量子的生活呢喃

愛人,被愛,珍惜,寬待
個人資料
lepton (熱門博主)
  • 博客訪問:
歸檔
正文

特別推薦給子女壇父母:'Everything I Never Told You' by Celeste Ng

(2016-05-24 08:41:35) 下一個

作者Celeste Ng是哈佛畢業的ABC,父母均是來自香港的科學家。 "Everything I Never Told You"在Amazon上評為年度大熱賣。 因為實在太多共鳴,還沒有讀完我就忍不住跟很多朋友(特別是ABC和mixed couples)討論書中的種種話題,大家紛紛聊開類似的經驗,從中也有很多思考和收獲。 鄭重推薦給子女壇的每一位父母。

“Lydia is dead.  But they don't know this yet.”  第一句話就這樣單刀直入。

時值1977年五月的一天,在Ohio一個小鎮,黑發藍眼睛的十六歲混血少女Lydia失蹤了。 她是家裏最受寵的孩子,一向乖巧孝順且課業優秀,前一天晚上她像往常一樣乖乖入睡,怎麽會忽然不見了? 幾天後她的屍體在家附近的湖心被找到。 怎麽可能發生這種事?!

可不要誤以為這是一部多麽勾人心魄的懸疑推理小說,其實情節一點也不複雜,隻要翻翻大約前一兩章就能猜個八九不離十,但還是一直吸引你繼續讀下去。

Lydia的爸爸James是華裔,家境貧寒但學業出色,哈佛博士畢業後,在Ohio一個小大學做教授。 他一生都生活在異樣的眼光中,總感覺自己是個局外人。 Lydia的白人媽媽Marilyn從小熱愛科學,一心想成為女醫生,1950年代,她必須衝破種種束縛才能實現理想。 但事與願違,她終究因為懷孕結婚而放棄學業事業成為家庭婦女,她一直沒能過上自己夢想的生活。 

因為Lydia長得更像白人媽媽,自小就被排擠在外的爸爸James把融入主流的渴望傾注於她身上,總希望她是學校的風雲人物,朋友成群;而媽媽Marilyn則殷殷期盼Lydia延續自己的醫生夢。 各自背負著原生家庭的創傷以及對人生的失落,父母把雙重過分的期待壓在Lydia身上。 Lydia努力滿足父母的意願,壓抑自己,甚至不得不欺瞞父母,“And Lydia herself—the reluctant center of their universe—every day, she held the world together. She absorbed her parents’ dreams, quieting the reluctance that bubbled up within.” 直到她再也無法承受這樣巨大壓力,沉默地用自殺結束花季年華。

作為海外華人,這本書一定能牽引出很多感受和共鳴:移民和ABC後代融入大環境的艱難,作為少數民族的孤獨,女性在事業和家庭之間的矛盾,還有青春期少年的孤獨敏感,來自虎爸虎媽的強大壓力。。。 作者溫婉的筆觸時時令我在心中默默流淚,我為書中每一個人心碎。 

James被排擠被邊緣化的成長傷痕在華裔鮮少的地區至今仍然很普遍。 “He had never felt he belonged here, even though he'd been born on American soil, even though he had never set foot anywhere else.” 我高中才從台灣搬去加拿大,當年已經有比較成熟篤定的自我認知,學校裏亞裔也蠻多的,雖然也經曆了少少種族歧視,但小小不愉快根本沒被我放在心上;可我家老公在Wisconsin長大,從小就是學校鮮有的中國人,受過不少歧視和欺負,也幾乎沒有朋友,唉,他那一籮筐說起來才真是很催淚! 直到他大學畢業搬來Austin認識了我們這一堆ABC朋友,才第一次有了群體歸屬感,第一次深深覺得被同濟完全接納、被愛被理解--這些對一個人的自我認同,自信自愛都太重要了。 

