訪京胡大師燕守平:魂在弦上飛,情在心中藏 |
2008-2-22 18:05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海外版 |
他能賦予枯燥的音符以生命。普通的琴弦在他的手下像生出翅膀,可以輕而易舉地使觀眾跟著他、跟著他所演繹的劇情飛翔。 是的,熟悉京劇的讀者不會不知道他。當我們看到他在台上投入動情的表演,看到他跟著劇情時而喜上眉梢,時而淚如泉湧,我們絲毫不懷疑,他無愧於“京胡聖手”的稱謂。 他就是燕守平。 一個陽光明媚的日子,我如約來到燕守平位於北京東四環的家裏。舞台下的燕守平,親切隨和、寬容風趣,果然是大家風範。 師傅的教誨受益終生 談到自己的經曆,燕守平坦率地說,自己出身於地主家庭,父親22歲早逝,他甚至沒能見上父親一眼。母親把他們兄弟二人拉扯大,生活很困難。上世紀50年代初,他隨母親從老家江蘇徐州來到北京投奔舅舅,正逢北京藝培學校招生。從小喜歡熱鬧的燕守平自然不想錯過,但是徐州口音影響到他報考演員,他便報了樂器班。 雖然老師講的內容,11歲的燕守平並不完全明白,但是仍然認真地聽,用功地學,3個月的試用期過去了,燕守平考了第一名。老師們很喜歡這個家境不好,但是頗有誌氣的小男孩。燕守平說,沈玉斌、沈玉秋、沈玉林他們仨兄弟都教過自己。老師看他冬天穿著小破棉襖,就想給他做衣服。年幼的燕守平也不知道說感謝的話,隻是撅著嘴說不要。 “我的成長多虧了師傅,是他們教我做人學藝。”師傅的話,燕守平至今記得清清楚楚。師傅說,如果人家對你好,你要記一輩子。你對別人好,千萬不要記。師傅還說過,交朋友先要看他是不是孝順父母,如果他連自己的父母都不孝敬,還會對別人好嗎? 1956年,在北京藝培學校待了4年的燕守平,對所有的樂器幾乎都掌握了,被稱為“六場通透”的神童。“昆曲、鼓、鑼、樂琴,全麵學習,那時候不像現在專業分得很細,而是什麽都學,適合幹哪種就幹哪種。”講到練功,燕守平回憶起自己當年的艱苦:“夏天,我把自己關在小屋裏,關上窗子,隻穿短褲,一拉就是半天,拉完了地上全是汗水。冬天,我就拿著胡琴跑到操場上練,手都凍僵了,繼續拉,拉著拉著就出汗了。後來挖防空洞,我又跑到防空洞裏去拉,雪花從洞口飄進來,那也不管,隻要不吃飯睡覺,琴聲就響著。” 梅花香自苦寒來。畢業後,成績優異的燕守平留校任教,當了9年半的教員。當時馬連良是校長,徐蘭沅是副校長,燕守平經常陪他們聊天。通過聊天,好學的燕守平又悟到不少東西。近10年的教學經曆,對燕守平幫助很大,燕守平覺得自己很幸運。因為那一時期,幾乎所有的藝術家演戲都由燕守平伴奏。“我是由大師們調教出來的,譚鑫培的琴師徐蘭沅、梅蘭芳的琴師薑鳳山、馬連良的琴師李慕良、裘盛戎的琴師汪本貞都教過我。一般來說,每個流派都有自己的私房琴師,而我最幸運的是曾經給馬連良、張君秋、裘盛戎、譚元壽和馬派的佼佼者馬長禮、張學津等不同流派的名家伴奏過。” 創新必須取長補短 “文革”時,燕守平被調到北京京劇院,第一場戲是《智取威虎山》,第二場戲是《杜鵑山》。《杜鵑山》是燕守平戲曲音樂與西洋音樂合奏的開山力作,使京劇音樂的節奏、音準與和弦上升到新的高度,也使西洋音樂服從了京劇音樂的特征。他說,京劇跟西洋樂器合奏很難,因為樂器本身存在缺陷,比如定弦的問題,比如音準的問題。