笑看世界

喜樂,播愛,唯美,尋思,悟道,信實,感恩
個人資料
正文

【古典音樂】布倫德爾《施坦威傳奇》2CD

(2024-06-13 19:36:48) 下一個
 

 

 

 

Steinway Legends


Steinway & Sons Piano


【專輯名稱】: 布倫德爾《施坦威傳奇》2CD
【專輯藝人】: Alfred Brendel
【發行日期】: 2006
【品牌名稱】: Philips
【專輯類型】: 古典音樂、鋼琴



【專輯簡介】:

世界上最成功的鋼琴製造商“施坦威公司(Steinway)”與環球旗下的唱片公司合作,於2006年陸續推出十套《施坦威傳奇》係列唱片(每套2張CD)。《施坦威傳奇》係列收錄了環球旗下重量級鋼琴家的優秀錄音,這些鋼琴家的藝術生涯都與施坦威鋼琴有密不可分的關係。每位藝術家的專輯都仔細從他們的代表作品挑選,其中也包括難得聽到的珍貴錄音。

這張雙CD專輯是鋼琴家布倫德爾的作品,包括:巴赫《d小調半音階幻想曲與賦格》、海頓《鋼琴奏鳴曲》、莫紮特《幻想曲》、舒伯特《鋼琴小品》、李斯特《灰色的雲》、《在夢中——夜曲》、《理查德-瓦格納——威尼斯》、《旅行歲月(第二集)- 意大利遊記》;貝多芬、莫紮特《鋼琴奏鳴曲》、貝多芬《致愛麗絲》、舒曼《幻想小品集》。

阿爾弗雷德·布倫德爾(Alfred Brendel,1931年1月5日-)奧地利鋼琴家。布倫德爾是20世紀德奧鋼琴學派承前啟後的代表人物。他的演奏風格繼承德奧體係的傳統,注重樂曲結構和內在張力,以廣博的知識、高超的技藝、豐富的想象力而見長。善於處理裝飾音和華彩樂段,音色變化細膩,情感豐富深邃,對所品的詮釋深刻完美,充分表現出“學者型”鋼琴家的藝術特色。

布倫德爾的演奏深受菲舍爾-迪斯考的影響,早期以演奏李斯特的作品名噪一時,後期對舒伯特的作品有獨到的演繹,被認為是當今最權威的舒伯特作品演奏專家。貝多芬是布倫德爾演奏曲目的重心。他精於演奏巴赫、海頓與莫紮特的作品,長於詮釋舒伯特、舒曼、勃拉姆斯與李斯特的音樂,是一位罕見的質量並重型鋼琴家。布倫德爾最大的特色是“理智”,但是在“智性”之餘,少有演奏家會察覺到音樂還可以有多種可能性。

==========
巴赫《d小調半音階幻想曲與賦格》BWV 903,作於1720年。這首作品中的幻想曲部分多用變化和弦,其中飽含著抒情與戲劇性的高潮,呈現出極其豐富的色彩。賦格曲中,則以半音階進行,顯示出頻繁的速度變化,三聲部,其構成極其精密。

==========
海頓《C大調第60鋼琴奏鳴曲》Hob.XVI:50,作於1794年。此曲構思精妙、音色華麗,第一樂章呈現出宏偉的交響性,第二、三樂章則在優雅中蘊含幾分機智。

第一樂章,快板,奏鳴曲式。呈示部主題有兩個元素:其一是單音斷奏,具有不動聲色的俏皮感;其二是快速琶音,堅定而又自信。兩個要素各自呈現後即攜手並進,構成和諧的重奏四處遊走,以多麵形象昭示於世。看似骨架一般的主題動機被拓展得極具創意,形象豐厚而有力,直至以快樂的強和弦結束呈示部,雙呈示部後進入展開部。展開部前半部分進入蕭瑟的小調,情緒由緊張轉至激蕩。低音區輕聲斷奏帶出風起雲湧的後半部分,迅疾的音流勢不可擋,粗獷的強和弦斬釘截鐵。再現部變化重現呈示部內容,更顯得靈動優美。按照當時慣例,展開部和再現部全部複奏一次。

