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幾天,我終於從食之無味的微信同學群退出了。如果把它比作站台,我連回頭看一眼的欲望都沒有。相反,我如釋重負,再不用看著那些曾經熟悉,如今已無話可說的名字了。
這是我的研究生同學群。某老同學拉我進去,剛進去時,有幾個多年未見的同學上來打招呼,有的人還加了我,還有一些人則根本沒有搭腔,他們多是上學時也未曾說過幾句話的。想來也符合邏輯,能見著真人時僅僅是點頭之交,如今隔著手機屏,則幹脆連點頭也省略了。
這樣也好,至少不造成垃圾,環保。
就同學和友誼來說,隨著年齡增長,二者的關係呈反比關係。到了研究生階段,每個人的三觀基本定型,如果不是一類人,則很難有回旋餘地。明明是世故,卻非要說成熟,就像幹著輕薄的事,還得師出有名。
我清楚地記得,在臨近畢業某晚,一幫同學在學校餐廳吃飯,酒喝一半,某人對我說:我將來用不著你,雲雲。我當時很吃驚。看看他那樣子,並沒有喝醉,就算是喝醉了,這豈不是酒後吐真言?根據米蘭達警告,完全可以作為呈堂證供。
此君來自魯中某地,與我算是山東老鄉,可身上透著股油滑。上學時,我雖然對他並不欣賞,但還是把他視為老鄉加同學。可自從那晚,我對他印象徹底改變。畢業後,我們再也沒有見麵。
入群後,他沒搭話,我也沒搭腔。我犯不著和一個在二十幾歲就自認為用不著我的人廢話。
同學,就是一起上過學的人,它隻能說明當初你們一起盯著同一塊黑板,寫過一樣的作業,僅此而已。就像一個教師,教師隻是他或她的職業,是個飯碗,並不能說明他們本身的人品有多高尚。把同學和友誼作無根據的鏈接無非是個人的一廂情願。
人生在世,會經曆許多個集體,大的小的,長期的臨時的,就算在七拚八湊的旅行團裏,我們也會結識一些人,在一段時間裏彼此朝夕相處。但是,這些都與友誼無關,是否曾經在一起,是否長期地共事,都和友誼無關。真正與友誼相關的,是三觀以及與三觀相聯係的某些人性元素。
說到這裏,就不能不提熱映中的電影《芳華》。作為一部回憶青春的作品,我想,編劇嚴歌苓和導演馮小剛想傳達的一個重要理念是:活在集體中,保持你自己,不要對這個集體寄予任何不切實際的奢望,你隻能和你的同類續寫人生,其餘的都是浮雲,有些片段甚至就是擦過屁股的手紙,你唯一該做的就是把它扔進馬桶裏。
對劉峰和何小萍來說,文工團就是他們那個年代的同學群。可是這給他們究竟帶來了什麽?
劉峰是個熱心腸,出差給別人帶東西,吃餃子吃破皮的,幫林丁丁修手表,為即將結婚的戰友打沙發。應該說,這個集體當中的很多人,都受到過劉峰的幫助。可是,我們看不到感恩,平時是嘻嘻哈哈的調侃,等出現了所謂“猥褻”事件後,大家甚至把他視為內心不幹淨的人。下放伐木連時,那些得到過幫助的人都不見了,唯一為他送行的隻有何小萍。
說起來,劉峰與何小萍相識要晚於與其他戰友,相處的時間也短,可是,為什麽隻有何小萍來送行呢?
