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京戲園

祖宗留下的精粹,不好好地品味一番,也真的說不過去哈 ……
正文

京劇服裝的審美特征與民族風格 [zt]

(2009-06-12 14:04:03) 下一個

中國戲曲是八千年中華民族文化的曆史積累,她以悠久的曆史傳統和博大精深的藝術體係與古希臘的悲喜劇、印度的梵劇並列為世界三大著名戲劇。

中國戲曲除了具有一般戲劇的特征外,還具有深厚的藝術傳統、嚴格的程式規範、鮮明的民族風格等特點,這些特點,首先在京劇的服裝上得到了具體、充分的體現。

 
一、京劇服裝具有誇張的寫意美

藝術對生活的反映,一般可分為寫實與寫意兩大派係。京劇是一門誇張的寫意藝術,京劇服裝是誇張的寫意服裝,它不受現實生活中一般邏輯的規範和限製;是運用象征、變形等誇張手段,設計各類人物的服裝,服務於舞台美學和人物的身份、性格,使服裝有了鮮明的美學特征。

第一、京劇服裝的象征特點非常突出。

如蟒袍,它源於明代的“蟒衣”。在蟒衣基礎上加工美化後形成的蟒袍,保留了蟒衣的基本形狀和穿用範圍,繼承了中國服裝追求意境美的傳統,賦於了更加鮮明的美學特征。從顏色上看,蟒袍分為上五色和下五色。上五色指紅、綠、黃、白、黑;下五色指紫、粉、藍、湖、香。什麽樣的人穿用上五色,什麽樣的人穿用下五色,有比較嚴格的規範。一般情況下,上五色穿用者的身份、地位要略高於下五色的穿用者。這樣,就使顏色具有了區別人物身份的功能。這是其它藝術形式所不具備的。

另外,色彩還具有象征人物性格的功能。

如黑色是具有莊重、嚴肅感的顏色,為了突出包公剛直不阿、正義凜然的性格,穿黑蟒,顯得威嚴肅穆  。                    
紅色具有忠正、耿直之意,為了突出關公忠烈不二的性格,讓其穿綠蟒,與紅臉成反比,顯示他智勇雙全的性格。
 
除了服色上的象征意義之外,服裝圖案的象征特點也非常突出。

眾所周知,蟒袍之所以叫蟒袍,是因為上麵有龍和蟒的圖形,

龍為五爪,張口吐火珠,象征獨尊,為皇帝專用。

蟒為四爪,閉口,象征臣服,用於親王、將帥等。

京劇蟒袍上的龍形大多為四爪,大概是因為舞台上都是假皇帝吧。蟒袍上的龍形並非幹篇一律,而是大致分為三類,即團龍蟒、行龍蟒和大龍蟒。
 
團龍蟒,是把龍畫成圓形,繡在蟒袍上,通常在全身繡十個團龍,用於性格較為沉穩的人物。

行龍蟒,是把龍的圖形由團形改為自由舒展形,或俯首向下,或回頭向上,或相對戲珠,或抬頭吐水,昂揚矯健,具有動感。龍形擴大,數量減少,一般全身有六個行龍。用於性格粗獷、剛健威嚴的人物。
 
大龍蟒,龍形比行龍更為舒展、誇張,龍體也比行龍大得多,龍頭在胸前,龍尾則甩至左肩,顯得氣勢磅礴,不可一世,用於剛直暴烈或獨霸一方的人物。
 

色彩和圖形對於人物性格的刻畫是無聲的,但卻比語言更傳神、更簡練,不僅對演員的潛在表演素質是一個調動,而且直接作用於觀眾的視覺,使觀眾直接感受人物性格所具有的美學特征,這種特征用寫意的手法繪製出來,使京劇具有了典雅、高深的氣質,這在世界戲曲史上,也堪稱典範。
 

第二,京劇服裝的變形誇張手段異常高明。

戲曲藝術中的人物、故事情節都可以隨編劇的豐富想象進行虛構,而唯有服裝不能太離譜。

服裝不僅是戲曲演員化妝的重要手段,也是觀眾欣賞藝術的視覺條件,如果照搬生活中的服裝,就失去了戲曲藝術的魅力,正如傑出的京劇表演藝術家蓋叫天所說:“真是生活,假是藝術。”假到什麽程度才是具有強大吸引力,感染力的藝術,京劇服裝的變形誇張技巧,就是一個很好的答複。
 

