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
正文

卓琳遺體告別式舉行 胡錦濤等領導人前往送別 捐獻遺體和角膜 骨灰將撒向大海

(2009-08-10 10:33:20) 下一個

http://www.sina.com.cn  2009年08月10日18:16  中國新聞網

卓琳遺體告別式舉行胡錦濤等領導人前往送別

  8月10日上午,鄧小平夫人卓琳女士的遺體告別儀式在北京八寶山革命公墓舉行。卓琳生前曾經生活工作過6年之久的河北涉縣民眾自發包車前往吊唁。中新社發侯宇 攝

卓琳遺體告別式舉行胡錦濤等領導人前往送別

  鄧小平夫人卓琳女士的遺體告別儀式在北京八寶山革命公墓舉行,社會各界民眾前往送別。中新社發 蘇丹 攝

卓琳遺體告別式舉行胡錦濤等領導人前往送別

社會各界群眾前往北京八寶山革命公墓悼念鄧小平夫人卓琳女士。中新社發 侯宇 攝

  中新社北京八月十日電題:她將與小平在大海中重逢

  ——卓琳遺體告別儀式見聞

  記者周兆軍

  鄧小平夫人卓琳的遺體告別儀式十日上午在北京八寶山革命公墓舉行,數千群眾前往吊唁,同這位與鄧小平執手相隨一生的傳奇女性作最後的告別。

  告別儀式在公墓大禮堂舉行,禮堂內擺放著胡錦濤、江澤民、吳邦國、溫家寶、賈慶林、李長春、習近平、李克強、賀國強、周永康等敬獻的花圈。卓琳的遺體安臥於鮮花翠柏叢中,她的子女鄧林、鄧樸方、鄧楠、鄧榕等親屬守護在卓琳的遺體旁邊,在低回的哀樂聲中答謝前來吊唁的各界人士。禮堂布置得莊嚴肅穆。正廳上方懸掛著黑底白字的橫幅“沉痛悼念卓琳同誌”,橫幅下方是卓琳的遺像。卓琳的遺體上覆蓋著鮮紅的中國共產黨黨旗。在遺體的正前方,擺放著卓琳子女敬獻的花圈,挽聯上寫著:“媽媽我們愛你”。前來送別的人們在遺體前三鞠躬,表達悼念之情。

  從上午八時起,前來吊唁的人群就已在殯儀館前就排起了長隊。中國科技館原館長王渝生帶來了自己寫的一幅挽聯:卓越女性輔佐偉人相濡以沫榮辱與共五十八年情真意篤高風亮節垂範千秋;偉大母親撫育兒女四世同堂龍鳳呈祥九十三歲高齡辭世遺愛人間圓滿一生。

  上世紀五十年代,卓琳曾在重慶擔任中共中央西南局人民小學校長,王渝生當時是這所小學的學生。“每個學期的開學典禮,卓琳校長都會講話。”王渝生說,“她非常和藹可親,講普通話中帶著些雲南口音,跟我們重慶話很像,大家聽著特別親切。”

  在人群中,一身黑衣的中國殘聯主席張海迪坐在輪椅上默默排隊向前。“卓琳是一位偉大的女性,也是一位偉大的母親。”張海迪說:“不管是在革命年代還是在和平時期,卓琳都始終盡心盡力幫助小平同誌,不計名利,無私奉獻。在子女教育方麵,她也做得非常成功,她是所有女性的楷模。”

  告別儀式結束後,卓琳的遺體被火化。按照卓琳的遺願,她的骨灰將撒向大海。十二年前,卓琳親手將鄧小平的骨灰撒向大海。十二年後,她將與自己的丈夫在大海深處重逢。(完)

