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
正文

偽三十而立,這到底是不是他們的錯

(2018-02-04 09:20:03) 下一個

作者:楓葉君 來源“精致小號 ”(lovejzxh)

對很多人來說,孔子那一連串的人生階段定位,最廣為人知的恐怕就數三十而立。可是,如果孔子穿越到今天,他定會發現,他的這個三十而立卻不幸遭遇了贗品。今天許多人的三十而立,其實,是立在父母幫襯之上的偽三十而立。

 

三十而立,孔子有孔子的解釋,後人有後人的延伸和理解。現代人對大柳樹底下圍著老師坐而論道不感興趣,大家關心的是,30歲了,你靠什麽在社會上立足?麵對房子、車子、幼兒園和醫療費,你怎麽應對?

 

什麽是偽三十而立?簡單說,就是雖然已成家,但還沒有立業,如果沒有父母的幫襯,他們會捉衿見肘,對有很多人來說,父母的幫襯已經常規化:小兩口的家就像一個池塘,需要老兩口定時往裏灌水,才能保證不致幹涸。

 

01

 

就年齡段來說,偽三十而立主要體現在80後身上。作為一代人來說,80後很難說是幸運的一代,在他們步入社會,特別是準備結婚生子時,正是經濟劇烈變革的時期,從就業到住房,各方麵壓力都反映到他們身上。工作不好找,宿舍沒的住,房價卻急速攀升,麵對這一係列問題,很多人無力招架。

 

這樣一說,好像80後很沒麵子,其實,從目前的趨勢看,90後也將難以避免地步80後的後塵。現在,最老的90後已經28了,眼見臨近大考,他們真的能三十而立嗎?我看,對很多人來說這是個懸事兒。

 

 

不說別的,僅就房子一件事,就足以讓80後和90後立刻頭大三圈。這兩茬人,尤其是90後,經曆了物質豐富的童年,不用像60後、70後小時候那樣穿舊衣服啃窩頭,可是,好事兒不能全攤在一茬人身上,有了無憂無慮的童年,就得有心煩意亂的青年,趕上商品房大潮了,隻要不是富二代,麵對高房價隻能英雄氣短。

 

前些年流行這麽一個段子:“當我們讀小學的時候,讀大學不要錢,當我們讀大學的時候,讀小學不要錢,當我們還沒工作的時候,工作也是分配的,當我們不能掙錢的時候,房子是分配的,當我們能掙錢的時候,卻發現房子已經買不起了。”

 

要結婚成家,首先得有個住處。可是現在很多青年人工作沒幾年,很多又是給私人老板打工,美其名曰白領,其實就是個坐辦公室的苦力,掙得不多花得不少,兜裏剩下幾個子兒還不夠小兩口周末泡吧喝咖啡看電影浪漫的,真到了要花錢的時候才發現兩手攥空拳。

 

麵對首付,怎麽辦?隻有依靠父母的經濟援助。好在80後、90後大多是獨生子,除了父母的棺材本錢,其餘的錢早晚是他們的,所以,他們和父母也都想得開,一方是不要白不要,另一方是不給也沒處給,所以,落得個兩好並一好。

 

靠著父母的首付才能搬進樓裏有個窩兒,靠著父母幫襯才能過日子,這就是偽三十而立。

 

過去,很多人覺得80後、90後挺幸福,好像是喝著改革開放的蜜汁長大的,其實,現在看看他們也挺苦:除了小時候把嘴裏吃零食、手裏玩變形金剛的點踩上了,長大了,尤其是步入社會之後,其它重要的點一個也沒踩上,買房子要錢,孩子上學要錢,有個大病小災的也要錢,可是這茬人又早就沒有鐵飯碗可端,工作說沒也就沒了,可人家銀行卻把還貸算得很清楚,每月必到,從無遺漏。

 

從獨自支撐一個家庭的角度說,很多80後、90後真的無法稱作三十而立。雖然他們也有一份看上去還不錯的工作,但是就生活的方方麵麵來說,幾乎到處都可以看到父母的影子,如果有了下一代,所謂的三十而立就更成了注水肉,原本還隻是小兩口,現在變成小兩口加一個孩子,一起依靠在老兩口身上“立著”。

 

02

 

看任何問題,都應該以曆史的眼光來分析,否則便難以得出較為客觀的結論。三十而立的問題同樣如此。

 

