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
正文

在美國“巴根”

(2009-11-18 20:19:47) 下一個

(《初來美國》係列之四  

        在家鄉,每年一到“五一”節前後,防洪紀念塔前的早市兒就開場了。

“這韭菜怎麽賣?” “六毛五一捆。” “一元兩捆賣不賣?” “成。拿去吧。”到處都是討價還價之聲。買賣不成仁義在,沒有誰覺得有什麽不好意思的。自由市場嘛,就是這麽個“自由”法。 

        討價還價在美國更是司空見慣。英文就叫“巴根” bargain), 而且越是買大宗的商品,比如家居,電器,汽車,房子什麽的,越是要巴根。你若是覺得自個兒是謙謙君子,拉不下架子巴根,那就擎等著挨宰吧。套句話,那叫“宰你沒商量。” 來美數年,沒少逛商店,買東西,也曾巴根過,也曾被宰過。隨便撿幾例說與你聽聽。 

        有了房子,一直想買棵高大點兒的植物放在客廳。走了幾家花草店才知道,盆栽樹貴的要命。最後來到一家植物店,進去一看,多是熱帶芭蕉、翠竹之類,非常好看,當然價格不菲。倒是角落裏有幾棵樹掛著紅布條,標價十元至三十元不等。看看這些樹與其它同類的樹倒也沒什麽兩樣,就去請教店家。店員說,這幾棵是“舊樹”。問他新樹、舊樹怎講?他說這幾棵樹前兩天被人租去布置一個展覽會,用過了,所以是舊樹,便宜。原來是這麽個“舊”法,買下又何妨!看中了一棵二十元的,剛要買,突然想到“巴根”,張口就說“十元怎麽樣?”話一出口,心裏就覺得自己貪心了點兒。沒想到店員倒是滿口答應,十元成交。看來他還真不在乎這舊樹。舊樹買回家,客廳裏一放,頓覺春意盎然。這樣的舊樹後來又買了幾棵,放在各屋的牆角旮旯,把幾個房間點綴得生機勃勃。 

        在美國買東西,最忌諱的就是急用現買,十有八九與物美價廉無緣。大女兒鋼琴比賽在即,老師說最好有個節奏器,加強一下節奏感。老師的話就是聖旨。趕緊到附近一家樂器行去買。拳頭大小的一個節奏器要價五十美元。跟店老板巴根,他說他的價錢保證不比別處的貴,“貴了保退。”看他說的誠懇,女兒又等著用,也就買下了。跟其他的幾個學生家長一谘詢,才知道同樣的東西,在稍遠的另一家大一點兒的樂器行裏才賣三十美元。去問那店老板,他說,不喜歡可以退貨,但不退錢,可換成店裏另外的東西。得,還粘上了。看看樂器行裏也沒什麽好買的,隻好認栽了。 

        也真有那信譽好的店,讓你覺得在那裏買東西貨真價實,不會吃虧。一家電器店,它的口號就是如果它的商品的價格比別處的高,它就110%退差額。一次在那裏買了隻相機。朋友看了說另一家店裏有同一型號的相機比這個便宜。想到店家的口號,那上相機,帶著信息,去店裏巴根,店裏馬上承認賣貴了,不但立即退了差額,還真追退了差額的10%,算是道歉。 

        雖然美國人都知道要巴根,倒也不是人人都會巴根。朋友的朋友,一個老美,業餘時間在集貿市場練攤兒,賣小刀,就曾遇到過這麽一個主兒:

        買主:這小刀多少錢一把?

        賣主:七毛五。

        買主: 太貴了,便宜點兒。

        賣主: 四把算你三元怎麽樣?

        買主: 這還差不多。給我來四把。 

        瞧這巴根,本來隻買一把,現在得買回四把,錢還沒少花。這是老美講老美的笑話,肯定假不了。 

【後記:此文寫於19945月,並刊在家鄉的晚報“海角天涯”版上。當時的計算機沒有中文輸入,每次投稿都是寫在稿紙上寄去。現把它歸集到博客裏。】

[ 打印 ]
閱讀 ()評論 (1)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