已有295條評論我要評論



卓琳逝世後捐獻遺體和角膜 骨灰將撒向大海

http://www.sina.com.cn  2009年08月03日08:22  新華網 

卓琳逝世後捐獻遺體和角膜骨灰將撒向大海

  這張攝於1978年的照片顯示的是這對革命伉儷的經典常態:卓琳總是默默地站在鄧小平的身後。本報資料圖

  卓琳:為“老爺子”還願12年

    在鄧小平走後這12年,卓琳和鄧小平仍像那“雙龍樹”,相伴在一起

  《國際先驅導報》記者漆菲發自北京 北京景山後街的米糧庫胡同,被靠牆根停靠的車擠得不那麽通暢。街坊們都知道胡同盡頭右拐那個兩進的院子,住著改革開放的總設計師鄧小平和他其樂融融的一大家子。而悉知鄧小平夫人卓琳29日去世的消息後,很多人自發到大院門前駐足哀悼。

  “卓琳說過想跟老爺子活到一樣年歲。”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鄧小平研究組副主任、研究員劉金田告訴《國際先驅導報》,也許是上蒼在冥冥中的安排,在鄧小平辭世12年之後,小他正好一輪的卓琳,於7月29日12時30分在北京駕鶴西行。十年磨難,三落三起,世態炎涼,風雲多變。在鄧小平風雨飄搖的一生中,卓琳一直緊隨其後,艱險時無怨無悔,顯赫時低調行事。

  不讓人動的辦公室

  1977年後,鄧小平一家便搬進這個方方正正的,近2000平方米大院子裏。院子灰磚灰瓦,綠蔭滿庭。緊貼著院子是一些普通的民居。以往,這些民房的主人修葺房頂時,常常能瞥見鄧小平和夫人卓琳在院子裏散步的情景。

  鄧小平逝世後,除了少許的重要活動,卓琳基本上不會離開這裏。每天早飯後她常常聽上一段評書,10點左右會讓護士陪同在院子裏散步,下午或許接待一些老朋友。再繼續聽聽戲曲,晚上待孩子們回家後則享受在天倫之樂中。

  自1993年起,劉金田由於工作關係,常常與鄧家人打交道。在鄧小平逝世後,劉金田和同事上門整理老爺子的書卷和相片,卓琳在一旁小聲問:“他們在幹嗎呢?”護士說“在整理首長的東西呢”。卓琳便滿懷笑意地頻頻點頭。“每次采訪她的時候,隻要談到鄧老爺子,她馬上會很興奮。”劉金田回憶道。

  在鄧小平研究組主編的《永遠的小平——卓琳等人訪談錄》中,鄧家大院裏的兩棵油鬆曆曆在目。它們高矮錯落,枝葉交織,長得拙樸蒼勁。兒女們認為這兩棵樹象征著鄧小平和卓琳相依相伴,又因為兩人同屬龍,便起名曰“雙龍樹”。繞過這兩棵樹踏上台階,走過挑簷下的平台,沿著寬寬的甬道向前,左邊第二間房便是鄧小平的辦公室。

  寫字台上排滿孫輩們送的禮物,書架上擺放著生前他最愛的書籍,“中國橋牌協會榮譽主席”和世界橋牌協會頒發的“榮譽金獎證書”靜靜矗立,牆上掛著畫家吳作人相贈的字幅“壽比南山”。這裏的一切,都定格在1997年2月19日。“老爺子走後,卓琳從不讓人動這個屋子。”劉金田說。

  這個院子中滿溢的是卓琳與鄧小平晚年的幸福時光。鄧小平在家的時候,每天卓琳都要為他泡上一壺濃茶;鄧小平散步和思考的時候,她則默默在屋裏注視著;而鄧小平辦公的時候,擔心老爺子會累著,她便要孩子們去跟爸爸說說話,或者要小孫子去拽拽爺爺。小女兒鄧榕曾經說過:“這些孫子孫女每天的工作就是要定時來看爺爺,親親爺爺,在爺爺麵前坐一坐,這是母親規定的。”

  而過去,鄧小平一年四季穿什麽衣服,蓋什麽被子,每天晚上吃幾粒安眠藥,都是卓琳來安排,“她的關心從來不會說出來,都在這些點滴和不經意間。”劉金田說道。

  “我的任務就是把家管好”

