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tepforward的博客

追逐,挽留一切美好的東西
正文

N大惡俗業餘攝影追求--來源:蜂鳥網

(2009-12-29 23:50:33) 下一個
本貼地址:http://bbs.fengniao.com/forum/1125303.html

——其實這個標題有點不準確;因為,這裏總結的“N大”裏,有些指標還真是那些專業的、靠攝影吃飯的人們需要非常認真地關注的。但作為和我一樣的把攝影純粹當玩的業餘愛好者來說,每每端起相機就自我感覺成了攝影專業人士的那種狀態,真的已經臭大街了;而這種臭大街的狀態裏,往往都離不開這“N大”。因此,特作一羅列的同時,給安上這麽一個名稱。
注:想到哪兒寫到哪兒,排名不分先後。

一大俗:背景虛化

不知道啥時候開始,人們評價鏡頭的時候會說“焦外虛化漂亮”了;很多人於是一定要買一顆能夠“虛化背景”的大光圈鏡頭,好讓鏡頭裏的美女從背景裏凸現出來、而背景恨不得都是有顏色的霧。
——你讓美女直接站在一塊毛玻璃跟前拍,不好麽?
現在的論壇裏,放眼望去盡是那種一個清晰的大腦袋或者半身、背景則飄飄乎乎影影憧憧的美女照;為了得到淺景深而長焦200mm嫌短、光圈2.8嫌小,恨不得鼻尖清楚了鼻孔都得糊掉似的。相反,前景背景都清晰、同時讓肖像人物與周圍環境共同組成一個和諧畫麵的片子卻少而又少;“糖水片”凝聚了無數攝影愛好者的得意。
我當然不反對必要的背景虛化。但如果隻是做到背景虛化了、肖像凸現了就滿足得不行,實在是遺憾的事情。拍出一張背景虛化的肖像,對於隨便一台單反配合一個大光圈或者長焦鏡頭來說都實在是太容易做到的事兒了;拿著這種片子跟小卡片機出來的比去、然後就特別得意、進而非常欣賞自己的“攝影水準”,隻能說真是對攝影這事兒沒啥追求。
想起許多網站組織的各種模特外拍活動。無論去的什麽環境、當時什麽光線、周圍什麽布置,一概不論,拍起片來都隻管把周圍一切都虛了去、反正隻是要“凸現”那張漂亮的臉蛋或者那截妖嬈的身材。何苦來呢;倒不如有些活動組織者的做法,一切都在某酒店裏開個房就搞定,還一會兒鄉村一會兒酒吧一會兒798 的來回折騰幹嗎。

二大俗:銳

“銳!紅圈鏡頭真銳!我的片兒怎麽就那麽肉?”——聽著耳熟吧?
有多少人買回來一個鏡頭之後做的第一件事兒就是對著隨便一個什麽地方摁上幾張然後倒到電腦上把照片放到100%仔細盯著每一個象素看它是不是夠“銳”?然後又有多少人把別人用另一個鏡頭拍出來的片子拿來、同樣是在屏幕上放到100%大小然後兩者作比較?
得說,鏡頭當然有銳度指標,銳度當然有差別。當然誰都希望自己拍出來的照片嗷嗷銳嗷嗷清晰。可是,咱們不妨想象一下,那些攝影史上的傳世之作假如銳度都下降了20%,是不是就不值一提了?你拍出來的照片若是銳度猛漲了一倍,so what?
什麽時候開始的,怎麽大家夥兒都那麽樂於當一個“職業器材裁判”了?我們買了器材,不是準備去攝影的麽?

