量子的生活呢喃

愛人,被愛,珍惜,寬待
個人資料
lepton (熱門博主)
  • 博客訪問:
歸檔
正文

海外農耕雜憶-利比亞(2)

(2015-11-12 06:02:06) 下一個

原來利比亞農耕隊成立於民國五十一年三月,在利比亞之費桑省之白拉克綠洲,展開工作。白拉克在非洲撒哈拉沙漠中央,離利京約一千公裏。當時隊上有隊員十名,全是年輕力壯之台籍青年農民。到達後發揮出年輕人的一股熱勁,利用當地地下水種植水稻。

一般人以為在沙漠中種植水稻,是一件無法想象的事。而我們來自中華民國台灣省的農民,能夠在撒哈拉沙漠中成功的種出稻穀來,都認為是一件了不起的奇跡,甚至認為是神話,紛紛對我們翹出大拇指,稱讚不已。

在我們農業技術人員來看,要在沙漠中種植水稻,如條件配合得好,並不是什麽太難的事。此處所謂條件,首推灌溉用水,水量一定要十分充沛,不能有一刻缺水。第二是栽培技術,播種期要選擇適當,要能夠避開九十月間的熱風期。此兩條件如配合得宜,再加上中國人的勤勞耐苦,在沙漠中種稻,成功可期。隻不過因其經濟條件不宜,故一般人都不曾在沙漠中種稻而已。

其實在沙漠中種稻(和其他農作物),有一個在一般地區所沒有的優良條件,就是充足的日照。太陽能是一切綠色植物利用水分和二氧化碳製造碳水化合物的能源。能源充源,經光合作用所製成的澱粉就越多。沙漠中每天都陽光普照,絕少陰天。日照充足,故稻穀產量,有時比在台灣還多,我們的最高記錄,曾達每公頃八千多公斤,十分可觀。

陽光充足(加上幹燥少雨),另外還有一個好處,就是植物的病害很少發生。通常造成植物病害的病菌,以溫熱多濕為其生長最適條件。沙漠中陽光多,空氣又幹燥,故稻作(及其他作物)很少發生病害。這也是產量得以提高的一個原因。

中華民國農耕隊在撒哈拉沙漠中種植水稻成功,消息一經傳布,舉世震驚。我國駐利比亞王國大使館乃利用這個機會,於農耕隊成立滿周年之時(五十二年三月),在利京的裏波黎皇宮大飯店舉行慶祝酒會。當晚被邀前來參加之賓客,有利政府官員、農業專家、歐美人士及駐利各國使節,計有四百餘人、我國駐非各農耕隊之負責人,亦以特使身份,趕來參加。酒會中農耕隊向利王呈現成果,並展出稻穗稻殼標本以及巨幅稻田照片,與會人士齊聲稱讚我國農民之優越成就。酒會盛況,可謂空前。次日利京各報大幅報導,消息並經記者傳播歐美各地,給我國大大出了一次鋒頭。

這種盛大的酒會,在我國各地農耕隊,並不多見。酒會中農耕隊人員成了大家讚譽的目標,人人都很高興,我政府侍候並對利隊給以特殊獎勵。可是,物極必反,這次空前大規模酒會,不知不覺中埋下了利隊日後遭受冷淡待遇,以致不得不結束隊務,下旗歸國的種子。

利比亞農耕隊開創於五十一年三月,也是我們政府繼次比瑞亞之後派遣到海外的第二個農耕隊。利隊在費桑省白拉克地方,也就是撒哈拉大沙漠中央種植水稻,共計曆時三年。利隊到達之初,因為利國國王之支持,工作推行極為順利,各種供應很齊全。除了隊上人員薪金及往返機票由我國支付,並提供種子肥料農機具等物質,隊上在利之房舍交通工具聯絡人員依協定都由地主國供應。利隊在最初三四年,利方按照規定供應,從未缺少,巨細靡遺,連寄回國內郵件的郵票和生活上所需的衛生紙,也都包括在內,可見其周到和熱忱。可是利隊之設立,是在國王極力支持下所促成。利政府農業部對在沙漠中種稻的看法與國王並不一致。利隊在白拉克工作尚未滿三年,利農部即要求把一部分隊員由白拉克移轉到濱海城市米蘇拉達南五十公裏的桃烏茄,把白拉克植稻範圍縮小。到了五十四年(第三年)年底,利農部即要求完全結束白拉克植稻工作,利隊工作據點隻剩桃烏茄一處。此時人員之補充,利農部亦多方阻擾,按合約應提供之供應,也或斷或續,且常須再三催促,使勉強發給,與初來時之供應無缺,大相徑庭。在在顯示利農部官員已漸漸堅持其對農耕隊的看法,不顧國王之主張,逐漸施展其施政權利,於是農耕隊苦矣。

