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不去印度,我們猶豫了很久。大家都知道印度的騙子多,特別是針對女性的犯罪多,還有恒河水和咖喱食物的安全問題,讓世界各地的遊客們不寒而栗。可當我們看了聯合國科教文組織有關埃洛拉石窟的網頁,還看了網友去埃洛拉石窟的遊記,凱拉薩神廟的大氣磅礴、因陀羅會堂的細膩之美,讓人感覺誘惑力太強了,困難再大也值得冒險去一次印度。不過我們真心不建議一般人自助去印度旅遊,當然那些經驗豐富的朋友除外。對一般人來說如果跟團去印度旅遊,困難就會少多了。
埃洛拉石窟地處偏僻的山區,要去埃洛拉石窟,一般遊客都是先到一個名為奧蘭加巴德(Aurangabad)的城市,埃洛拉石窟在這座城市的西北,大約30公裏的地方。多數遊客選奧蘭加巴德做為中轉地,是因為除了埃洛拉石窟,另一座世遺阿旃陀石窟也在這個城市的北邊。不過,阿旃陀石窟離奧蘭加巴德有100多公裏,比埃洛拉石窟30公裏的距離遠得多。
奧蘭加巴德是個百萬人口的城市,有一個大的火車站,一個中央巴士總站,還有一座機場。火車站周邊狀況比較髒亂差,如果第一次乘火車去奧蘭加巴德,可能會很不適應。機場就好多了,特別是進到機場候機樓裏麵,環境相對幹淨整潔。隻要到了奧蘭加巴德,再去埃洛拉石窟就相對容易些,城裏有許多旅遊公司、巴士公司和出租車公司,都有去埃洛拉石窟的服務。不過我們選擇的是旅店聯係的出租車,擔心街邊的出租車會漫天要價。如果想選擇性價比高的交通工具,可考慮乘大巴,價格隻有出租車的十分之一,到中央巴士總站能買到票和乘車。我們沒有乘過他們的大巴,不知道具體情況如何。
訪埃洛拉石窟可能需要很長時間。埃洛拉石窟實際上是個洞窟群,目前向遊客開放的有34座洞窟,分別由佛教、印度教和耆那教開鑿,分散在大約2公裏長的山腰中。石窟管理部門提供穿梭巴士,遊客需買票乘車,可以快速抵達各個洞窟。由於洞窟太多,可看的內容也非常豐富,如果一座一座的仔細觀賞,一整天時間恐怕都不夠。讀過一篇精彩的遊記,他們隻用一天就參觀了埃洛拉和阿旃陀兩個石窟,還包括跑路的時間在內,算一下來回大概有300多公裏,不知道是怎樣安排的。但幾乎可以肯定,他們恐怕隻能走馬觀花。
如果遊客時間比較緊張,我們的建議是,重點參觀16號洞窟和32號洞窟,其它洞窟可以快些掃過。第16號洞窟也稱凱拉薩神廟,是埃洛拉石窟中最精彩的洞窟。中國有愚公移山的故事,可那隻是個神話,而眼前的凱拉薩神廟,卻是實實在在的印度版的愚公移山。遊客可以從洞窟兩側的山路爬到山頂,可以從上往下看,一座石山被劈開,神廟從山體中生長出來。實際上,是古代印度工匠們先在山頂畫出神廟的輪廓,然後一點點往下鑿開,再把不需要的石塊移走,最終留下整座龐大的神廟。整個工程大約耗費了一萬多名工人、用了一百多年才完成。有專家估算,移走的石塊多達25萬噸,妥妥的愚公移山。
這座凱拉薩神廟除了大氣磅礴,裏麵的雕塑也十分精美,特別值得一看的是東、南、北三麵長廊,上麵有許多描述印度教故事的雕像。比如有一幅雕像,描述濕婆從蓮池中浮現,帕爾瓦蒂牽著他的手指,預示將神性喚醒,象征著宇宙萬物再生。還有一幅雕像,描述濕婆從林伽中顯現,左腳踩閻魔,右手護馬爾坎德耶,呈現神力挽救虔誠者、新生戰勝死亡的場景。這樣的說故事的雕像還有很多,布滿了整條長廊。可以說看懂了這些雕像描述的故事,不用學習梵文,就能對印度教有個大致的理解。
第32號洞窟是埃洛拉石窟另一個最精彩的地方。建議花多一點時間仔細觀賞。這個32號洞窟也稱因陀羅會堂,是耆那教石刻藝術的精華。比起16號洞窟凱拉薩神廟的宏偉,因陀羅會堂的洞口雖不高大,但裏麵卻別有洞天。裏麵石柱整齊排列,上雕刻有美麗的對稱的卷草紋圖案,非常有特色。裏麵值得一看的是,洞窟內耆那教的二十四位濟度者的雕像,他們或端坐或直立,麵容寧靜、雙目微閉,身體線條簡潔,沒有華麗衣飾,周圍環繞著精細的卷草、飛天與護法神像,體現出耆那教關於超脫世俗、追求靈魂解脫的理想。
在32號洞窟內,很值得一看的還有一組護法女神的雕像,這些雕像華美而靈動,她們或安坐蓮台,或騎坐在猛獸背上,象征她們的威力與神聖地位;她們或手持蓮花、果實或蛇杖,象征吉祥與守護;她們豐腴的身軀、飽滿的胸懷,映襯出生命的豐盛。如果注意看女神們的麵容,威嚴而慈和,力量與柔美,在這裏交相輝映。看完這些雕像,耆那教給人們的印象,是一種冷靜與克製,沒有像印度教長廊中的宗教故事,而是強調修行者內心純淨與堅毅的精神。
埃洛拉石窟也有好幾個不錯的佛教洞窟。如果遊客準備去阿旃陀石窟,建議這些佛教洞窟可以快速掃過。因為阿旃陀石窟是單一的佛教石窟,代表了佛教藝術的最高峰。遊客把寶貴的時間留下來參觀阿旃陀石窟,應該是更明智的安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