將我的博客複製一份至《海外博客》
由於數據量較大,請您耐心等待複製完成
2009 (155)
2010 (57)
這麽多好東西,謝謝博主。
學習了。以前聽這出戲沒聽出門道。 荀派演出這戲很適...
京胡在老燕手裏真的是a piece of cake! 很老辣! ...
回複夜闌臥聽聲的評論: 不可思議
馬連良就這麽一陣風沒了,留下了千古絕唱啊!!
提到了魯迅與梅蘭芳之間的對立,誰是誰非很明顯
馬連良,周信芳的故事頭一回看到~~
她像一個瓷娃娃!真可愛~~
又可以看到很多精彩的故事了! 謝謝
藝術的偶像 偶像的藝術 (網友給蕭軍得一封信) ...
素素這出戲演的挺好,人物刻畫深刻細膩。比她的醉酒做工精細
李佩紅版穆桂英肯定有看頭,她是刀馬旦出身,幹練大氣,舉手投足都顯示出帥才!
2009-09-28 16:27:47 來源:新民晚報 編輯:曹靜雲
京劇《穆桂英掛帥》是梅蘭芳在新中國成立10周年之際,由豫劇改編的國慶獻禮之作,堪稱梅先生晚年傑作。在時隔50年後,京劇名家李佩紅又以程派藝術手法展現穆桂英的風采,既續寫了梅派藝術經典,又對程派藝術作了新的探索,實現了她學習梅派、繼承程派的目標。
傳統程派擅長演唱不幸女性的悲涼痛苦,但不擅長展示巾幗英雄的英武之氣。用程派表現穆桂英這樣一個元帥級的人物,難度很大。程硯秋先生根據自己的嗓音特點,吸取諸家之長,創造了以幽咽淒婉、曲折低回、哀怨泣訴見長的程腔,由於行腔、用氣注重抑揚頓挫,從而形成了悲涼典雅的風格。著名教育家馬敘倫看了程硯秋的戲後,曾寫下這樣四句詩:“何必當年無定河,且聽一曲眼前歌。座中掩麵人多少,檢我青袍淚獨多。”程腔化“鬼音”為“神曲”,感人肺腑,催人淚下;而如今呈現在觀眾麵前的穆桂英,則是一位英姿颯爽、氣勢豪邁、性格剛烈的統帥。因此,用程派的音律和唱腔能不能塑造好穆桂英形象,是這出戲成敗的關鍵。
李佩紅版穆桂英
李佩紅不負眾望,成功地續寫了經典:既學習了梅派,又翻唱了程腔。移步不換形,新腔更動人。在戲中,原劇中的經典唱段,如“猛聽得旌鼓響畫角聲震”、“一家人聞邊報雄心振奮”等均被保留,又增添了許多動聽的新腔。曾為京劇《大唐貴妃》作曲的楊乃林,按程派唱腔特色重新譜曲,在第二場裏為穆桂英新創作了一段二黃慢板“歎楊家”。年過半百的穆桂英再次出征前,楊家將已受朝廷冷落20年,然而,“縱然是宋天子不識忠義”,“天波府依然心係社稷”,這段二黃慢板和恰到好處的水袖翻舞,突出表現了穆桂英複雜、矛盾的心情和保國愛民的情懷。程硯秋一生幾乎從未在舞台上演唱過“高撥子”,但李佩紅在第四場“人聲喊號聲喧旌旗飄蕩”裏,用程派中十分罕見的成套“高撥子”的唱腔,恰到好處地表現出中年穆桂英那份剛強豪放、凝重深沉的氣質,豪情滿懷的必勝心態,以及策馬揚鞭率領大軍奔赴疆場的英雄氣概,使全劇在尾聲部分又一次衝到高潮。這幾段唱,既有程派的醇厚韻味,又在高亢中含柔媚,明亮中見瑰麗,獲得滿堂喝彩。這是對程腔的發展,相信程硯秋先生如果今天還健在,他也會頜首讚許的。演《穆桂英掛帥》,從梅蘭芳到李佩紅,已有半個世紀,唱腔一變,也是應時之需、勢之所然。
為了更有時代感,新版《穆桂英掛帥》不僅加進了多媒體的表現手段,還邀請青年舞蹈藝術家黃豆豆擔任編舞。黃豆豆坦言:“中國傳統舞蹈的特殊性在於從宋代開始就融入了很多傳統戲曲的表現形式。如果說我以往的作品是考慮中國傳統舞蹈如何與世界接軌,這次的嚐試則是中國傳統舞蹈對戲曲藝術的一次致敬。”在戲末,黃豆豆編創了一段“盾牌舞”。這也是一次大膽的嚐試。效果如何?黃豆豆這次“對戲曲藝術的致敬”,贏得了觀眾,特別是青年觀眾的熱烈掌聲和喝彩。看來,理想的觀眾就在生活的周圍,觀眾的理想也並非都是奢望和苛求。京劇隻有在廣大青年觀眾中獲得大批的知音,才會有更長久和更廣泛的生命力。
http://gb.cri.cn/27504/2009/09/28/4465s2635705.htm
穆桂英掛帥 一家人 李勝素
李潔出生在一個普通的工人家庭,是當年一部李炳淑主演的京劇電影《白蛇傳》讓她迷上了京劇藝術,李潔回憶說:“這個劇對我印象非常非常的深,因為當時很小,聽不出她是唱什麽,但是那個圖麵那個化裝,還有她頭上那個五彩繽紛的東西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於是它激發了我幼小心靈中當戲曲演員的衝動。”