第二樂章,柔板,三段曲式。第一段開始是豎琴般的琶音,歌謠性主題在優美精致中帶有隨性的特點,就像遊吟詩人詠唱出抒情纏綿的小夜曲,後半部連續幾次的下行音階如瀑布降下,並以琶音作結。短小的第二段是主題的小調性變奏,淡淡愁思湧上心頭,形成陣陣漣漪。第三段是前兩段的變化重現,旋律中加入了更多的裝飾音,熠熠生輝,結束時十分幽靜。

第三樂章,很快的快板,兩段曲式。第一段主題格外輕巧幽默、活力四射,不時的轉調和延遲充滿好奇。經過短暫過渡後,第二段簡略重現第一段主題,結束時情緒熱烈。

==========
莫紮特《c小調幻想曲》K396,作於1782年。c小調,4/4拍,柔板,奏鳴曲式。在柔板速度中奏出華麗的帶裝飾的音符,表現出莫紮特的清新脫俗的風格和非凡的即興才能。一開頭就以琶音呈示第一主題,第二主題為降E大調。發展部亦以c小調琶音開始,左手低音所奏六連音符右手越過它,在對答中走向再現部。再現部第一主題按原型,第二主題移至C大調。

==========
舒伯特《三首鋼琴小品》D946第二首,作於1828年。此曲是舒伯特在生命的最後一年裏創作的,雖然不太能夠引起很多人的注意,但隻要有機會聽到,大概就很難忘懷這首作品了。這首即興曲的回旋主題——也就是反複出現的那個主題,是一首的降E大調的安詳的歌謠。三拍子特有的流動性使它顯得搖曳多姿。在左手平靜的分解和弦上,右手那個搖籃曲一般柔和甜美的旋律輕輕流淌出來,這個旋律音域不寬,明朗如歌,從頭至尾都可以哼唱出來。整個主題給人的感覺是舒緩而又深情,美得不像是來自人間。

==========
李斯特《灰色的雲》S.199,作於1881年。這首小品和聲建築在一個增三和弦基礎之上,旋律卻是G裏底安調式。色調極其陰森恐怖,表現出精神上的極度沮喪消沉。從這首樂曲往後,半音、減三或減七和弦及增三和弦以及葬禮進行曲的持續節奏,就成為所有樂曲的主導元素。

李斯特《在夢中——夜曲》S.207,作於1885。在一陣驚天動地的狂暴後,一片暫時的飄忽的寧靜把人們帶入恬靜的迷蒙之中。李斯特特別作出如下演奏指示:“旋律既不要被呼吸之間隙、也不要被重音形成分句:每個音都必須平滑地溜入下一音。伴奏部分自始至終必須非常輕柔而連貫。”

李斯特《理查德-瓦格納——威尼斯》S.201,作於1883年。瓦格納在1883年2月13日逝世後,李斯特深感悲痛。他連續寫了兩首作品以示紀念,這是其中之一。一個低沉的增三和弦低音開始了漫長的巨大的漸強過程。連續的增三和弦上行到下瓦格納式的光輝的降B-降D-E大調主三和弦,最終又回歸樂曲開端的增三和弦。樂曲似乎沒有結尾。如同生命的突然被打斷。

李斯特《旅行歲月(第二集)- 意大利遊記》S.161,作於1837-1849年。其中大多數作品來源於李斯特的第一次意大利之行(1837-1839)。和第一集《瑞士遊記》S.160相比,第二集作品比較重視音樂本身,而較少描繪外在情景。李斯特的這些小曲生動地記錄下了他的生活和思想曆程,田園場景被古老的文化遺跡、以及它們引起的周圍環境和氣氛的變化所代替。