我的父親出生在農村,我的曾祖父是小學校長,在鄉民中很有威望,有點像《白鹿原》裏白嘉軒的姐夫朱先生。那個年代,農村還到處都是文盲,祖父卻從村裏、縣城一直讀到城裏的高中。因為祖父有文化,當時的中共膠東地下黨負責人希望他能加入,可祖父膽小,又不想攪到政治裏去,就沒有答應。

 

祖父回鄉之後諸事不順,家境越來越差,結果,父親十幾歲時隻能給人家放牛去了。

 

後來,父親去縣城店鋪當夥計,學會了算賬,解放後在劇團當了會計,後又學習寫作。那時母親從煙台護校畢業,被分配到青島嶗山北九水療養院工作,和父親結婚後,一直兩地分居。母親和父親結婚時,非但沒從婆家拿到錢,反而分到了幾百塊錢的外債,母親和父親每月都要從工資中拿出一部分,替家裏償還債務。

 

姑姑從小學習就好,可是等考上大學,就發現很難再讀了。可是父親覺得,家裏能出個大學生不容易,就勸說家裏不要放棄。叔叔那時在江西工作,他本是不同意姑姑再讀的,理由是家裏供一個大學生有困難。為此,父親把叔叔請回煙台,做了兩天工作,叔叔終於同意和父親一起供姑姑繼續讀書。姑姑就這樣上了醫學院,後來成為一名醫生。

 

 

 

那時,父親和叔叔都不到30歲,他們不僅成了自己的家,替父母分擔了債務,平日裏要給父母定時寄錢,而且還拿出錢來供妹妹讀大學,這在現在看來完全是父母該做的事情。對他們來說,可謂“先三十而立”。

 

到了我這裏,情況就改善了許多,父母都有固定收入,經濟上不用我們發愁。從上大學那天起,生活就漸漸走向自理,與現在父母親自把兒女送進宿舍,甚至把床鋪好完全不同,我們這茬人大都是自己拎著行李箱走進校園,鋪好床,買好毛巾臉盆,換好飯票,就開始了獨立生活的第一步。

 

工作之後,我居住的天地就是單位分配的單身宿舍。宿舍區的位置很優越,站在陽台上,東北方是中國人民革命軍事博物館,西北方是央視大樓,正前方是有“中國政治地標”之稱的京西賓館,後麵則是國家稅務總局。因為單位房源緊張,盡管四周環境甚是壯觀,可結婚的時候也就隻有那麽一小間。

 

結婚時我們自己把屋子重新粉刷一遍,買了地板革,自己鋪好,又買了一張簡單的雙人床。當從位於月壇的西城區民政局辦事處出來後,我們麵麵相覷,有點不敢置信:這就算結婚了?

 

從結婚,到生孩子,到分房買房,我們都是自己過來的。我的30歲生日是在土耳其度過的,那時我在新華社安卡拉分社擔任記者。

 

與父母的“先三十而立”不同,我們從工作到30歲的時候,並沒有幫家裏做多少事,但是自己的事情都是自己處理,沒有給雙方老人添任何麻煩。等父母來到北京後,他們見到的是一個已經完全裝修好的舒適溫暖的新家。

 

從這一點說,我們做到了三十而立。

 

03

 

我們這輩人的子女,大多數是80後或90後,就打理個人或家庭生活而言,他們與父母這代人明顯存在差距,如果能夠穿越時空,將彼此放在同一年齡段上橫向比較,就更出兩代人之間的巨大差距。

 

因為時代的變化,社會變得日益複雜,壞人的勢力也隨著改革開放的深度和廣度不斷壯大,是個暗處就藏著個居心叵測的人。作為應對,80後、90後從小就像潘冬子緊跟紅軍一樣,緊跟在父母屁股後麵,生怕自己的手握不住爸媽的手。父母也保持高度警惕,把孩子當作第二條褲腰帶,時刻拴在身上。

 

過去的孩子放學後可以一直玩到天黑才回家,而且可以和小夥伴跑到很遠的地方去看電影,而父母卻在家裏忙活自己的事,毫不擔心。可是80後、90後則是從幼兒園到小學,再一直到中學,和爸媽形影不離。過去隻聽說過野小子,現在則更多的是媽寶男。

 

時代的變化一定會轉化成個人身上的印記,這是一條不以人的意誌為轉移的規律。

 

