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六四20週年 趙紫陽秘密錄音曝光

(2009-06-02 01:30:21) 下一個

還原曆史 了解真相─趙紫陽錄音回憶《改革曆程》香港出版

5月14日,趙紫陽秘密回憶錄一書英文版在香港問世,書的英文名字為《國家的囚徒:趙紫陽的秘密日誌》 (Prisoner of the State:The Secret Journal of Premier Zhao Ziyang),而中文版書名《改革的曆程》也與5月29日由趙紫陽前秘書鮑彤之子鮑樸主持的香港新世紀出版社出版發行。

趙紫陽秘密回憶錄在六四二十周年到來之際出版,成了爆炸性的新聞。香港和世界各大媒體紛紛搶登回憶錄的片段和摘要,回憶錄新聞占據了各大報紙、雜誌、電視、電台和網站頭條。同時,鮑彤等中國政治敏感人士成了各媒體采訪的重點。學者、專欄作家和六四相關人士,也紛紛撰文,高度評價趙紫陽的回憶錄,認為趙紫陽揭開了中共內部權力鬥爭的內幕。鄧小平通過六四武力鎮壓,將趙紫陽等黨內政治改革力量完全清除。

趙紫陽的回憶錄不僅揭開了六四鎮壓的內幕,也將中國改革的曆程一一展現在讀者麵前。鄧小平並非中國真正的改革者,趙紫陽等才是中國改革的建議者、實施和推行者。回憶錄也揭示了趙紫陽怎樣從一個中國改革者轉變為憲政民主主義者。

趙紫陽回憶錄的出版發行是六四的最好紀念,隨之而來的紀念活動,在海外會激動人心;而在中國大陸,當局對趙紫陽回憶錄出版驚恐萬分。一方麵在海關加緊盤查,防止回憶錄流入大陸,另一方麵進一步加強網絡封鎖,所有關於趙紫陽回憶錄和六四相關的文章,都嚴密封殺。與此同時,為防止國內因紀念六四發生事件,對異議人士、維權人士進行嚴密監控,甚至不惜實行反複抄家、傳喚、拘押等手段。

趙紫陽錄音片斷原文


 

6月3日夜,我正同家人在院子裏乘涼,聽到街上有密集的槍聲。一場舉世震驚的悲劇終於未能避免地發生了。

"六四"悲劇三年後,我記下了這些材料,這場悲劇已經過去好多年了。這場風波的積極分子,除少數人逃出國外,大部分人被抓、被判、被反複審問。情況現在應當是非常清楚了,應該說以下三個問題可以回答了:

第一,當時說學潮是一場有領導、有計劃、有預謀的"反黨反社會主義"的政治鬥爭。現在可以問一下,究竟是什麽人在領導?如何計劃,如何預謀的?有哪些材料能夠說明這一點?還說黨內有黑手,黑手是誰呀?

第二,說這場動亂的目的是要顛覆共和國,推翻共產黨,這方麵又有什麽材料?我當時就說過,多數人是要我們改正錯誤,而不是要根本上推翻我們的製度。這麽多年過去了,審訊中得到什麽材料?究竟是我說得對還是他們說得對?許多外出的民運分子都說,他們在"六四"前,還是希望黨往好處改變。"六四"以後,黨使他們完全絕望,使他們和黨處在對立的方麵。在學潮期間,學生提出過很多口號、要求,但就是沒有提物價問題,而當時物價問題是社會上很大的熱點,是很容易引起共鳴的。學生們要和共產黨作對,這麽敏感的問題他們為什麽不利用呢?提這樣的問題不是更能動員群眾嗎?學生不提物價問題,可見學生們知道物價問題涉及改革,如果直接提出物價問題動員群眾,實際上要反對、否定改革。可見不是這種情況。

第三,將"六四"定性為反革命暴亂,能不能站得住腳?學生一直是守秩序的,不少材料說明,在解放軍遭到圍攻時,許多地方反而是學生來保護解放軍。大量市民阻攔解放軍進城,究竟是為了什麽?是要推翻共和國嗎?當然,那麽多人的行動,總有極少數人混在人群裏麵攻打解放軍,但那是一種混亂情況。北京市不少流氓、流竄犯乘機鬧事,那是完全可能的。難道能把這些行為說成是廣大市民、學生的行為嗎?這個問題到現在應當很清楚了。