==========
貝多芬《f小調第二十三鋼琴奏鳴曲》作品57,作於1806年,是貝多芬中期創作的傑作之一。由於此曲前後兩個樂章有如暴風雨般萬鈞之勢,充滿激情的鬥誌和英雄的氣概,出版商給與了《熱情奏鳴曲》的別名,流傳至今。1789年法國資產階級革命和萊茵河流域反封建運動對貝多芬的思想極有影響,自由、平等、博愛成為了他追求的理想目標。《熱情奏鳴曲》在反映這一社會現實,表現社會矛盾衝突方麵達到了前所未有的深度和廣度,同時在結構擴展、語匯創新和布局豐富諸方麵也極大地推動了鋼琴奏鳴曲體裁的發展。《熱情奏鳴曲》不僅是貝多芬最有代表性的傑作,也是鋼琴音樂史中占有最高峰的經典。

第一樂章,活潑的快板,奏鳴曲式。呈示部第一主題肅穆徘徊,向生活提出質疑,顫音滑動似光影閃過,暗地裏又有“命運動機”輕輕敲響。閃電劃破天際,第一主題猛然爆發,氣勢宏大不可遏製。連接部頓音急促而慌張,像是四下尋覓,在焦慮中等待。終於脫離陰霾,走進大氣輝煌的第二主題,熱情的旋律充滿希望和對幸福的向往。但轉瞬又是一段顫音過渡,第三主題進入激烈的鬥爭場景。正邪雙方在一起撕扯不相上下,情緒緊張而憤怒。隨後一切均被衝擊和淹沒,結束了呈示部。展開部可分成三個部分:第一部分,第一主題動機平和地多次轉調,形象逐步硬朗起來。第二部分,第一主題動機變化為大段迅猛的音響洪流,集中體現了奮起的怒濤、生活的苦難搏鬥以及理想遭到破滅的沮喪等要素。第三部分,第二主題帶來美好理想,成為奮進的號角反複吹響,在洶湧澎湃之中“命運動機”以大力度出現,氣氛達到白熱化,隨即進入再現部。再現部簡要重現呈示部內容,兩個主題均在低音加入了具有推動感的震音。擴大的尾聲仿佛是第二個展開部,第二主題動機不斷浩蕩起來,琶音洪流上下翻滾。在“命運動機”帶出一個等待後,第二主題動機轉入急板激流奔騰,釋放出不畏強暴努力奮鬥的強烈願望,隨後消逝在遠方而結束。

第二樂章,稍快的行板,變奏曲式,由主題與三個變奏及尾聲組成。主題位於低音區由豐滿而富共鳴的音響彈出,緩和的切分節奏帶出沉思寧靜的氛圍,後半段顯得莊重堅毅起來。第一變奏節奏加緊,兩支旋律一前一後模仿跟隨,有了些許活躍的動力。第二變奏由分解和弦鋪就而成,位於中音區的音色亮麗明顯,由思索轉變為美好的憧憬。第三變奏最為流暢歡欣,高音區主題旋律和飄動的琶音相互和應,超脫般陶醉在理想境界。尾聲回歸凝思重現主題,由幾個上行音直接進入第三樂章。

第三樂章,不太快的快板轉急板,奏鳴曲式。呈示部序奏出現強烈的單音敲擊,仿佛鍾聲一般,隨即人們聽到呼喚從四麵八方聚攏起來。第一主題由快速衝動的分解和弦模進組成,好似勢不可擋的潮流湧動,情緒激昂,信念堅定,力量不斷增長。對比的第二主題隻是在高音區閃現的一絲彷徨的念頭,便被排山倒海之勢所淹沒。接著第一主題動機與鍾聲動機融合,形成更為激動熱烈的氛圍,以琶音流結束呈示部。展開部第一主題動機幾番轉調,能量得以全麵釋放。接著是鏗鏘的切分節奏,展現出激烈鬥爭的場麵。第一主題動機又以高低音卡農形式密集呈現,緊張度逐漸升華,氣氛扣人心弦。隨後是戰鬥過後的疲憊,在一段靜穆後重新奮起進入再現部。再現部變化重現呈示部內容,英雄氣概無比的堅定。為了更好地體現作品的內涵,貝多芬在這裏把展開部和再現部全部重奏一遍。尾聲轉為迅猛的急板,先是一段振奮的進行曲調,以不可戰勝的精神姿態屹立於前,成為整部作品最為豪邁澎湃的片段。隨後第一主題動機恰如湍急的波濤衝破一切障礙,以沸騰的激情和強烈的震撼力結束全曲。