而我也同情Marilyn在大學裏受到男性霸權下的歧視。 即使我和Marilyn的年代相差40年之久,因為讀的是男生domineering的電機係,在大學和研究所我也常是全班唯一唯二的女生,電機係館甚至每兩層才有一個女生廁所。 為了證明自己,為了叫爸媽開心,我比同學更用功更努力才能更優秀,但有一次同班的好朋友(男生)告訴我,“你知道大家在你背後說,量子的分數高,還不是因為她是女生,又乖,會討教授和TA的喜歡?” 當場如被一拳擊中,好久沒回過神來。

Marilyn因為懷孕斷送了醫生夢,但她對於這個夢想的渴望甚至比對子女的愛還要多,她不惜拋夫棄子,離家出走,陷先生子女於絕望,但最後又因為意外懷孕隻好同命運妥協而回家。 仔細梳理開來,Marilyn如此執著她的醫生夢,其實隻是因為要證明自己的存在價值。 如果她對自己更寬容,更成熟,掙脫他人對自己的目光,不在乎那個醫生稱號的耀眼光環,她會快樂得多。 女人如果隻有憑借事業成就才能實現自我價值,如果不能滿心喜悅地擁抱全職媽媽的定位,那日複一日的的失落遲早會在柴米油鹽中磨損去當初的脈脈溫情,直到全線崩潰。 即使是處在現今社會,女性在事業和家庭中尋找平衡仍然是一道難題。 這些年來我身邊好友陸續都成為全職媽媽,大多數都很享受做全職媽媽的自由和樂趣,但這需要家人強大的精神和經濟後盾,健康堅定的自我價值認同,要懂得享受生活,還有堅固的朋友圈彼此扶持。 Marilyn和James完全沒有朋友,沒有一個support group、親友團,這個家庭就如一葉超載的孤舟,在人生的航程裏跌宕得這樣辛苦這樣孤獨。

而Lydia被父母的愛綁架,那些來自父母的期望、控製,也是我們很多作子女都感同身受的。 如今作為父母,我捫心自問:我們是不是不自覺地把類似的枷鎖,課業、社交、課餘活動,以愛之名,套在孩子們的頸上? 特別是對於自己的缺失,人生的失落,我們是不是也像James那樣拚命期望在孩子身上彌補自己的缺點,或者像Marilyn那樣一心把自己的夢想推壓在女兒身上? 和朋友們討論,大家都說教養孩子最大的責任是幫助他們建立健全的身心人格,作父母的要先愛護自己接納自己,我們自己的身心健全才能培養身心健全的兒女。

Ng的筆觸嫻熟而細膩,對每一個人物都給予同情和憐憫,相當打動人。 隻是結局頗為牽強,作者想要描繪一幅被修複的美好家庭畫麵,但缺乏基本的說服力,這樣勉強樂觀的安排留給讀者更多的遺憾。

 

節選一些quotes:

關於Lydia的父母:“Because more than anything, her mother had wanted to stand out; because more than anything, her father had wanted to blend in.  Because those things had been impossible.”

“Before that she hadn't realized how fragile happiness was, how if you were careless, you could knock it over and shatter it.” 

“The things that go unsaid are often the things that eat at you.” 

“People decide what you're like before they even get to know you.” 

“All their lives Nath had understood, better than anyone, the lexicon of their family, the things they could never truly explain to outsiders: that a book or a dress meant more than something to read or something to wear; that attention came with expectations that—like snow—drifted and settled and crushed you with their weight. All the words were right, but in this new Nath's voice, they sounded trivial and brittle and hollow. The way anyone else might have heard them. Already her brother had become a stranger.” 

 

[ 打印 ]
閱讀 ()評論 (3)
評論
依稀可見的夢 回複 悄悄話 有時父母給孩子過重的期待反而會變成一種壓力,一種生命無法承受之重。真的要放手。
lepton 回複 悄悄話 回複 '凱茜Cathy' 的評論 : 希望也會引起你的共鳴和思考。
凱茜Cathy 回複 悄悄話 謝謝介紹,一定找來讀,你寫的很真情意切!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