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為馬英九與吳伯雄在聯合舉行記者會上相繼發言後,兩人緊緊擁抱。中新社發耿軍 攝 中新網6月11日電 台灣當局領導人馬英九昨日在國民黨中常會後正式宣布,確定參選新一屆中國國民黨主席,未來全麵接管黨政大局幾成定局。觀察家認為,國民黨主席位置之重要,拋開整合島內黨政資源的優勢不說,僅就兩岸關係——其最大便利就是可以直接展開國共兩黨最高層級對話,因此,這一人事巨變尤為牽動兩岸目光。 6月10日下午,馬英九與中國國民黨主席吳伯雄聯合召開記者會。吳伯雄首先發言說,馬英九已告知他,經審慎評估,為更有效整合“府”、“院”、黨的力量,願不辭辛勞兼任黨主席,“伯雄自當配合,知所進退,決定不參加下屆黨主席選舉”,“我衷心祝福馬英九獲得更大成功。你的成功就是我這一輩子最大的期待。”言畢,兩人緊緊擁抱。 馬英九隨後鄭重宣布準備參加下一任黨主席選舉,他表示,這不是為了擴張權力,而是為了善盡責任。去年遭逢百年罕見的經濟衰退,經濟倒退、人民失業都創曆史新高。要振興經濟、穩定金融、照顧弱勢,還必須實踐選前提出的政見,各方麵都要推動改革,麵對的情勢非常嚴峻,肩頭壓力沉重。全麵執政完全負責,在這樣思維下決定參選,希望獲得黨員支持跟認同,推動更緊密黨政合作。 吳伯雄留下瀟灑背影 何去何從傳聞版本多 事實上,這已是馬英九第二次參選國民黨主席。他曾於2005年台北市長任內首次當選國民黨主席,2007年2月13日,因“特別費”的使用而被台灣“高等法院檢察署”起訴(後經台灣法院宣判無罪),他曾承諾若遭起訴即辭去國民黨主席職務,乃於同日請辭黨主席並正式宣布參選2008年“大選”。 有“伯公”之稱的吳伯雄挑起“原不在生涯規劃之內”的代主席重擔,2007年5月當選黨主席後,又領導國民黨接連打了兩個翻身仗,在立委選舉及“總統”大選中獲得勝利。 吳伯雄在10日的記者會上感性地說,國民黨重新執政,雖然過程充滿了汗水與淚水,這付出是萬分值得。“一年來,我有幸參加兩次國共兩黨的重要會談,都非常有內涵,將兩岸關係從衝突的邊緣,改變至和平發展、互利雙贏的方向。人生有此機遇,夫複何求?伯雄心中永懷感恩。” 馬英九則給予高度評價:“伯公大力支持新政府改善兩岸關係,將60年的對立衝突、三代人的恩怨情仇開始化解。不論對‘國家’、對國民黨、對人民都有曆史性的重大貢獻。11年前,伯公支持我參選台北市長,4年前,伯公支持我參選黨主席,兩年前,伯公支持我參選‘總統’,一路走來始終相挺。我要向伯公表達最高敬意與最深感恩。” 此前,隨著國民黨主席改選將至,台北政壇圍繞吳伯雄何去何從的流言、放話四起。有說國民黨將增設榮譽主席,讓吳伯雄成為繼連戰之後的第二個榮譽主席,有說安排吳伯雄攝“行政院長”之位,或取代蕭萬長就任“副總統”,又或是接替江丙坤的海基會董事長之位,還有就任“總統府資政”等等,不一而足。但這些傳聞均遭到吳伯雄本人嚴辭否認。 台灣《中國時報》援引知情人士的話說,為避免外界有“私下交換”的質疑,馬英九會依照國民黨主席選舉辦法角逐,也不會安排吳伯雄接任其它職位。《人民日報海外版》刊文指出,吳伯雄在方當氣勢如虹之時放下黨主席位置,固然令人扼腕歎息,但換個角度看,也是在巔峰之時功成身退,留下的將是一個瀟灑漂亮的背影。 黨政合一提高效率 也要冒很大政治風險 早在今年4月,馬英九接受媒體采訪時說,“黨政合一”有助於提升施政效率,第一次公開肯定“黨政合一”的正麵意義。島內輿論隨即解讀為馬英九有意兼任黨主席。隨著6月15日領表日的臨近,相關議題再次發酵。8日晚間,馬英九與吳伯雄深談後達成共識提早對外宣布結論。 澳門《新華澳報》刊文指出,馬英九兼任黨主席,有利於黨政協調,至少是能使“立法院”國民黨團更加聽從指揮,不要再在審議“法案”時諸多扭擰。從而改變掌握了絕大多數議席卻“立法”效率不高,令馬當局拚經濟的計劃“塞礙難行”的局麵。 消息人士透露,馬接任後將針對黨政人事進行微調,盡管目前行政團隊民調些微上升,但不排除考慮進行局部改組,將在整體評估後有所決定。同時將依功能重整國民黨副主席人事,成立“副主席團”,將副手蕭萬長、“行政院長”劉兆玄、“立法院長”王金平、台中市長胡誌強也納入副主席團中。 據指出,馬英九接任黨主席的布局,不僅著眼在“黨政合一”,更重要是長遠的改革計劃。國民黨內龐大陣容、已趨形式虛位化,被外界評為“八仙過海”、涵蓋老中青三代的副主席職務,將朝黨政協調的“功能化”設計,透過實質任務的副主席團,擺脫過去“酬庸大老”的性質,給予每位副主席實質的職務分工。 但島內輿論認為,馬兼任黨主席也要冒很大的政治風險,因為如此一來,相當於喪失了一個重要的“緩衝地帶”,國民黨內任何需要協調的事情,都要他去解決,這將使他直接暴露在“火力”麵前,無法回避也無法躲避,如果馬英九無法做好平衡,領導權威就會大受削弱。