三大俗:全幅

嗚嚷嗚嚷的聲音在說著,“全幅是硬道理”,“非全幅隻是過渡產品”、“全幅才是真正的未來”。這都不用我怎麽證明了,不管蜂鳥無忌這種“專業”網站、還是新浪搜狐這些“業餘”網站都這麽說。可事實是什麽樣呢?
1,現在非全幅DSLR的銷量、保有量都已經遠遠比全幅的要多得多,並且現在仍然是每售出一台全幅相機、同時就售出N十台非全幅相機的形勢;
2,絕大多數攝影入門者的第一台單反都會選擇非全幅,未來非全幅將必然占據絕對多數的擁有用戶;
3,各廠家(以尼康、佳能為首)都在致力於研發專門應用於非全幅相機的鏡頭並且逐年都有專用鏡頭上市;……
就上麵這幾條原因,咱們用腳趾頭想想:憑什麽說非全幅“隻是過渡產品”?——相反,我倒是覺得,那些焦段隻在全幅上合用的反而可能成為過渡產品,除非它隻專為全幅設計、並且已經設定了不高的銷量期望值。
好。那麽咱們再琢磨琢磨:咱們為什麽要全幅?
1,焦段更合適?不必了,已經有的鏡頭都已經差不多能涵蓋;即使有的不那麽如意,各廠家現在也都正拚命趕工給非全幅開發設計呢,那將是他們賺錢的未來。
2,畫質更好?拉倒吧。您還停留在“拍照片的最主要目的是在電腦屏幕上放到100%大看著仍然清晰無比”的“境界”裏?您還沒想明白你為什麽要拍照?更何況畫質這東西怎麽討論呢,假設5DII>50D>450D的公式成立,請問
(5DII-50D)÷50D×100%=? (50D-450D)÷450D×100%=?
3,“出片”需求?……不是我怎麽矯情哦,至少我個人認為,在無忌和蜂鳥裏泡著的網友們、真正有“作品”被用於期刊雜誌報紙海報宣傳單頁等等有印刷需求的“一對多”用途的,恐怕不到1%。更何況,多少300D都出過足以印跨版的漂亮照片;何況,最近一張iPhone拍攝的“飛機墜落河麵”被登上了全世界報紙的頭版?……不就是在網上發一個“邊長不得超過1000象素/文件不得大於200K”麽,用得著的是什麽“片”?

四大俗:機身、鏡頭,金屬感(塑料感)

這是我最不能理解的事兒了。一個多月之前我剛剛出掉了兩位數的機器、換成了一台三位數的機器(我是佳能用戶),出掉了金屬鏡桶的變焦鏡頭、換成了全塑料的18-55IS;並且認真聲明這決不是因為本人經濟能力遭遇困難(事實上很新的東西當二手賣很賠的)或者對攝影的愛好激情下降。原因很簡單,在畫質完全夠我用的基礎上,我需要輕巧。
當然我做得有點過分。甚至,我把最初買的那個龐大的“專業”的攝影包從此閑置,買回來一個怎麽看都不象“攝影包”的小挎包。
為什麽會覺得金屬機身就好、塑料機身就是“玩具”乃至“拖鞋”?相機是用來砸釘子、敲核桃,還是用來打壞蛋?或者就是隨時準備著要把相機從二樓扔下去再撿回來?不知道為什麽咱們總是那麽容易有那種“傳統”觀念,不是沉甸甸的東西就不覺得“料足”、“貨真價實”,越重就代表越好哦?
當然話還得說回來。金屬的確經事兒,比如摔打、比如熱脹冷縮係數、比如防電磁輻射、比如耐久。但我們買的是相機,不是榔頭。即使三位數的機器、乃至卡片機(家用DC),隻要不摔不打,也都沒聽說過因為使用塑料外殼而導致照片質量下降(事實上三位數的“入門”單反在關鍵部位零部件也同樣是金屬材料)。現在的工程塑料已經足夠好。
同誌們,金屬機身當然是成本更高的、手感更沉的、用著更經事兒的(塑料機身小心點兒用可以使30年,金屬機身小心點兒用可以使200年,嗬嗬)。但是,本著夠用的出發點、更本著攝影是為了拍照片的目的,追求器材的“金屬感”實在是意義不大的。兩位數的機器比三位數的機器強的地方,我認為就屬這“金屬機身”來得沒啥意義。
當然,追求“金屬機身”的後果就是行囊的沉重。本人反正是體力有限得很,嗬嗬。

暫時寫到這裏,得空再繼續寫。也歡迎大家繼續添火拾柴,嗬嗬。
[ 打印 ]
閱讀 ()評論 (1)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