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1962年9月20日印軍向我邊防部隊打第一槍起,中印邊境局勢便日趨緊張起來。我邊防部隊按照總參作戰命令,積極進行備戰工作,隨時待命出發。
針對印軍“銅頭、錫尾、背緊、腹鬆”的特點,劉伯承提出“打頭、切尾、擊背、剖腹”的戰略方針 。
中央軍委對這場自衛反擊戰製訂了三條反擊路線:中印邊境印軍入侵的西藏阿裏方向為西線,山南方向為中線,瓦弄方向為東線,以中線為重點進行反擊。
中印戰爭的中線作戰 第一階段:
中線第一戰役的戰場選在克節郎河穀,入侵這個地區的印軍第七旅下轄四個步兵營,配屬炮四旅兩個營,旅長為約翰·帕拉希拉姆·達爾維準將。
我方參戰的部隊是西藏軍區四一九部隊所屬一五四團、一五五團、一五七團和國防第十一師三十二團二營,配屬軍區炮兵三○八團。
根據戰前的敵情偵察,軍區前指分析認為,印軍部署特點是:前重後輕,兩翼暴露,縱深短淺。軍區前指決定采取兩翼開刀,迂回側後,包圍分割,各個殲滅的打法。即命令一五五團擔任右翼突擊,一五四團從左翼開刀,一五七團實施側後穿插分割包圍,三十二團二營作為戰役預備隊。
各部隊按作戰任務,於10月19日下午乘夜幕來臨之前翻過拉則山口,利用河北岸密林作掩護,秘密行進到各自的出擊位置潛伏下來。
1962年10月20日早上7時30分,指揮所上空升起三顆紅色信號彈,這是我邊防部隊發起反擊的信號。早已憋了一肚子氣的戰士一躍而起,端著槍向敵人衝去,槍聲、炮聲、喊殺聲、手榴彈爆炸聲,頓時響成一片。
經過11個小時的激戰,在當日18時戰鬥結束時,印軍除少部分潰逃外,大部被殲。我軍共計斃、傷、俘印軍七旅旅長達爾維準將以下1987人,繳獲大量槍炮彈藥及軍用物資。其中我十一師三十二團二營殲敵72人,繳獲各種槍支120餘支,炮6門,配合主力部隊,取得了克節朗戰役的勝利。
10月21日18時,根據軍區前指指示,我三十二團和四一九部隊分四路向邱散謀、龍布、吉米塘、永郅橋地區實施戰役追擊,上述各處之敵望風而逃。
10月23日,遵照總參“相機攻占達旺”的指示,我十一師三十二團和四一九部隊、山南軍分區部隊共5個團又1個營,分五路直取達旺。達旺地區之敵在我軍的震懾下,於當日已逃至達旺河以南、西山口一線。我各部隊於24日、25日分別占領了東新橋、達旺等地後,就地集結整頓,準備再戰。
1962年10月20日-11月20日,門隅地區是主戰場(對印自衛反擊戰):
1962年克節朗地區對印自衛反擊戰經過要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