尤其是今年底的縣市長選舉,兵凶戰危,如果國民黨在執政的有利條件下選得並不理想,按慣例馬作為主席就得引咎辭職。 國共互動成焦點 範麗青不答假設性問題 台灣媒體指出,馬英九親上火線,接下黨魁一職,真正挑戰在於如何處理“馬英九主席”時代的國共關係。換言之,國民黨主席改選,必須以能延續國共高峰對話,確保兩岸緊密交流為前提。 有分析說,在兩岸方麵,由於台灣的統“獨”對立還是很嚴重,馬英九兼任黨魁後,國共平台、國共領導人會晤都會在台灣內部出現更大的反對聲浪。對於無所不用其極要汙名化國共平台的綠營,馬英九兼任國民黨主席,甚至會讓他們有更多訴求可以加重力道反對兩岸交流。 對於國民黨主席換屆選舉,國台辦發言人範麗青在10日回答記者提問時作出謹慎回應,稱這是國民黨內部的事務,“我們予以尊重”,“至於誰當選主席,當選後怎麽樣,目前屬於假設性問題,我暫時不作回答。” 她同時強調,關於國共平台,過去幾年,國共兩黨通過交流平台開展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有力地促進了兩岸交流合作及兩岸關係和平發展。“我們相信,國共平台將繼續為促進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發揮重要的積極作用。” 欲窮千裏目更上一層樓 馬英九會來大陸嗎? 時間倒回2008年4月12日,就在馬英九當選台灣地區領導人之後不久,中共中央總書記胡錦濤與前來參加博鼇亞洲論壇的兩岸共同市場基金會理事長蕭萬長會晤。蕭萬長為馬英九勝選搭檔,候任副領導人會見中共最高領袖,史上未有先例,在大陸見麵更是前無古人。胡蕭二人互以先生互稱,並達成共識,為此後一年間的兩岸關係預埋了伏筆。 胡馬互動在17天後再度上演。這一次,馬英九的“傳聲筒”變成了連戰——中國國民黨榮譽主席。會談中,胡錦濤提出新時期兩岸關係的16字方針:建立互信、擱置爭議、求同存異、共創雙贏。一個月後,國民黨主席吳伯雄造訪北京與胡錦濤舉行會談,這是國民黨重掌台灣政權之後,國共兩黨首次舉行最高規格的會晤。這一年的6月,“兩會”複談;5個月後,“大三通”宣告實現。 2008年最後一天,胡錦濤指出:“兩岸可以就在國家尚未統一的特殊情況下的政治關係展開務實探討。”此言一出,猶如投下震撼彈。但馬英九在今年1月和4月三次“回應”均缺少核心內容,依舊是“先經濟、後政治”的模式。一時之間,有人摸不透其用意,也有人堅持認為馬英九在第一個任期還是不會在政治議題上有動作。 就在4月中旬,馬英九一個看似舊話重提的訪談卻引爆了各界對兩岸政治議題的關注度。離開中國國民黨黨主席職位兩年之久的馬英九公開表示,他認為黨政一肩挑有助於一些問題的解決。 5月26日下午,胡錦濤在與吳伯雄會談中除了放出新“胡六點”,強調加強國共兩黨高層交往,更借用唐詩名句“欲窮千裏目,更上一層樓”實質性地推動兩岸關係,破解政治堅冰,引起海內外輿論驚歎一片。吳伯雄隨後來到北京飯店召開記者會,似是不經意間,他提到:“國共兩黨領導人以後一年見一次是很自然的事情。” 北京聯合大學台灣研究院資深研究員徐博東當時接受《中國新聞周刊》采訪時就指出,即使由馬英九接任國民黨主席,也不會影響國共兩黨高層的實質性交往。“一個顯而易見的事實是,馬英九很可能棄自己的地區領導人身份不用,改用黨主席身份造訪大陸。”徐博東說,這無疑比一年前的候任副領導人蕭萬長的到訪更出人意表。 兩岸密切溝通一年之後,情形已大不同,尤其在“大三通”已成現實,陸客、陸資赴島都已開禁之時,“欲窮千裏目,更上一層樓”更會成兩岸關係的主調。至於馬英九是在執政的第二個周年還是第二個任期到訪大陸,沒有人能說得清。但包括中國社會科學院台灣研究所資深研究員李家泉在內的很多人都堅信,“他一定會來。” 兩岸領導人何時會談同樣引發台灣媒體揣測。《聯合晚報》援引島內黨政人士分析說,“胡馬會”若不在馬英九本屆任期實現,現行國共兩黨主席頻繁會麵的互動,可能麵臨被“降級”的疑慮;不過考慮到台灣內部情勢,2012年5月馬英九若順利連任,民意基礎將較現在更堅實,加上兩岸可能進一步討論和平協議等議題,屆時“胡馬會”應水到渠成。 根據國民黨中常會討論通過的選舉時程,黨主席選舉於6月15、16日領表,6月25、26日登記,7月26日投票。對兼任國民黨主席後的國共論壇模式,以及是否與胡錦濤會麵等問題,馬英九在記者會上語帶保留地說,新舊任黨主席9月12日才交接,如果他選上,會在那時候才說明。 |
文章來源: 中國新聞網 | 發表評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