以上幾點,就是說明1987年中央領導班子改組、耀邦辭職以後,麵臨著一個聲勢浩大的反自由化運動。在這種情況下,不反是不可能的。當時有一種很大的力量,要乘反自由化來大肆批判三中全會的路線,要否定改革開放政策。而我如何頂住這股勢力,如何把反自由化控製起來。不使擴大化,不涉及經濟領域;盡量縮小範圍,盡量減少一些思想混亂,這是一個方麵。再一個方麵就是對人的處理的問題。要不要處理人、傷害人。如何少處理人,不過多傷害人,這也是我當時麵對最頭痛的問題。

反自由化以來,一些老人們勁頭很大,極左勢力也很大,想要整很多人。鄧小平一向主張對黨內一些搞自由化的人作出嚴肅處理。王震等其他幾位老人也是如此。鄧力群、胡喬木等人更是想乘機把這些人置於死地而後快。在這種情況下,如何在這次反自由化中盡量少傷害一些人,保護一些人,即使沒法避免也力求傷害得輕一些,這是一件比較麻煩的事情。一開始,在製定中央四號文件時,為了少傷害一些人,對如何處理在反自由化中犯錯誤的人作出了嚴格的規定。文件提出:需要在報刊上點名批判和組織處理的,隻是個別公開鼓吹資產階級自由化、屢教不改而影響很大的黨員,並且應經中央批準。還指出,對有些持係統錯誤觀點的人,可以在黨的生活會上進行同誌式的批評,允許保留意見,采取和緩的方式。我在宣傳部長會議上和其他場合還講了在思想文化領域要團結絕大多數人的問題,指出包括有這樣或那樣片麵錯誤觀點的人都要團結。我還指出,在從事思想理論文化領域工作的黨員中,既鮮明堅持四項基本原則,又熱心改革開放的人固然不少,但也有些人擁護四項基本原則,而有些保守僵化;也有些人熱心改革開放,而講了些過頭的話,出格的話。既不要把前者看成是教條主義,也不要把後者看成是自由化分子,都是要教育團結的人。我當時有意識地強調反自由化時把有點自由化錯誤的人和有點僵化保守的人,都說成屬於認識上的片麵性,就是為了盡量避免或少傷害人。





但是,我們已經實行了三十多年的社會主義,對一直遵循傳統社會主義原則的中國人民,究竟應該給個什麽說法呢?一種說法是,中國社會主義搞早了,該退回去,重搞新民主主義;一種說法是,中國未經資本主義發展就搞社會主義,現在應當進行資本主義補課。這兩種說法雖然不能說沒有道理,但是必然會在理論上引起很大爭論,很可能在思想上造成新的混亂。特別是這樣的提法不可能得到通過,搞得不好會使改革開放事業遭到夭折,因此不能采取。我在1987年春季考慮十三大報告時,很長一個時期就考慮這個問題如何回答。在思考過程中我越來越覺得"社會主義初級階段"這個提法最好。它既承認、肯定了我們已搞了幾十年的社會主義的曆史,同時由於它是個初級階段,完全可以不受所謂傳統社會主義原則的約束;可以大膽地調整超越曆史的生產關係,從越位的地方退回去,實行適合我國社會經濟水平和生產力發展需要的各種改革政策。



也許有人會問,你過去在地方工作,怎麽對經濟改革發生興趣?我認為中國經濟必須改革,雖然那時我也看過一些東歐經濟改革的書,但出發點不是為了改革而改革,主要的是我認為中國的經濟弊端太多,人民付出的代價太大,效益太差。但弊端的根本在哪裏,開始也不是很清楚。總的想法就是要提高效益。來北京後,我對經濟工作的指導思想,明確地不是為了追求價值多少,也不是要把經濟發展搞得多快,就是要在中國找到一個如何解決人們付出了勞動,而能得到相應的實惠的辦法,這就是我的出發點。資本主義發達國家經濟增長2-3%就不得了了,而我們經常增長10%,但人民生活沒有得到改善。至於怎樣找到一條路子,我當時觀念裏沒有什麽模式,沒有係統的主張。我就是希望經濟效益好,有這一條很重要。出發點就是經濟效益好,人民得到實惠。為了這個目的,摸索來,摸索去,最後就找到了適合我們的辦法,逐漸走出了一條路。



