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 (108)
2021 (289)
2022 (129)
今天把最近看的宋瓷史理順一下。
宋代是中國瓷器曆史上最繁榮的時期之一,大江南北名窯四起。其中影響最大的當數“汝、官、哥、鈞、定”五大名窯。為什麽這五大窯名聲如此響亮,主要原因是來自於朝廷的恩寵,用西方人的話說他們都屬於“皇家窯口”。
定窯的白瓷從五代末年起就已經成為皇室的寵愛之物,到了宋代《宋會要》記載:“磁(瓷)器庫在建隆坊,掌受明、越、饒州、定州、青州白瓷器。”這段文字表麵定窯白瓷入宮以被正式載入史冊。定窯白瓷潔白玉瑩深受文人賞識,宋代大詩人蘇東坡就有“又不見今時潞公煎茶學西蜀,定州花瓷琢如玉”的名句。
不過到了北宋末年,哲宗皇帝對定瓷突然感到厭倦,命汝州設官窯以燒青瓷。乾隆皇帝曾有詩句曰:“定州白惡有芒形,特命汝州陶嫩青”,這句指的是定瓷的釉色過亮,在北宋末年在宮中遭貶。
汝窯當年建在河南寶豐清涼寺,古時歸汝州。那裏高嶺土及各種礦石蘊藏豐富,另外還盛產瑪瑙石,是其他窯口所不具有的優勢。在燒製時加入適量的瑪瑙粉,可以燒出色澤青翠華滋、釉汁肥潤瑩亮的青瓷。不過汝窯開燒已經是北宋末年,前前後後總共就燒了二十幾年。當時的宮廷對汝瓷質量要求極為嚴格,所以出品量相當有限。目前全世界汝瓷成器存量隻有67件。
哲宗去世後宋徽宗即位,他把汝官瓷的顏色定為“天青色”,因為宋徽宗自稱“教主道君皇帝”,這種青色幽玄正和他的意思。
“天青色”作為瓷器顏色最早創於五代後周世宗帝柴榮的禦窯,北宋人稱之為柴窯。但是柴窯隻聞其名不見其物,所以我們現在隻能從現存的汝官窯推斷柴窯的“天青色”。
原來寫過一篇有關“天青色”小文,加鏈接在這裏供大家參考:
https://bbs.wenxuecity.com/myhouse/10650202.html
官窯有廣義和狹義兩個概念,廣義的泛指由朝廷督辦、專門燒製禦用瓷器的窯口,狹義的是指宋代的五大名窯之一的“官窯”。北宋末官窯設在東京汴梁,就是今河南開封。不過曆史上黃河多次泛濫,古汴梁早已經埋在地下10米處深,窯址無處可尋。
南宋的官窯有兩處,一是修內司,一是郊壇下。官窯燒製仿古瓷器,以代替祭祀所用的青銅器, 此外也燒製一些宮廷日用瓷器,如盤、碗、碟、壺、瓶等。官窯與汝窯一樣,當年製作隻求精致,不惜工本,隻供皇家,不流民間,所以存世稀少。
哥窯的存在,至今還有疑點。首先燒造這類瓷器的窯址至今尚未發現,其二雖然明代人將它定為宋代所出,但是宋代所有典籍均無有關哥窯記載。
目前傳世的哥窯大部分是元代的產品、存量極少,全世界目前大約隻有一百餘件。明《七修類稿續編》記載:“哥窯與龍泉窯皆出處州龍泉”。現在的浙江麗水處州。
鈞窯瓷器產生是偶然的。早年在燒製青瓷過程中,工匠不慎將含有氧化銅的液體滴到已經上了青釉的生胎上,燒製後青瓷上出現了一塊塊不規則的紫斑。這些紫斑好似天空漂浮的紫色雲朵,撲簌迷離,奇妙無比。後來瓷工用含有不同配方的銅釉液體,在上了青釉的器物生胎上點、灑、塗、抹,最後燒出了色彩斑斕、姿態萬千的窯變釉瓷,這就是後來鈞窯瓷器獨具特色的裝飾風格,自此鈞窯在北宋時期獨樹一幟。
鈞窯位於河南省禹州市神垕鎮。鈞瓷創燒於唐代,興盛於北宋。“靖康之變”後宋室南遷,鈞窯亦即停燒。到金、元時代才又開始複蘇。
鈞瓷釉色斑斕撲朔,器型典雅富麗,不僅在民間深受喜愛,而且也為皇家所垂青。在收藏界流傳著“黃金有價鈞無價”,“鈞瓷掛紅,價值連城”的說法。
雖然我們現在覺得鈞瓷珍貴,但是在宋朝鈞瓷大碗定價隻有三十文錢。三十文錢夠幹什麽呢?最多隻能在東京汴梁買一鬥小麥。因為在上述五大窯中鈞窯燒造的時間最長,窯址分布最廣。
在飲食器具方麵,宋朝有瓷杯、瓷碗、瓷瓶、瓷壺、瓷盆、瓷筷、瓷勺,但是真正的富人是不用瓷器來吃飯喝酒的。
《宋史》第一百一十三卷有一段描述,說北宋皇帝大宴群臣時吃飯用的餐具也分等級:大殿裏的高級官員用金杯金碗,偏殿裏的中級官員用銀杯銀碗,走廊裏的低級官員用銅杯銅碗。在皇家宴席上是沒有瓷器出現的。
《東京夢華錄》羅列宮廷餐具,隻提到各種各樣的金銀器,最次的就是紅漆木盤,瓷器也是一個都沒有。開封府州橋下有一個王家酒樓,招待顧客分三六九等,最上等用金盤盛菜,其次用銀盤盛菜,再次用木盤盛菜,最差才用瓷盤。
不過宋朝貴族階層不用瓷杯喝酒,不用瓷碗裝飯,不用瓷盤盛菜但是他們愛用瓷瓶裝酒,當時管瓷質的酒瓶叫做“經瓶”,也就是現在收藏界的“梅瓶”。因為瓷器不會溶解、氧化,酒在裏麵可以長期存放。
另外宋人流行點茶,點茶無須茶壺,所以宋瓷中不產茶壺。宋人用瓷瓶燒水,最喜歡的茶碗是建州窯出產的小黑碗,胎厚,造型古樸,耐高溫,適合點茶。
(參考網絡資訊、《白瓷》、《青瓷》,海洋藍整理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