小時候緊握爸媽的手,考上大學後,就難免要和爸媽手拉手走進大學校園,再相互依偎著走進宿舍,然後看著慈母慈父把床鋪鋪好,耐著性子聽完雙親的千叮嚀萬囑咐。在父母的列車還在路上時,自己已經鑽進了他們為自己鋪好的溫暖的被窩裏了。

 

 

 

我的一位朋友的哥哥是八十年代中期去美國留學的,就讀於某常春藤大學。用他的話說,所有的錢都買了機票,等到美國時,身上就隻剩下幾十美元了。靠著獎學金和當助教的收入,他讀完了博士,等自己在美國安了家,第一件事便是把父母接到美國,四處遊玩一番。他曾半開玩笑地說,那時國內還比較窮,家裏根本沒錢讓他出國留學,是他憑著成績,讓美國人民供他讀完了博士。

 

這種情況,與如今的80後、90後相比,真是天壤之別。加拿大有很多國內來的留學生,其中絕大多數來自富裕家庭,留學費用幾乎都是父母資助。一個90後東北女孩讀完大學後,父母專程從國內飛來,找過去的熟人牽線搭橋,幫女兒找工作,找到之後,夫婦倆滿意而歸,覺得女兒終於“辦成”一件大事。女孩送他們去機場時,開的是父母給買的寶馬車。

 

同樣是出國留學,我那位朋友的哥哥和這個東北女孩,卻呈現出如此迥異的風景。這就是兩代人的差別。

 

04

 

兩年前,中國青年報社社會調查中心聯合問卷網,對2000名在一線城市工作生活的年輕人進行的調查,已經揭示出如今的年輕人在讀書、住房以及照看子女等問題上依賴與父母幫襯的嚴重性。

 

調查結果顯示,77.7%的受訪者說身邊人多靠父母幫襯生活,其中22.5%的人直言非常多;在買房問題上,56.4%的受訪者表示周圍人通常是用父母積蓄付了首付,23.4%的受訪者表示通常與父母共同出資購買,15.7%的受訪者表示通常是用父母的積蓄全款買的房,而表示買房時沒花過父母一分錢的僅占受訪者的3.0%。

 

 

 

在受訪者中,碩士研究生及以上學曆者占7.1%,本科學曆者占70.1%,兩者相加已近80%。讀完書,有了工作,結婚成家,卻還要依靠父母幫襯過活,這聽上去似乎不合情理。可是,這能完全怪這些80後、90後嗎?好像也不太公平。畢竟,他們處在這個時代,即便有心,也恐怕是心有餘而力不足。

 

 

過去的福利分房取消,現在的商品房價格又節節攀升,剛踏入社會的年輕人工作壓力大,工資卻不高,加上這一代人又是小時候被兩代人嗬護著長大的,麵對撲麵而來的各種社會壓力,確實隻有幹瞪眼之功,並無還手之力。盡管他們中有不少人認為應當自立,可是麵對工資漲幅永遠追不上房價漲幅的窘境,很多人隻能把自立的豪言吞回肚裏,有難處隻能求助於父母大人。

 

有社會學家說,現代社會反哺時間延緩,即子女能夠照顧父母的時間比過去推遲了。照此推理,那就是哺乳期也延遲了,子女的成長期拉長了,即便工作之後也還需要父母的照應,乃至在上麵的調查中,有近一半的年輕人認為,年輕時經濟基礎薄弱,依靠父母屬於正常情況。

 

對於這種情況,像我這個年齡的人可以理解,但是同時又覺得有點不順,就像聽著快30歲的女子還自稱女孩一樣不自然。

 

人從來都難以擺脫自己所處的社會。就步入社會後仍然需要父母幫襯而言,個人主觀原因故然存在,但是,在住房保障製度、醫療保險製度等社會體係還不完善的情況下,從本質上說,偽三十而立並不僅僅是某一部分人麵臨的尷尬局麵,而是整個社會保障機製尚未健全在一代人身上的具體投射和反映。

 

從這個角度說,80後、90後這茬人也挺難的,畢竟對其中很多人來說,他們的三十而立遠非貨真價實。

 

作者:楓葉君, 前新華社資深編輯,駐外記者,所著長篇小說《移民》在精致小號(ID: lovejzxh)連載

[ 打印 ]
閱讀 ()評論 (1)
評論
Yangtsz 回複 悄悄話 三十歲,有工作,能自己租房住,不伸手向父母要錢,就是自立了。發達國家的青年在三十歲就要有房子孩子的也不多。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