==========
貝多芬《致愛麗絲》原名《a小調巴加泰勒》,是貝多芬在1810年創作的一首獨立鋼琴小品,是貝多芬獻給“愛麗絲”作為紀念的作品。此曲在1867年被後人所發現,後收錄在《貝多芬作品全集》第25卷的補遺部分59號。這部作品柔美動人、短小精致,且技巧簡單,易於演奏,幾乎成為鋼琴初學者必學的一首作品,其高度的藝術性和表現性也使之成為不少音樂家喜愛演奏的曲目。

==========
舒曼《幻想小品集》作品12,作於1873年春夏季的萊比錫,包括個性鮮明的八首小曲。這首作品的創作背景是德國作家霍夫曼的《卡羅特風格的幻想小品》。舒曼將文學語言與音樂高度融合,用最精煉純美的音樂語匯表現內心深處最為打動人的情緒體驗。作品中很多旋律聽起來就像用德文在進行朗誦,具有相當獨特的藝術魅力,這使得文字獲得了流動的生命,從更高的層次去打動聽眾的內心。每一小曲在內容上沒有什麽連貫性,但都帶有統一的浪漫主題色彩與幻想情調。

一、“傍晚”:柔美和緩的三連音連續流動,刻畫出夕陽西下直至夜幕漸漸低垂的情景。低聲部的重音猶如平靜的內心微瀾波動。
二、“衝動”:旋律洶湧澎湃、熱情奔放,從中可以感受到青年人如火般燃燒的氣質和激蕩的情緒。中間對應旋律是一首明快優美的舞曲。
三、“為什麽”:感情內在的旋律輕輕奏出,音調上揚,就像一個個問號,在苦苦地思索與探求,但是最終也未能得到明確的解答。
四、“狂想”:一首幽默詼諧的舞曲,節奏有磕磕絆絆的效果,仿佛出現許多怪異的念頭,或是心神不定四處遊蕩。中間對應的徐緩旋律也不時被強節奏打斷。
五、“不安的夜”:這首樂曲充滿怪怪的氣氛,像是在夢中掙紮一樣,匆忙而且心煩意亂,其中速度和力度的變化明顯而強烈。中間短暫的歌唱旋律十分優美。
六、“寓言”:一則有趣的故事。緩慢的序奏後,快板的主題好像有人在繪聲繪色地講故事,內容十分引人入勝。最後回到緩慢序奏,曲終人散。
七、“奇幻的夢”:輕飄飄飛一樣的旋律描繪了夢中的虛幻世界,節奏活潑靈動。中間以穩重的動機過渡,隨即又回到原來的動態,然後漸慢並在很弱的力度中結束。
八、“最後的歌”:全套曲最長的一首。第一段旋律是堅定的進行曲,有點類似法國國歌《馬賽曲》。中段對應一大段舞曲,歡快流暢。第三段重現進行曲。尾聲突然變得最弱,節奏放緩,琴聲悠悠地回顧著進行曲片段,最終依依不舍地結束全曲。

==========
莫紮特《C大調第十鋼琴奏鳴曲》K330,作於1778年5月。此曲是莫紮特初到巴黎時的第一部作品,全曲依然建立在很歡樂的基礎上,情感內容深刻,筆觸細膩,表現出滿懷信心與期待,卻又於安靜祥和之上籠罩著絲絲傷感。