  在劉金田看來,卓琳最偉大的成就是“切切實實照顧好這一大家子。”這一大家子包括鄧小平的繼母夏伯根、鄧小平的兩個妹妹以及她們的孩子、自己的五個孩子,還有卓琳兩個姐姐的孩子們……對所有人,卓琳都以無限寬廣和善良的胸懷安排地周全和細致,並且讓這個家庭永遠和諧和融洽。

  1973年鄧小平從江西回到北京後,這個大家庭終於完整地生活在一起。這家人的晚餐常常要兩大桌,必須等人到齊了才開飯。“有一次長女鄧林飛機晚點,全家人等了足足兩小時,就因為她說過要回家吃飯。”劉金田回憶道。

  有人評價這一大家子的“核心”是鄧小平,“中心”則是卓琳。劉金田把這些歸結於卓琳的性格:直爽大氣,粗中有細。卓琳曾對自己的好朋友、著名外交家黃鎮的夫人朱霖說:我的任務就是把家管好,把孩子管好,不讓小平操心,讓他專心致誌幹好工作。

  鄧小平曾跟卓琳交待:不要到外麵工作,言行要謹慎。而幾十年過去了,卓琳一直秉持這樣的品格。她做過的唯一工作就是鄧小平辦公室的秘書。每次整理妥當後,她便蹬上個三輪車把這些文件送走。“卓琳始終低調行事,因為她相信並支持自己的丈夫。”劉金田感概道。

  一點點為老爺子還願

  在鄧小平走後的12年,卓琳深居簡出。但凡是參加的活動,都與鄧小平有關。正如劉金田所說:“她在一點點地為老爺子還願。”

  鄧小平晚年,藏著“眾所周知”的兩個心願:想活到1997年,到香港自己的土地走一走,看一看;想活到2000年,親眼看一看中國人民的小康生活。

  1997年香港回歸前夕,卓琳向江澤民提出,要代鄧小平去香港看一看。江澤民去香港時便帶上了卓琳。在回歸慶典上,特首董建華特意鄭重介紹卓琳女士,全場掌聲雷動。董建華曾回憶說:“我對卓琳的介紹中,寄托了港人對鄧公的無限敬意及追思,也是希望透過卓琳聊慰鄧公未竟的心願。”兩年後,時年83歲的卓琳再次在女兒鄧楠的攙扶下步下舷梯,成為澳門回歸的見證人。

  汶川地震的時候,卓琳寢食不安,無時無刻不關注著災害救援及災民的生活狀況,並積極發動家人為災區捐款。卓琳拿出自己積蓄多年的工資近10萬元捐給紅十字會。

  2008年12月18日,鄧小平“文革”期間的“下放”地——江西新建縣“小平小道”陳列館開館,卓琳專程發去賀信。在這條小道上,鄧小平思考著中國的未來,夫妻倆同甘共苦,頂風冒雨,相互鼓勵與體貼著對方;在那個潮濕的小屋子裏,體孱的卓琳提著水上不動樓梯,呼喚著“老爺子你幫我一把”……

  十二年間,隻要鄧小平家鄉有事情,卓琳一定親自過問,並一再鼓勵家鄉好好建設。在劉金田看來,“隻有卓琳能明白這些‘小事’的意義,也隻有她最了解小平的想法和情懷。”

  鄧小平去世後每年的2月19日,卓琳會預先買些花瓣,沿著鄧小平散布的軌跡拋撒,邊撒邊喊著“老爺子,給你撒花了,你聽見了沒有﹖” 而今,她離開時將遺體和角膜捐獻出來,骨灰將撒向大海,在那裏,他們相伴永遠。

  鄧家院子裏的“雙龍樹”蒼勁依舊,樹幹是相距不遠的兩株,到了空中,枝與枝相連,葉與葉相交,已經難分彼此。(來源:國際先驅導報)

  推薦《國際先驅導報》博客:http://blog.sina.com.cn/m/xqdb

  



[ 打印 ]
[ 編輯 ]
[ 刪除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