電影一開始,劉峰接何小萍回來,在進文工團大院前,他囑咐何小萍:填寫出身時,就寫“革幹”,因為你已與生父“劃清界限”,我不會告訴別人,你也別跟別人說。排練時,當男舞伴嫌何小萍身上有汗味時,劉峰主動提出與她跳,那時劉峰已有腰傷。
何小萍是善良的,劉峰對她的好她記在心裏,所以,她在戰地醫院與小戰士對話時說,劉峰是“最好最好的人”。正因為如此,她才會在那個清冷的早晨為劉峰送行,並且按照來文工團報道時劉峰教她的那樣,給自己的戰友敬了一個標準的軍禮。
那一刻,影院裏很多人流淚了。這個送行,用惺惺相惜來形容遠遠不夠,它是一個善良的人對另一個善良的人的友情和關愛。
相反,那些曾經接受過劉峰各種各樣幫助的人,在劉峰被調查人員帶走後,隨著一聲“解散”後各自回到自己的宿舍,而隻有何小萍一人憂心忡忡地站在雨中;在何小萍為劉峰送行的清晨,這些人正安心舒適地在各自的被窩裏做夢呢。
事實上,從來就沒有一個值得我們盲目熱愛的集體,而隻有值得我們交心的同類。如果我們有幸能碰上自己的同類,那就讓我們做朋友,做至交,至於那個集體,就當它是個背景,曲終人散的時候,那不過就是一塊銀幕。
對於所謂畢業時的抱頭痛哭,我一直持相當的保留意見,人是奇怪的動物,有時候會莫名其妙地張冠李戴,明明是為自己的某些不如意哭,卻偏偏要安在友誼的紀念碑上。如果多年後,你還覺得當年哭得其所,那算你“桃花潭水深千尺”,如果你覺得那把淚其實不流也罷,那說明你終於活明白了。
《芳華》中,最讓我無法產生共鳴的,莫過於文工團吃散夥飯那場,大家唱著《送戰友》,哭得死去活來,影院裏的我非但滴淚未落,反而希望這場戲趕緊過去。
這不是假把式嗎?你們哭嘛呢?你們把一個處處為你們做好事的活雷鋒弄到伐木連的時候哭過嗎?當何小萍從戰場歸來,精神失常的時候,你們哭過嗎?你們在劇場天橋上,看著下麵穿著病號服、目光呆滯的何小萍時,不過是指指點點,那時候,你們的眼淚在哪兒呢?
多年前,我在國外常駐,一位同學到該國旅遊,臨走時,我知道他和另一位讀研時的同學有聯係,就讓他帶了一罐咖啡給那個同學。可是我入群後,那位同學連招呼也沒和我打。我想,如果是別人萬裏迢迢托人給我帶回一個禮品,我一定會很感激,因為這是一分難得的情誼。
所以,在看《芳華》時,聽到蕭穗子的那段旁白,我特別有感觸:有些人就是把別人的付出當成理所應當。在文工團的人看來,帶東西,吃破餃子,修手表,打沙發,甚至幫炊事班捉豬,這都是劉峰應該做的。
可是,隻有何小萍不這麽想,她把劉峰對他的每一點好,每一次幫助都記在心裏。雖然自己生活艱辛,但還惦記著劉峰,在小站長椅上,當她得知劉峰曾經有過一個女人時,就問:她對你好嗎?
電影中,蕭穗子提到文工團的戰友曾有過聚會,還好,馮小剛將此一筆帶過,沒有讓那尷尬的場麵呈現在銀幕上。對於這樣一個集體,劉峰如果在場,該對眾人說些什麽?對於這樣一群曾經傷害過自己的人,何小萍會如何麵對?
如果我是劉峰,我絕不會在失去一隻手臂後再走進那個文工團大院,修地板?修他奶奶的!如果我是劉峰,我隻會去醫院看望何小萍,因為在整個文工團裏,隻有何小萍值得劉峰以誠相待,因為“一個始終不被善待的人,最能識別善良,也最能懂得善良”。
還好,馮導精心地呈現了這一幕:當麵對身穿病號服、雙目呆滯的小萍,劉峰辛酸地轉過身去,流著淚說“我是劉峰”的時候,鄰座的女觀眾流淚了,我的眼睛也濕潤了。
真正的知音,不會因為時間的久遠而淡漠。小站一別,十年後劉峰和何小萍才再次相聚,但兩人卻能相依為命,把彼此當成唯一的親人。
同學真的不算什麽,就像文工團裏的那些人,不過是個帶某種符號的車廂,載著我們走了一程。至於我們能有真心的朋友,並非因為我們是同學,而是因為我們是三觀一致的同類。換句話說,即便我們不是同學,是同事、戰友,也同樣會成為至交。
同學群就像闌尾,有它可以,沒它也罷。總拿同學群說事兒的人,不是還滯留在校園未斷奶期,就是另有其它目的。
我有一個初中同學,讀書時形影不離,中間失散多年,再相聚時依然無話不說,毫無陌生感。前段日子,他給我發來幾張照片,是小時候我們家住過的樓房,文字裏說:雖然這片要改造,但看公布的規劃,你家的老房子看來會保留下來。這話讓我很是感動。
小時候,我們經常相互到對方家去,這些老房子留著我們當年的記憶。其實,我倆從沒在一個班,但關係要比同班同學還要好。人與人的相處相知,不在時間長短,更不在名頭,比如同學。一個和你三觀不合的同學,即便和你同窗數年,也不過是留下一堆膩歪的回憶,毫無意義。
同樣是戰友,《芳華》裏的林丁丁給劉峰帶來了什麽?那些以嘲笑擠兌人為樂的人又給何小萍帶來了什麽?文工團不過是人生中的一站,過濾掉那些渣滓,劉峰的記憶中留下何小萍,何小萍的記憶中留下劉峰,這就足夠了。
至於同學群,就那麽回事。如果有交情,我們可以私下聊;沒有交情,群裏再裝逼得熱鬧,我們也無話可說。如果見了麵,那就真的隻剩下尷尬:對對,你不是那個老誰嗎?