總之,當時有兩部分,一個是計劃體製外的市場經濟,一個是計劃體製內的計劃經濟。我們一方麵擴大計劃外的市場經濟,另一方麵逐步縮小計劃經濟的比重。在計劃經濟和市場經濟並存的情況下,勢必是此消彼長。計劃經濟縮小減弱,市場經濟就得到擴大和加強。當時市場經濟部分主要是農業、農副產品、輕紡工業、消費品工業,而屬於生產資料的,基本上掌握在國營企業手裏。一個消費品,一個生產資料,如果控製生產資料生產的企業不削弱、不縮小,不分出一部分投入市場,新生長起來的那一部分市場經濟就無法繼續;如果生產資料生產的那一部分,一點也不允許自銷,一點也不允許進入市場--如果把小煤窯、小水泥也都統管起來的話--那新生長的市場經濟將會因缺乏原材料而遭遇到極大的困難。所以十幾年來對計劃內經濟體製的改革,對國有企業機製的改革,盡管都沒有觸動根本,但從中國由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過渡這個意義上看,它起了不可忽視的良好作用。



當然將來哪一天也許會出現比議會民主製更好、更高級的政治製度,但那是將來的事情,現在還沒有。基於這一點就可以說,一個國家要實現現代化,不僅要實行市場經濟,發展現代的文明,還必須實行議會民主製這種政治製度。不然的話,這個國家就不可能使它的市場經濟成為健康的、現代化的市場經濟;也不可能實現現代的法治社會。就會象許多發展中國家,包括中國出現權力市場化,社會腐敗成風,社會兩極分化嚴重的情況。





現在回想起來,中國實行改革開放實在不容易,阻力很大,顧慮很多,很多無名恐懼,給要做這些事的人帶了很多帽子。改革開放,尤其是開放很不容易。一涉及到與外國人的關係,總怕喪權辱國,怕自己吃虧,說"肥水不流外人田"。所以我常給他們講這個道理:外國人到中國投資,他們本來就很多顧慮,我們的政策這樣不穩定,應該說有很多風險,要怕的應該是拿錢進來的外商,我們中國政府有什麽可怕的呢?

在“六四”這個重大的曆史關頭,趙紫陽對中華民族負責,對曆史負責,對百姓負責,完全不顧個人生死榮辱,站在真理一邊,站在人民一邊,絕不妥協,絕不屈膝,絕不退讓。他繼承了中華民族威武不屈,為了人民,為了一個“義”字,可以赴湯蹈火的高尚精神。他是人們的榜樣。
--- 《序》 杜導正

 

 

「關於改革的全過程,其中的甘苦與探索,合作與分歧,在本書中都有論述,這是我看到過的迄今最深入和最可靠的史料。」

──《導言》作者:鮑彤

「如今的中國,趙紫陽是不允許存在的。到了不再偏執的未來,也許他將進入華夏先烈之列──他們為國?力,功勳卓 著,但不見容於最高統治者。

當他們腐壞的政敵早已灰飛煙滅的時候,他們的英名將久遠長存,受人景仰。」

──《代後記》作者:羅德裏克·麥克法誇爾(Roderick MacFarquhar)

 

第一部分 一九八九年「六四」事件

  一、八九學潮初起

  二、四·二六社論激化了矛盾

  三、兩種處理學潮方針尖銳對立

  四、決定戒嚴和武力鎮壓

  五、鄧的拍板不具合法性質

  六、寧願下台也必須堅持自己的主張

  七、同戈爾巴喬夫的談話

第二部分 非法幽禁與世隔絕

  一、三年審查不了了之

  二、非法幽禁歲月漫長

第三部分 經濟體製改革和經濟建設

  一、鄧小平和陳雲的不同主張

  二、一九八一年進一步調整經濟

  三、開始對外開放

  四、探索經濟建設的新路子

  五、我同耀邦在經濟上的不同意見

  六、計劃與市場

  七、漸進式的經濟體製改革

  八、經濟過熱、軟著陸和治理整頓

  九、揚長避短發展外貿

  十、農村包產到戶

  十一、探索沿海地區經濟發展戰略

  十二、關於沿海發展戰略的幾種不同意見

  十三、探索反腐敗的道路

第四部分 從反自由化到十三大

  一、胡耀邦被迫辭職

  二、防止反自由化擴大化

  三、說說胡喬木和鄧力群

  四、籌備黨的十三大

第五部分 一九八八年的經濟和政治

  一、十三大後出現的好形勢

  二、市場搶購和銀行擠兌的出現

  三、治理整頓的負作用

  四、闖物價改革關

  五、改革開放遭受很大挫折

  六、來自中央高層不和諧的聲音

  七、「倒趙風」的由來

第六部分 政治體製改革

  一、鄧小平心目中的政治體製改革

  二、政治體製改革阻力重重

  三、胡耀邦對政治體製改革的態度

  四、我對政治體製改革的認識過程

[ 打印 ]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