以京劇的“靠”為例。靠是京劇中武將通用的戎服,源於清代將官的戎服。靠就是在此基礎上,吸收丁古代鎧甲戰服的特點,經過裝飾美化而成的。靠的造型極為誇張,除衣袖是緊身以外,其餘部分完全脫離了生活原態,既遊離於肌膚之外,又統一於身體之上,既像衣服,又像鎧甲,既威嚴又美觀,便於表現激烈開打的場麵。特別是與靠配套穿用的靠旗,更是源於生活、高於生活。靠旗源於古代將官的令旗。古時候,將官傳令,一般是一手執旗,一手執馬韁繩,騎馬飛奔。當速度很快或道路不平時,就需要雙手執韁繩以保持身體的平衡,令旗就插在腰間。令旗演變為靠旗,由一麵變為四麵,由插在腰間變為固定在背部,雖然失去了傳令的功能,但保留了將官的身份。演員通過靠旗的靜與動,可以多層次地表達人物的喜怒哀樂,即使站立不動,也平添了三分帥氣,一旦開打,靠旗的左右擺動、上下翻飛,又充分展現了戰爭的激烈氣氛,調動了觀眾的情緒。靠旗的這種演變簡直如畫家的神來之筆,有根有據,合情合理,又極富藝術魅力。


京劇的特點之一是虛實的有機結合,用虛的表演宋體現現實的本質,而虛擬化的表演不僅僅要給人以實感,更重要的是創造一個美的意境,京劇服裝的功勞即在此。任何一位觀眾,都不會去考證蟒、靠的來曆,而是在藝術欣賞的同時,品味形式的美,領略戲曲的獨特魅力。


二、京劇服裝具有鮮明的民族特征


任何一種藝術形式,都具有獨到的藝術特征,京劇是純中國味的藝術形式,京劇服裝的顯著特征就是民族風格鮮明、民族特點突出,充分體現了中國人傳統的審美觀念和文化觀念。
 
第一,京劇服裝充分展現了民族的色彩意識和圖案寓意。

京劇服裝對色彩的運用非常全麵、大膽,也非常靈活。無論紅綠,還是黑白,在其它藝術種類的舞台上,都是穿插、搭配、點綴使用,而在京劇舞台上,卻是一衣一色、上下同色,直意揮灑

紅色,在生活中是女性的專用色,但在京劇舞台上,紅蟒、紅靠、紅箭衣,男女平分秋色,女穿紅不俗,男穿紅不豔,特別是罪衣的設計,紅衣紅褲,不加任何點綴,越發使人覺得紅得可愛,並由此生出些許憐意。

白色,由於帶有某種忌諱之意,在生活中的運用是比較謹慎的,而在京劇中,白蟒、白靠、白箭衣,還有白娘子通體上下的白褶子、白腰包,集聖潔、美麗於一身,真是獨領風騷,別有韻味。



京劇的每一件服裝,都有不同的裝飾圖案,這些圖案主要源於曆代服飾上的花樣,同時,也吸收了建築和器物造型中的某些圖案。

這些圖案在民間廣泛流傳,已成為廣大人民群眾美化生活的組成部分,對其所進行的提煉和再現,使京劇服裝更具有鮮明的民族特征和中國戲曲的獨特魅力。

在京劇服裝中,應用最廣泛的是龍的圖形。龍不僅是皇權的象征,還代表著江山社稷,象征著中華民族的精神,又有驅邪避邪的寓意。與龍形相呼應的,是海水和紅日,因為龍是離不開水的,所以,蛟龍、海水、紅日,作為不可分割的畫麵,同時出現在蟒袍上,既隱喻了穿用者的高貴身份,又充分表現了天地山水之間,龍騰虎躍的磅礴氣勢,這種大膽獨到的構思,突破常規的設計,對中國傳統文化意識淋漓盡致的展現,是其它任何藝術形式中所沒有的。

鳳也是我國古代勞動人民在長期的生產和勞動中創造出來的美好形象,象征吉祥、喜慶和愛情,被譽為鳥中之王。鳳的圖形,在京劇服裝中也得到了充分的運用。凡是皇室女眷的服裝,都用鳳做主要裝飾圖案,顯得極為莊重華貴,使人物具有雍容的氣質。另外,結婚用的禮服,也大都以鳳為主,與民間的風俗相吻合,使觀眾有身臨其境的感覺。
 

除此之外,其它民間廣泛流傳的圖案,在京劇服裝中都有所展現。如文官用飛禽,武官用走獸,“壽”字象征長命百歲,“蝙蝠”喻為福在眼前,“如意”的圖形用於女帔的領飾,既區別於男帔,又顯示了女性的嫵媚。燕子象征春天,常用於喜慶場麵,也用於短打武醜的服裝,表示人物身輕如燕,善於飛簷走壁。梅花清麗淡雅,用於性格文靜,出身貧寒的書生、秀才,象征人物品質高潔,一塵不染。蝴蝶鴛鴦,如果用於才子佳人的服裝,象征愛情,但用於惡少的服裝,則寓意為尋花問柳的好色之徒。虎形用於武將,象征英勇無比,如果用於惡霸,則表示他橫行鄉裏,魚肉百姓。
 