桃烏茄這個地方,最大的特色,是它水源的豐富。由地下自動流出的地下水,水量估計可達每秒數百立方公尺,如在台灣,足可灌溉兩三千公頃稻田。雖然水質帶有少量鹽分,但在沙漠中有此巨大水源,彌足珍貴。可是當地政府並沒有好好利用這個水源。除了開辟了一個小小試驗園,種植一些苜蓿之外,其他一無所有。試驗園經常隻有三三五五,幾名長工駐守,很難看到負責人或技術人員。

農耕隊在桃烏茄,開始時除水稻外,還有高粱、玉米、大豆、田菁、黃麻、油菜等作物之試種。五十五年年底,我到達利比亞時,農部即對我說,不必再種水稻了,隻種種一般雜糧作物或飼料作物即可。至此,我國在利比亞王國輝煌一時的植稻工作,乃完全停止。我想從此以後,世界上也不會再有人會到沙漠中去種水稻了。

我到任之時,隊上隻有兩名由隊員升任的技師在勉強支撐場麵。農耕隊的隊部,也即是利農部分派給我們居住的房屋,在一條沿公路的小村子上。這個小村子隻有少數幾戶人家,一家兼營汽油站的雜貨店。位置在桃烏茄和米蘇拉達二地之間,即南行二十五公裏到我們工作的桃烏茄農場,北行二十五公裏到我們取得生活必需品和郵件的米蘇拉達市。於是這南北五十公裏的範圍,就成為我們生活和工作的重心。

在這狹長的沿公路五十公裏範圍內工作和生活,最不能缺少的是交通工具。當地沒有短程公共汽車可乘。農耕隊移師來此,原供應之吉普車即已停止供應,改發兩台機車。而在我到達之前,這兩台機車也因在風沙中往返奔走而時生故障,不能使用。所以我甫到時立即麵臨無交通工具之困境。試想,在沒有交通工具的情況下,我們如何能夠到二十五公裏外之農場去工作,總不能要我們每天徒步二十五公裏去上工,再徒步二十五公裏返回隊上休息吧!

幸好,隊上的一位技師,和我國應聘在米蘇拉達醫院工作的護士小姐結婚,住在米市。他為工作和家庭方便,買了一輛小汽車。每天駕車來到隊部,我們就利用他的私家車子載我們到農場工作。他每天駕車往返一百公裏,汽油和車輛耗損全由他負擔。我們這種私車公用情況,固然暫時解決了我們‘出無車’的困境,但堂堂一個由政府派出的對外技術援助單位長期使用私人車輛,實在說不過去。而我站在主持人的立場,更不能袖手不管。於是,我隻好在兩方麵著手。即在得到我國駐利大使館的了解與支持下,向國內要求兩件事:第一,要求對提供車輛給隊上使用的技師,每個月給予小額補貼,作為汽油和車輛損耗之用。第二,請求撥款由我們自行購置車輛,不再依賴地主國來供應。

第一件要求,很快就得到批準。那位技師有了這項補貼,也不再說什麽話了。從此我們至少每天上農場工作,不愁無車可用了。但是這隻解決了部分困難。每天技師下班後駕車離去,我們就又孤立無援,生活必需品無從取得,如因公要到利京向大使館和農部去接洽和聯絡,仍無車可用,乘坐利國的長途汽車,也因班次少,時間難以配合,非常不便。

第二件要求,被國內駁回。理由是根據兩國合約,地主國有供應交通工具的義務,要我們向利國交涉。這話說來固然很有根據,但國內的人隻知其一,而不明當地情況。在正常情況下,地主國對農耕隊很熱忱很支持時,撥給一輛車子,自然不成問題。利國在我們初到的頭幾年,不是很慷慨地完全供應嗎?那時不僅有車子,連衛生紙也供應不斷呢!可是現在情況完全變了,農部官員不顧國王地麵子,對我們冷淡起來。此時我們向他提出要求,根本不會理睬,我何必去碰這一鼻子灰呢?

於是我再作申覆,並說明大使館也明此種情形。但所得結果仍然如故,並指定要大使館協助向地主國交涉。

沒有車子,我們無法工作,我隻好繼續努力,再次向國內請求,這次我並請大使館也同時發出公文,支持我的要求,我同時也用私函向國內承辦人員詳細說明此間原委。經過這樣再三折騰,最後總算得到國內的首肯,撥了兩千美金給我們購車,其時已在我抵利後的一年了。

