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2010-03-12 12:30:39) 下一個

萬事開頭真不容易,怎麽稱呼主角,就難為了半天。

叫黃老?那是主席喊的。

叫黃瞎子?那是老總、海瑞一幫老帥叫的。

直呼其名?那是黨史正傳裏寫的。

好在也沒打算寫本傳之類,而是取“偶所作的他人傳記”之含義,也就難免夾帶些自己的私貨,敲了敲鍵盤,稱其為:黃公別傳,對這個“公”字,甚是得意了好半天。

黃公生在的無湘不成事的湖南的永興縣。是不寫錯了,不是“無湘不成軍”嗎?

其實從曾國藩起,到蔡鍔是對,就是TG也是有海瑞、胡子、羅帥、一將、陳大將等一大票子武夫呢。

但是自從先有黃興、宋教仁,後有修養就不大對勁了,等主席一出,不改也得改了,更誇張點還有“湖南人材半國中”一說。

生日嗎,恰好是TG 的國慶節。憑此就該有天降祥雲之類的吉兆,可惜正傳上沒寫。

其實要有也輪不到黃公,這一年出生的,在TG裏有祥雲也得給羅帥,在世界範圍內嗎,那就是霍梅尼的嘍。

黃公要劃成分,那是十足的貧農。家裏僅有薄田數畝,雖然有百姓信奉“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但還是麵包更重要,幹活吧。

5歲起就事農活,應了窮人家的孩子早當家。

黃公後來能讀上書,並不是家裏人認為應該走“朝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 的讀書做官正途。

因為要走此路有兩個條件:一是地位,如果出身商人、戲子,別看現今是名利雙收、鼻孔朝天的,當時就是下九流,連做這個夢的資格都沒有。農民社會地位不錯,有資格,但孔方兄不行。

黃公家在村裏屬於大家弱枝,比較受氣。那時的農村信奉的是:祖宗家法。

其根深蒂固,連主席都脫不了俗,理論不了澤覃,就擼胳膊挽袖子要修理弟弟,萬幸澤覃急中生智喊了聲:這裏不是毛氏宗祠,才免了頓毛拳。

黃公這脈,想有個人能平時能認認字、記記賬,死了人可寫寫祭文,老求人終歸不是辦法,黃公幸運就被選上了。

當然上的是私塾,讀的為四書五經。

黃公一氣讀到了18歲,反倒茫然了,那是因為10年前大清就蹬腿了,科舉此路不通。

要說此時中華大地是比開了鍋還熱鬧,但平常百姓連總統是不是皇帝都分不清,哪有什麽救國憂民的思想。

黃公講自己讀了一肚子孔孟之道,最喜歡的是:歸去來辭,還有:正氣歌。可見其向往的不過是陶淵明式怡然自得的田園生活。

追求的就高一點了,畢竟是文天祥式的東西。

好在黃公家裏認為不能半途而廢,於是黃公來到縣城,讀起洋式的高小。

18歲才上小學?別笑,在那時的中國是再正常不過的事情了。

兩年後,黃公考入在衡陽的湖南省立第三師範學校,要說也就一高中或中專,但當時已是湘南最高學府了。

在這裏開始了其決定一生的鳳凰磐涅。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