我們相遇,是命運的偶然,我們拜拜,是三觀的必然。得,還是省省吧。
本文轉自微信公眾號 精致小號 作者楓葉君
樓主太在意。支持點滴之恩,湧泉相報。這是我對別人的恩的看法。
同學朋友之間,我不在乎別人是否同等對待我,否則那樣活得太累。我不會在乎別人如何對我,我會在乎我怎麽對別人。但如果我在真正需要幫助的時候,我去朋友中尋找幫助,我會感激真正幫助我的人,我不會記恨那些不能幫助我的人, 但長期下來我會知道誰是我真正的朋友,我會好好珍惜我真正的朋友們。我還是會和其它朋友維持友善的關係。每個人有不同的生活經曆不同的性格,不可能要求每個人和我有同樣的處事方法和思維。life is simple, just enjoy it.
==================
+1
====================
樓主太注重外緣,太著相,喪失了自我。一些網友說得對,不夠灑脫。
+1
當一個熟悉的名字在群裏發出一段文字時,我會聯想起他/她從前的模樣,也許淘氣頑皮,也許沉著大方……對從前瞬間的回憶如同一絲清風讓人超脫,那是屬於我們的芳華歲月。
所以我保留我的同學群。
同學朋友之間,我不在乎別人是否同等對待我,否則那樣活得太累。我不會在乎別人如何對我,我會在乎我怎麽對別人。但如果我在真正需要幫助的時候,我去朋友中尋找幫助,我會感激真正幫助我的人,我不會記恨那些不能幫助我的人, 但長期下來我會知道誰是我真正的朋友,我會好好珍惜我真正的朋友們。我還是會和其它朋友維持友善的關係。每個人有不同的生活經曆不同的性格,不可能要求每個人和我有同樣的處事方法和思維。life is simple, just enjoy it.
Friendship, benefit vs. profit
I am here for fun, too.讓您看不順眼了,抱歉,哈哈。
他就沒和我有什麽交流。這才發現被耍了。
我不加入任何群,不喜任何集體活動,不參加任何集體活動,哪怕是Gym裏的集體活動,我也不參加。出國為了啥?就是為了能夠不黨不派,獨往獨來,海闊天空,不受約束。
---
你肯定是另有問題。
樓主太注重外緣,太著相,喪失了自我。一些網友說得對,不夠灑脫。
不過 看到幾個留言 感覺,有些人過得不好吧,否則,何苦出口傷人呢...
但作者列舉的兩件小事都不大妥當。第一,讓人覺得作者太小裏小氣了。那句話是傷人的,那罐咖啡真不值一提。第二是這兩件小事都不足以支持作者對群體的看法。我也退出了一個同學群(留學時的同學群)。因為這個群裏的人都是在貧窮荒唐的毛時代艱難度過少年甚至青年的,其中一個被饑餓所迫去偷鄰村的樹葉而被追打。這些人也都在國外留學和生活工作了,但對毛崇拜得五體投地,高喊毛是紅太陽。沒有了毛就沒有你。我趕緊退了,再也不願意去理會這些人。
同學群盛情難卻就掛在那,逢年過節慶祝一下。
芳華沒看過,也不想看:))
還是女同學寫的,真不錯,再讚一下
新年快樂!
同學越老,友誼越少。有道理但也不全國是。友誼有時候就是唯心,是虛幻。中國文化的一大特點就是虛偽,這幾十年經霸王流氓,白貓黑貓,悶頭發大財,不折騰,正能量的代代繼承創新,早就叫人不昏死也神經。大約兩年前,我也被動員進了大學班的微信群,有過點短暫歡樂。那昔日的朋友,一個一個又從眼前過,。。。在中國的,似乎一個比一個假。新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