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文革的十大好處

(2009-08-19 10:23:56) 下一個

文革的十大好處

1。防止顏色革命(人民政府最怕人民運動。提高人民政府對人民運動的免疫力)。

2。進入準戰爭狀態(越南戰爭)抗美援越

3。維持冷戰進程(冷戰即當代赤壁,美魏,蘇吳,中蜀),以不搞甚至破壞經濟的現象隱藏戰略目的(崛起和發展)。中國文明由局部性文明向全球性文明轉化發展。不破不立鳳凰涅磐浴火重生。

4。清算內部血仇,為後來的市場經濟做了準備。團結力量,增強中國人的凝聚力(中國人從1840年既是一盤散沙)

5。讓“極左”力量退出曆史舞台(純精神追求成份接近100%的人們,在以弱打強的戰爭時期拋頭顱撒熱血前仆後繼需要他們)由戰爭時期到和平時期(或創業時期到正常經營需要物質追求成份大一些現實一些的人們)轉化(特別是在精神追求成份高的和物質追求成份高的人們之間的競爭中前者的勝出幾乎是肯定的)

6。警醒“極右”勢力(第一和第三號走資派徹底打倒)打擊腐敗,如果沒有文革今天的當權派腐敗起來會更加肆無忌憚

7。製造虛的近似無限的政治價值以換取實的有限經濟價值(說的是國際。國內就是用人民公社徹底改革土地私有製和消滅了地主階級。)

8。跟西方關係正常化(特別是跟美國和日本隻有在毛主席的絕對權威下才可以辦到的,因為無法想象如果毛主席沒有做這些事的話別人可以辦得到)。

9。文革中中國的中學外語教育從俄語到英語也為改革開放準備了外語人才。

10。人們對文革的批評中的所謂說假話也為適應後來的市場經濟做了準備,因為老實人是經不了商的


[ 打印 ]
[ 編輯 ]
[ 刪除 ]
閱讀 ()評論 (9)
評論
落地窗 回複 悄悄話 隨便說幾個文革的好處

1。防止顏色革命(人民政府最怕人民運動。提高人民政府對人民運動的免疫力)。

2。進入準戰爭狀態(越南戰爭)抗美援越

3。維持冷戰進程(冷戰即當代赤壁,美魏,蘇吳,中蜀),以不搞甚至破壞經濟的現象隱藏戰略目的(崛起和發展)。中國文明由局部性文明向全球性文明轉化發展。不破不立鳳凰涅磐浴火重生。

4。清算內部血仇,為後來的市場經濟做了準備。團結力量,增強中國人的凝聚力(中國人從1840年既是一盤散沙),因為從戰爭到和平的轉化不是一夜完成的。推翻政權的造反和革命是軍事戰爭,鞏固政權就要反革命了反的也是軍事戰爭。然而推翻前政權不僅必須推翻的不隻是的造反和革命是軍事戰爭推翻的前政權,更必須推翻前政權的文化基礎,也就是說鞏固政權就要文化革命了。中國曆史改朝換代換湯不換藥就是沒有文化革命的結果,相同的文化瓶子裝上不同的朝代的酒

5。讓“極左”力量退出曆史舞台(純精神追求成份接近100%的人們,在以弱打強的戰爭時期拋頭顱撒熱血前仆後繼需要他們)由戰爭時期到和平時期(或創業時期到正常經營需要物質追求成份大一些現實一些的人們)轉化(特別是在精神追求成份高的和物質追求成份高的人們之間的競爭中前者的勝出幾乎是肯定的)

6。警醒“極右”勢力(第一和第三號走資派徹底打倒)打擊腐敗,如果沒有文革今天的當權派腐敗起來會更加肆無忌憚

7。製造虛的近似無限的政治價值以換取實的有限經濟價值(說的是國際。國內就是用人民公社徹底改革土地私有製和消滅了地主階級。)

8。跟西方關係正常化(特別是跟美國和日本隻有在毛主席的絕對權威下才可以辦到的,因為無法想象如果毛主席沒有做這些事的話別人可以辦得到)。

9。文革中中國的中學外語教育從俄語到英語也為改革開放準備了外語人才。

10。人們對文革的批評中的所謂說假話也為適應後來的市場經濟做了準備,因為老實人是經不了商的,為後來的跟西方美國的經濟競爭做準備,不僅軍事競爭是兵不厭詐,經濟競爭也是兵不厭詐


村莊 回複 悄悄話 不記得啦!隻記得我說過中國重思想方法,因此沒有體係。西方重工具方法因此有體係。比如說數學,中國有《九章算術》就是一些題目裏麵包涵了方法卻不是固定的有解答的學生在解答這些題目中學習卻幾乎沒有公式。沒有體係比較有體係有教育和交流的相對不便,卻有思維自由的好處。沒有體係的教育和交流的不便給傳承和普及帶來不利,對中國人的智力的發展似乎沒有太大的阻礙。所以新中國最大的問題就是普及教育,有人指出學聖經兩千年中國人的文盲率基本上沒變化;而學毛主席語錄則大大地提高了中國人識字率。我也是瞎掰
落地窗 回複 悄悄話 突然想起,應該還有教育問題。我記得你曾經寫過關於教育的問題,不知道有沒有記錯。
其實教育是否迂腐,和教育的具體內容是西方的數理化英美,還是東方的四書五經沒有太多的關係。四書五經修身的啟蒙照樣能教出毛澤東那一批的拔萃人才,西方的文化知識照樣能教育出現在的一批思想僵化教條的精英分子。這是教育理念和方法的問題。
我覺得教育的根本目的第一是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第二其實就是為了被質疑,被挑戰,被超越而不是固步自封。文革中的知識青年下鄉運動就有這方麵的先期實踐作用。
建國之後的全民教育,不同於曾經的私塾學堂教育,隻有很少的人才有機會去接觸。而全民教育的一個問題也許就是模式化程序化。當隻有少數人接受教育的時候,可以擇名師而從,可以有精力和時間進行有針對的教育,而當教育成為了一項基本要求的時候,不可避免地會質量下降,還有模式化。而一旦教育的目的成了為教育而教育(升學),而不是為了明世理,明誌向,就走向歧途了。而如果教育的地位(譬如高等學府)太高的話,很容易扭曲教育的初衷。
所以如果達到一定的全民教育的時候,是不是應該把高等教育的地位放得低一點再低一點再低一點,這樣才不會因教育程度不同而出現各種歧視,扭曲教育的本意,也扭曲很多學生的天性。而當高等教育的地位和一家工廠,一個農社的地位之間的剪刀差不那麽大的話,教育這個問題才會回到它原本應該代表的意義上來。
我瞎掰半天,你那篇文章裏是怎麽說的?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