第一樂章,中速的快板,奏鳴曲式。呈示部第一主題歡快輕盈,洋溢著自信樂觀的生活態度,其中的顫音、跳音等手法靈活多變。第二主題由許多短小活潑的動機組合起來,具有精確優雅的輪廓,對比強烈而鮮明,由衷地抒發出內心的幸福感受。第三主題則是單音音階富有個性的表達,並帶動起又一輪的歡笑嬉戲從而結束呈示部,雙呈示部後進入展開部。展開部以裝飾音構成新旋律,頻繁出現委婉而精妙的轉調,音色略顯憂鬱。再現部變化重現呈示部,更為凸顯其中光芒四射的美感,最後是短小平和的尾聲。

第二樂章,如歌的行板,三段曲式。第一段第一個旋律安詳而溫暖,詠歎調一般娓娓訴說。第二個旋律加入裝飾音後略顯得激動,但很快回到最初的氛圍。兩個旋律均各自重複一次。第二段進入小調,旋律間滿含憂慮、期待和回憶,像是為不知所終的愛情而產生甜蜜的痛苦。第三段簡要重現第一段,結束於安靜之中。

第三樂章,小快板,奏鳴曲式。呈示部第一主題在輕巧跳躍中給人明朗開闊的感覺,由獨舞繼而轉到熱烈的群舞並引發爽朗的歡笑。經過清晰的琶音動機過渡,優美雅致的第二主題以下行音階開始,繼續著歡快的風格。一連串湍急的三連音過後,呈示部結束於漸漸遠去般的柔和中,雙呈示部後進入展開部。展開部出現一個單音新旋律,並有幾次轉調,之後略帶小調的色彩似乎是整個樂章的轉折。一個休止之後再現部開始,變化重現呈示部內容。結尾在柔和之後以三個強和弦結束。

 
Happy New Year


【專輯曲目】:

cd1
01. J.S.Bach / Chromatic Fantasy and Fugue in d minor BWV 903
02. Haydn / Piano Sonata in C major Hob.XVI:50 - 1. Allegro
03. Haydn / Piano Sonata in C major Hob.XVI:50 - 2. Adagio
04. Haydn / Piano Sonata in C major Hob.XVI:50 - 3. Allegro molto
05. Mozart / Fantasia in c minor K396
06. Schubert / Klavierstuck No.2 in E flat major D946
07. Liszt / Nuages gris S.199
08. Liszt / En reve. Nocturne S.207
09. Liszt / R.W. - Venezia S.201
10. Liszt / Apres une lecture de Dante (Fantasia quasi sonata) from 'Annees de pelerinage' - Deuxieme Annee: Italie S.161

cd2
01. Beethoven / Piano Sonata No.23 in f minor Op.57 'Appassionata' - 1. Allegro assai
02. Beethoven / Piano Sonata No.23 in f minor Op.57 'Appassionata' - 2. Andante con moto - attaca
03. Beethoven / Piano Sonata No.23 in f minor Op.57 'Appassionata' - 3. Allegro ma non troppo - Presto
04. Beethoven / Bagatelle in a minor 'Fur Elise' WoO 59
05. Schumann / Fantasiestucke Op.12 - 1. Des Abends
06. Schumann / Fantasiestucke Op.12 - 2. Aufschwung
07. Schumann / Fantasiestucke Op.12 - 3. Warum?
08. Schumann / Fantasiestucke Op.12 - 4. Grillen
09. Schumann / Fantasiestucke Op.12 - 5. In der Nacht
10. Schumann / Fantasiestucke Op.12 - 6. Fabel
11. Schumann / Fantasiestucke Op.12 - 7. Traumes Wirren
12. Schumann / Fantasiestucke Op.12 - 8. Ende von Lied
13. Mozart / Piano Sonata No.10 in C major K330 - 1. Allegro moderato
14. Mozart / Piano Sonata No.10 in C major K330 - 2. Andante cantabile
15. Mozart / Piano Sonata No.10 in C major K330 - 3. Allegretto



【專輯播放】 · · · · · ·

 

----- The music displayed are for the purposes of criticism and non-profit education -----
----- Please purchase the copyrighted music from licensed distributors -----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