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Lisa See姓什麽?

(2009-10-10 18:11:17) 下一個
在下報道世界文學動態多年,每每提心吊膽,最怕一失足釀成門修斯、常凱申或赫爾珍之誤,從此無顏混跡江湖,故特備多語種之人名、地名、機構名、綽號名、武器裝備名詞典十數本,又自行整理漢學家西名與中文名對照表,隨時備查。

譯文之中,名稱之誤往往最為惹眼。有心人通常不必核對原文,亦知譯者斤兩。所以若要衡量譯文水平,粗看其中譯名稱,已可知七八也。

有時譯者的確力不能逮。如“文革”年間,中西交流停頓,學術研究蕭條,翻譯家一如井底蛙兒,獨守針孔天空,雖通莎翁著作三萬詞,卻對當代域外生活一無所知,此時弄起翻譯來,難免不抓耳撓腮。

中譯威廉·曼徹斯特著四卷本、皇皇1850頁的《光榮與夢想》出版於1978年,譯者署名“廣州外國語學院美英問題研究室翻譯組”,朔望、董樂山、關在漢三人校訂。在下當年捧讀此書,深為其譯文之美折服,如“9月過去,10月已到,白天變短,黑夜漫漫。超級市場裏開始有蘋果汁出售,孩子們挖空南瓜,製作鬼臉燈籠。初霜才現,候雁南飛,鶉鳥和簷燕接著也隨之南去。鬆鼠開始把橡樹子儲備過冬。杜魯門的專列還在來往奔馳。”

不過書中有些名詞,也讓我暗生後輩之樂,如“疲遝的一代”、“搖曳音樂”、“冷藏箱”、“空氣調節器”、“瑪麗琳·門羅”、“馬龍·布蘭多”、“博普音樂”、“斯特蘭奇勒夫博士”、“甘地的薩加羅哈思想”,想來是今日大眾耳熟能詳的垮掉的一代、搖滾樂、冰箱、空調、夢露、白蘭度、流行樂、奇愛博士、非暴力不合作主義(Satyagraha)。我之所以有此一樂,蓋因從中得見曆史的秘密,時代的波折。

前輩翻譯家們卻深知其中之苦。我藏有一書:1984年版、董樂山、劉炳章編《英漢美國社會知識小辭典》(新華出版社)。在序言中,董公感歎後“文革”時代社會而非語言知識的貧乏,特別提到譯校縱述四十年美國當代史之《光榮與夢想》的苦惱:“我在校訂過程中,對於前二十年所出現的情況,還憑一些‘老底’可以勉強對付,可是對於後二十年所出現的問題,由於正好是中美關係斷絕、沒有任何接觸的二十年,就深感心餘力絀了。”

在前互聯網時代,沒有Wiki,亦無G oogle,董、劉二公全賴手工,在圖書館中遍查美報美刊,遇到新名詞便記下來,再去核實詞意,陳述背景,其辛苦十足令人感佩。所收詞條,如“一家一隻雞”,“範妮大嬸”、“熨鬥大樓”、“新英格蘭煮肉”,當然瑣細,卻往往切中譯者火燒眉毛之痛。

我自己有一例。有位名叫LisaSee的華裔女作家,大陸譯“鄺麗莎”,台灣譯“馮麗莎”,哪個對呢?

See女士祖籍廣東,僅餘八分之一中國血統,而“鄺”和“馮”的廣東話發音都與See音相去甚遠,但我們知道,1995年她出了第一本書《在金山上》(On Gold Mountain),講先祖從廣東赴美做華工的曆史。從中可知她曾曾爺爺叫Fong Dun Shung,曾爺爺叫Fong See,顯然其家族姓氏為Fong。

查鄺姓起源,乃南海方姓一支,大概鄉音與“鄺”相仿,當初才有此變動。果如此,則美語音譯為Fong,大抵不錯。

台山、南海一帶,鄺氏是大族,也是美國十九世紀加州華僑的大姓,馮姓反而稀見。又查,中國新聞網2001年5月25日刊出過一條發自華盛頓的短訊:《鄺麗莎獲美華婦女會最佳母親獎》,提及其曾祖“鄺泗”,應該就是我們前麵說的Fong See。

據《在金山上》所述,鄺泗在家中五子中行四,因此得名。他1870年赴美,因移民官不識中國人姓前名後之規,填表時誤作See姓。鄺泗也便將錯就錯,從此後代歸於See氏之下。到了麗莎的爸爸,則大名為R ichardSee,這便是LisaSee英文姓氏的來源。

所以,“馮麗莎”不對,“鄺麗莎”正確,“麗莎·泗”亦可。

稿源:[南方都市報] by 康慨
[ 打印 ]
[ 編輯 ]
[ 刪除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