即使在利比亞當時這種不受歡迎的環境下,隻要我們繼續留在利國一天,我們就更得好好工作,做出點成績給他們看,不要使他們把我們看扁了。但是那時我手中可用的資源實在有限。人手呢,隊上連我共計隻有三人。農場裏麵的工人,名義上說我們可調用,但這些阿拉伯人,要做不做,做不了個把鍾頭就要停下來‘沙蟹’一番。阿拉伯語所謂‘沙蟹’,就是喝茶。他們做工時隨身帶有一把小茶壺,時間一到,就地而坐,拿出小茶壺,放進茶葉和砂糖,加滿水,就在田埂旁胡亂取些枯葉樹枝燒將起來,三人一堆,兩人一夥,喝起茶來。茶過三‘巡’(添三次水),喝足了,聊夠了,才慢起身繼續做工。每天上下午至少三次。在這種勁兒下,每人每天能做多少工作,實在有限。人力如此,物力呢,隻有一台由台灣帶來的耕耘機,已用了多年,在當地含鹽分的風沙下,早已是老牛破車,故障時生。其他手用農具雖然還有一些,但亦破舊,找不出多少還可以勉強能用的。種子我們隊上尚留存若幹,但肥料所存不多,使用時要向當地農業官員索取。

在這種情況下,我們仍繼續和惡劣的沙漠氣候奮鬥,維持農場內由我們經營的一片綠色小天地。在我留在利國兩年多的時間,我發現以利國的氣候環境,隻要肯做,高粱、大豆、玉米、小麥、田菁、油菜、甜菜、狼尾草(一種禾木科牧草)、蘆筍、西瓜、香瓜、菠菜等等,都可以種得出來。但是一定要水源充足,不可短缺,灌溉次數也要比平常多些。其次,播種收割時間要注意安排,以避免在七、八、九月之熱帶幹風吉布利之害。一般說來,冬季比夏季較利於農作物之生長。夏季之吉布利實在太厲害,我們隻好敬而遠之,不去迎其銳。冬季雖然寒冷,但尚不致落雪,許多耐冬作物,都可種植得好。

當地所種苜蓿,是一種宿根性豆科牧草。很耐鹽、耐風沙,收割後放在田裏一兩天就曬幹,可以打包運送。接著灌一次水、放些肥料,馬上又繼續生長,一年可以收割四五次。實在是當地一種很省工好種的作物。我們所試種的甜菜,可在秋冬栽培,所結甜菜頭,肥大碩壯,也是很好的飼料。狼尾草在當地也生長得十分強健。收割後放一次水,加施一些肥料,很快又再生長出來。所以這三種牧草和飼料作物,如配合養牛養羊事業,在當地應該很可發展。

此外,如十字花科的蔬菜、蘆筍、瓜類,都不難栽培,隻要有水、肯幹,都是很能適應當地環境的。我們在農場內有一片菜園,栽培這些蔬菜,除自己隨時有菜可吃外,還免費供應當地人士及台灣來的駐在米市醫院的醫師和護士們。自然所有試種經過我們都詳細記載,編製報告,按月呈寄給地主國農部,至於他們如何處理這些資料,我則不便過問。

到了五十七年年底,我兩年任期屆滿,應該可以脫離苦海,返回家園了。此時我也早已聞知,利比亞農部有意要我們正式把農耕隊結束。事實上,早在一年以前,我就數度向大使建議,如果不能使利農部改變對我們的態度,不如早些自動結束,落得個漂亮有風度。可惜我的建議,未被采納。此時農部又這樣表示,我暗中喜歡,以為可以不必再嚐這雞肋了。哪知剛好在這時機,大使換了人。新大使剛剛到任,自然不希望在他上任之時就撤退一個農耕隊。他對我表示,由他來再努力一番,看能不能挽救。哪知那時利國國王出國度假,他無法呈遞到任國書。按一般外交慣例,新大使如沒有正式呈遞國書,尚不能正式執行公務,也就是說不能和駐在國作任何交涉。如此癡癡的等候,曆時三個多月,好不容易才在國王返國後辦完到任手續。新大使出馬與利政府交涉,情況並未轉變,農耕隊結束,成為定局。猶記得那天我隨大使到農部,農部負責官員說得很漂亮,說農耕隊在利國工作已曆時七年,工作地點兩處,種種水稻及其他作物,很有成績,使利國農民獲益不少,他們非常感謝我們的辛勞及我國政府的好意。現在各項試驗已有初步成效,希望暫時告一個段落,日後如有需要,再請我們來幫忙等,一套冠冕堂皇的話。我聽了,就知我回國的時候終於到了,雖然仍多少有些依依,但不禁感到一陣涼快。

五十八年三月,我奉命辦理結束。我把一麵國旗和隊上唯一尚可用的財產(那輛好不容易才買到的汽車),點交給大使館。正準備登機返國,哪知臨行前三天,突然接到國內來電,叫我先到雅典我國駐希臘大使館候命。於是我又不知不覺中進入另一個天地,展開生命中的另一頁。

 

[ 打印 ]
閱讀 ()評論 (2)
評論
lepton 回複 悄悄話 回複 '覓音' 的評論 : 謝謝您。利比亞真是一個艱難的地方。
覓音 回複 悄悄話 不容易啊!向你外公致敬!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