京劇服裝的色彩與圖案是生活的再現,更是藝術的創造,把不同範疇的生活美納入京劇藝術的綜合美,把中華民族熱愛生活、裝飾生活的強烈意識匯於一身,正是京劇的魅力所在。

第二,京劇服裝既有嚴格的程式規範,又可在最大的範圍內通用。


京劇語言的音樂化及表演的舞蹈化,導致京劇服裝也必須脫離生活原態而程式化,使京劇作為一門完整的藝術,以其特有的方式表現生活,展現曆史。 京劇服裝的程式特征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麵:
 
一是從形體上對服裝進行了誇張和創造性的設計。人類的服裝由遮羞到實用,到美觀,到美化,突出人體曲線的功能越來越明顯,而京劇服裝則是寬身寬袖,大部分服裝的尺寸超出了人體的基本尺寸,這是因為,京劇是從廣場演出發展起來的,演員與觀眾的距離比較遠,誇大體態的服裝,便於觀眾從遠處欣賞,也便於演員做各種舞蹈化了的動作。 創造性的設計最典型的水袖,除對服裝的強烈色調起中和作用外,主要是增強表演的力度,為表演的舞蹈化服務,同時,也能調動觀眾的情緒。


二是從功能上規範著人物的身份、地位和性格。京劇服裝大致可以分為五大類:蟒、靠、帔、褶、衣。
 
蟒;是帝王將相、高級官吏等有較高社會地位者在正式場合穿用的禮服。
靠:是武將通用的戎服。
帔:是帝王將相、高級官吏、富紳秀才及眷屬在非正式場合穿用的便服。
褶:是文武官吏、平民百姓在日常生活中穿用的服裝。
衣:是以上四類服裝之外所有服裝的總稱。又可分為長衣、短衣、專用衣及配件。

一般情況是身份高者穿長衣,身份低者穿短衣。 由此可見,京劇服裝從類型上已具有了對人物身份的規範。所以,在京劇舞台上,看不到宋江穿蟒,也看不到皇帝穿褶子。《望江亭》中的譚記兒,雖然亡夫後在道觀避難,但由於是學士夫人的身份,所以穿素花帔。但當她扮做漁婦前去引誘楊衙內時,就要穿褶子而不能穿帔了。穆桂英與扈三娘都是女將,穆桂英穿硬靠,扈三娘穿改良靠。改良靠是由硬靠改良而來,樣式輕盈、美觀,穿著方便,但服裝地位要低於硬靠。究其原因,大概扈三娘不是正規部隊吧。


京劇服裝另一個顯著特點是不受時代和季節的限製,隻要是傳統戲,不管哪個朝代,其服裝基本上是通用的,如《西施》中的吳王夫差、《上天台》中的漢皇劉秀、《斬皇袍》中的宋太祖趙匡胤、《胭脂寶褶》中的明成祖朱棣,盡管是前後相差千年的人物,服飾基本上一樣的,但有一點,就是要穿符合皇帝身份的服裝,其他人物也是如此。

京劇服裝這種通而不亂的使用原則,使服裝最大限度地投入使用,不僅為京劇成千上百個劇目的演出提供了極大方便,也使觀眾很容易區別人物。生旦淨醜、帝王將相、才子佳人、忠奸清貧,隻要一上台,觀眾就可以根據服裝的規範特點,進行基本、正確地判定。

京劇服裝也不分單、夾、皮、棉,無論盛夏還是隆冬,都靠演員的形體動作來表現。而且,演員在穿用戲裝以前,都要穿水衣、戴護領,一為保護戲裝,二為遮蓋肌膚,這與傳統的服裝穿戴意識是相吻合的。

京劇,作為中國戲曲的代表劇種,京劇服裝,作為京劇藝術展現的載體,在程式規範以及色彩和圖案的運用等方麵,無不滲透著中國傳統文化的意識,也體現著人物性格的品評和道德上的審視,把中國戲曲追求寫意、摒棄寫實;重神似、不重形似;追求美、回避醜的特點展現得十分深刻、傳神。這種裝飾生活、概括生活、突出生活之美的表現手法,充分體現了中華民族的審美意趣,使京劇服裝具備了隻需意會,不必言傳的語匯機能,給觀眾以無限想象的空間。 

[轉自京劇方舟網,原作者不詳]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