洋樂隊不能強求和京劇一樣,洋樂隊要向京劇靠攏,中國的京劇有局限的地方也要向洋樂器學習。每一個小節,每一個點滴都包含著燕守平的精心運籌,旋律不熟或者西洋樂器不熟,不必說能拉得了琴,更不必說打動觀眾了。 操琴50多年,燕守平對於京胡的改革自然有著獨到的見解。他認為,藝術必須要發展,他本人對新鮮事物也充滿興趣。“京胡演奏的改革是必須的。京胡很簡單,但那麽簡單的東西要拉出那麽複雜的東西,在樂器上還應該有所改良。比如定弦,這一方麵是京胡製作人的問題,一方麵也是我們演奏者的問題。”他始終不同意京劇隻有三大件,認為這樣太單調了,他希望把京劇樂隊改革一下,豐富起來。 讓京胡走上前台唱主角 1987年,燕守平舉辦了京胡演奏會。這是中國曆史上第一次舉辦個人京胡獨奏。他把京胡從後台推到前台,為樂器找出另一條出路。 之後,2003年、2004年,燕守平先後舉辦過多個獨奏音樂會,揚子江音像出版社為他出版了個人專輯。在他從藝50周年的音樂會上,150元的票被“黃牛們”炒到了580元。很多京劇名家李勝素、李維康、趙葆秀、於魁智、耿其昌等不計報酬為他的音樂會演唱。燕守平說:“那場音樂會、那張專輯包容著我對舞台50年的眷戀。” 從2002年開始,燕守平被請上中央電視台戲曲頻道“跟我學”,講了100多集。燕守平收住了,他說,全國還有那麽多優秀的琴師,還是讓大家一起來教吧。 除了在電視上、講台上教學,燕守平還將自己的理論實踐毫無保留地全盤捧出,出版了《怎樣拉胡琴》,《燕守平傳》也將出版。目前,燕守平在中國戲曲學院和北京職業戲曲學校任教,教書育人成了他的主要工作。 有一次在台上演出,燕守平在拉琴的時候,發現有個小夥子放下琴去喝水,之後又去洗手間。演出結束後,燕守平找到他:“如果大家都像你這樣,誰渴了誰去喝水,這演出還能進行嗎?”他說,我不是什麽名家,也不是教訓人,就想告訴他這道理,往後他演出都是規規矩矩。從小師傅就教育我們,不管什麽時候,不管什麽場合,拿起琴來就得認真拉,不能應付。 從藝50多年,燕守平總結出拉琴要有三點:拉出琴聲要大氣,坐在那裏要有霸氣,拉的時候要神氣。演員唱的什麽內容,什麽劇情,一定要在琴聲上有體現。任何一點細小的變化都必須根據情節發展。琴聲要有語言性,要有問有答,有神韻,把要一個個音符變成語言,才能引人入勝,而不能隻是簡單的音符排列。 近幾年,京劇表演藝術得到進一步的弘揚。但是,也有很多地方京劇院被迫改頭換麵。麵對這種危機,燕守平覺得很難過。大家都在宣傳振興京劇,可是貫徹得並不到位。的確,京劇這門藝術文化品位高,底蘊深厚,可是讓所有人接受並不容易。其次,現在的大環境是,唱一首歌幾萬元、幾十萬元,京劇演員辛苦幾年也未必有這樣的報酬。付出多,回報少,怎麽讓演員努力?他希望盡自己的力量,為京劇藝術多做一些事情。最近,燕守平計劃創辦全國京胡大賽,分為專業組和業餘組。 燕守平常常為徒弟們的事情操心,徒弟們更關心師傅,隔幾天都要到他家裏聚會。燕守平隻有一個女兒,又不在身邊,前一段時間徒弟們甚至商量著簽字要為燕老師養老送終。 今天我們了解到台下的燕守平,知道他曾經為了節省時間,手裏拎著倆饅頭趕公共汽車,還知道他做人的原則和豁達誠實的秉性。人品好,才能談到藝品好。燕守平讓我們領略了德藝雙馨的真實含意。 |
燕大師守平這三點都做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