樂,請勿參照用來購買高仿瓷器。

參考資料:CCTV記錄《哥窯謎案》、海外珍藏中華瑰寶《青瓷》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