李潔9歲學戲,可半年不到就生了場大病,在家休息了2年。她重返學校時,同學們已經到上海演出了幾台大戲,而她除了吊嗓子幾乎什麽都不會。心急如焚的李潔把別人休息的時間也用來訓練,在半年後的考核中,顯示了過人的天份,老師們見到她的嗓音、扮相和身段都很好,就把她分到了梅蘭芳的弟子陳正薇門下。陳老師對她特別關心,特別關照,在原有課時的基礎上又另外抽出時間為她加工。李潔體質不好,但陳老師說體質不好更要練!陳老師每天清晨六點鍾就把李潔喊起來,逼著她在校園內跑十圈,練肺活量、練體質。當其他同學們起來練功時,陳老師再要求李潔與他們一起練,等於每天要比其他同學多練一次。到了晚上,陳老師再把她帶到排練場進行單獨加工!陳老師把學生看成自己的孩子,掏錢給李潔訂牛奶、熬雞湯,周末帶她回家“打牙祭”,天份加勤奮,使李潔很快脫穎而出,在畢業前,李潔還和省京劇院的前輩們一起到上海演出,讓同學們羨慕不已。
1988年,16歲的李潔還沒有從戲校畢業,就被江蘇省京劇院看中,榮幸的隨新豔秋、宋長榮、沈小梅等一批老藝術家一起赴香港演出。李潔非常珍惜這一難得機會,虛心向老前輩們求教學習,學習他們的為人處世,學習他們的藝德藝技,學習他們嚴謹作風和演藝上的一招一式,受益匪淺。
回來以後,李潔就被留在了江蘇省京劇院。1995年,22歲的李潔領銜主演的《西施歸越》獲首屆中國京劇藝術節程長庚銅獎,她和京劇名家尚長榮成為大賽最耀眼的明星,從此嶄露頭角。每每談到此事,李潔總是十分謙遜地說:“花了點功夫,也有運氣成分吧。我排這個《西施歸越》的時候,還是應該說是在學,還談不上真正塑造人物!等以後演熟了我就開始慢慢從過程來體會人物了。95年年底參加首屆中國京劇節,當時好戲特多,尚長榮老師的《曹操與楊修》,湖北京劇院朱世慧主演的《徐九經升官記》等。當時我還是有點壓力的。後來領導千方百計化解我的壓力,同事們也拚命的鼓勵我。於是我放下了包袱,放手一博,有了超水平的發揮。我們演出一謝幕,觀眾沒有一個走的,就在底下鼓掌、叫好,什麽再來一段!我當時加唱了《霸王別姬》當中的“南梆子”,觀眾還是不願離去!天津當地的報紙報道說,本屆京劇節殺出一匹黑馬,就是《西施歸越》!”
96年,李潔當選為“中國京劇之星”;97年獲上海白玉蘭獎;98年入中國戲曲學院研究生班深造;2000年獲全國京劇青年演員評比展演一等獎;2001年獲中國戲劇最高獎“梅花獎”……李潔在戲劇演員中可算是大器早成。
李潔入行時正是京劇最不景氣的年代,京劇演員的收入很低,當初的同學2/3最終都改行了。但是憑著對京劇的熱愛,李潔堅守著那片精神家園。
堅守國粹,就意味著奉獻和寂寞,即使付出再大的努力,也要過較清貧的生活;有再高的藝術成就,也紅不過二、三流的小歌星,但李潔對藝術情有獨鍾,即使做龍套,也要做最好的龍套。
隨著眼界的開闊,李潔對京劇的前景漸漸樂觀,她看到了無數戲迷對京劇的癡迷,那是京劇生存的土壤。
在李潔看來,現在京劇不景氣這並不是京劇藝術本身的問題,而是因為京劇無法與市場對接。造成這種狀況的原因,主要是藝術院團長期由國家養著,缺乏市場運作能力。京劇從誕生起就是市民藝術,不斷地走街串巷,走南闖北,在市場的檢驗中不斷發展成熟。而現在的京劇,最缺乏的就是包裝策劃和市場運作。在國家扶持的條件下,市場是京劇最好的歸宿,什麽時候京劇也像流行歌曲一樣包裝運作了,京劇的春天也就到了。
采訪的最後,李潔向我透露說她即將拜著名京劇表演藝術家杜近芳為師,繼續不斷提高自己的藝術表演水平!
李潔,江蘇睢寧人,現為江蘇省演藝集團京劇院國家一級演員,省劇協理事,省青聯九屆常委,
李潔1981年考入江蘇省戲劇學校,師從著名梅派傳人陳正薇;1988年畢業分配至江蘇省京劇院任青年主要演員;1998年被中宣部、文化部選送到中國戲曲學院研究生班深造。在校期間,又得到了楊秋玲、李金鴻等京劇表演藝術家親授。現為全國著名梅派青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