箭魚行動(8)天下風雲出我輩遠華之殤(奪命剪刀差2)
(2010-03-14 13:56:57)
下一個
毛的觀點現在看來確實是充滿了革命家的浪漫情懷。
資本主義的發展(如果有人不喜歡這個名詞,我們可以把它換成中性的“迂回的生產方式”或更鼓舞人心的“工業革命”)從來就意味著傳統農業的破產。
但是,歐美的工業化是建立在自由競爭和科技創新的基礎上,伴隨著地理探險和殖民主義的過程,由小到大從威尼斯熱那亞到荷蘭英國,最後在美國日本集大成。
這是一個長達數百年的過程,也是一個原始的模式。
而東方的工業化則是以政府為主導,在戰爭暴力和意識形態控製乃至群體無意識中以極短的時間完成的,其中有天壤之別。
快則快矣,留下的後遺症極多。
建國後工農業剪刀差的擴大是一個必然。
但是如果沒有金門戰役的全軍覆沒和抗美援朝的將近10:1的慘勝,這種優先發展重工業的超常規發展戰略應該不會具有如此大的殺傷力和破壞力。
前者呼喚強大的海軍和空軍,而這兩隻兵種是資本、人力資本雙密集型,而非單純的人力密集型,需要極大的資本投入和人力資本的積累。
後者則把抗日戰爭解放戰爭中百戰餘生的,人力資本密集型的陸軍消耗殆盡。
在那些戰術修養極高的士兵倒下後,共和國隻能依靠更多的機器來保衛。
所以,在隨後的金門炮戰中,我軍顯示的是資本雄厚,在對越南的戰爭中,剛開始時我軍的單兵作戰能力已經不如越南,但是工業底子實在是蕞爾小國不能比的。
早在1949年的開國大典上,毛就說:我看見的是紅旗海洋,如果有一天我站在這裏,看見的是煙囪海洋,中國就有力量。
這就是中國徹底工業化的號角。
隻是不懂經濟的革命導師和他的親密戰友們用的方法超出我們的想象。
工農業剪刀差給我們帶來了無數的體製遺產。
首先,這是我國低工資乃至低人力資本的來源。
如前文所敘,官山海為工業發展提供了近乎免費的自然資源。
工農業剪刀差則為工業發展提供了近乎免費的人力資源。
由於農產品收購價格低,還有無償的公糧可收,使得工業所需的人工很便宜。
工人除得到非常低的工資以外,取得的好處是高福利(供給製),失業保險,醫療保險和未來的退休金。
美國著名經濟學家BEAUDRY和DINARDO在1991已經證明在工人不可自由移動時,最優工資就是固定工資。
由於工人得到了不會失業和高福利的承諾,他們願意接受極低的工資(誰知道政府會翻臉不認帳)。
工業在低工資成本低原料成本的前提下所帶來的豐厚利潤成為國家財政收入,並再次投入到生產中。
中華人民重工業共和國誕生了!
另一方麵,由於工人沒有現金收入,很難形成積蓄對自己乃至子女的人力資本進行投資,所以中國的教育一直沒有很大發展,基本上是財政支持的精英教育。
但是,50,60年代中國卻發生了巨大的人力資本增長,其原因不是因為教育而是來自工人的培訓。
大量的資本機器投入,促使中國工人(在蘇聯專家的帶領下)向機器學習。
“我們不再是人,我們是新一代的人造人!”
當時湧現的大批勞模很多都是在這種學習機器戰勝機器的技術訓練中湧現的天才人物。
小虎敬愛的外公就是其中之一。
解放前,他是以拉黃泥為生,目不識丁的城市貧民,還被迫加入幫會組織。
解放後,短短的十年內學知識文化,鑽研技術成為全國最好的機械工程師之一,五次獲得五一勞動獎章,兩次被毛接見,帶領中國工程隊把革命輸出到亞非拉。
所以,盡管普通教育由於人民沒有積蓄一直得不到發展,小虎還是說50年代是英雄的年代。
工農業剪刀差帶來的另一方麵的後果是需求的壓抑和供給的短缺。
工農業剪刀差是人為的壓低農產品價格,所以必須人為壓低工資,否則人民對消費品的需求會極度旺盛。
第一批箭魚的產生就是對這種扭曲的一種反動。
八十年代價格闖關失敗,出現搶購風潮,大量的箭魚趁勢雄起,奠定了一個個商業帝國的基礎。
不過那時候的箭魚很聰明,知道城市風浪大,農產品利潤厚有潛力,全都一頭紮進政府權力較弱的農村大搞農業供應,所以和政府勾結的很少,是真正的企業家。
待到剪刀一合攏,他們成為短缺經濟的霸主。
當劉永好建立新希望帝國時,當魯冠球創立萬向集團時,在福建省的著名僑鄉晉江燒厝村,有一個青年農民在苦苦尋求出人投地的機會。
象八十年代的所有青年一樣,他錯過了第一批箭魚潮,急切的發財欲望,絕望的受教育的機會把他和很多年輕人卷上曆史大潮,又把他們吸進海底。
令人興奮的八十年代沒有帶給他們所渴望的財富,卻打開了無窮無盡的野心。
下一次命運的大剪刀會在何處了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