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與微博話題本期摘要
“社會公益是社會的一個文化活動,不在於財富分配,而是挖掘人性之愛,弘揚助人為樂,勇於擔當的社會責任和為社會奉獻的人文精神。我們研究公益時,一直是對中國社會這個活動本身的思考,而我認為公益活動對當代中國的重要性在於這十幾年來中國的社會文化受到的破壞”…[查看全文] [評論]
本期嘉賓檔案
- ·於建嶸
- ·中國社會科學院教授
講座信息:
- [上期回顧]:郭道暉 82憲法回顧與展望
- [下期預告]:吳君亮 奢侈動車背後的公共預算公開
“社會公益是社會的一個文化活動,不在於財富分配,而是挖掘人性之愛,弘揚助人為樂,勇於擔當的社會責任和為社會奉獻的人文精神。我們研究公益時,一直是對中國社會這個活動本身的思考,而我認為公益活動對當代中國的重要性在於這十幾年來中國的社會文化受到的破壞”…[查看全文] [評論]
|
講堂152期 於建嶸 社會學者眼中的公益 [查看全文] 公益活動對當代中國的重要性在於這十幾年來中國的社會文化受到的破壞[查看全文] 隨手公益從去年到今年做了四個事情:一是隨手解救乞討兒童;二是隨手街頭救助;三是隨手送書下鄉;四是隨手關愛鄉村教師。我現在遇到了很大的困惑,許多人問你一個學者為什麽要做這個事,你是做研究的,而你為什麽又能夠做成這個事。所以今天我需要回答兩個問題:為什麽要去做,為什麽能夠去做。 首先我們要對公益有一個新的理解,所謂公益就是組織和個人為了公共利益而發起的向社會捐贈財物、時間、精力和知識等。內容包括社區服務,環境保護,知識傳播,公共福利,社會援助等等。現在學者肯定了一個問題:公益活動是社會財富的再分配機製。騰訊基金給的定義是,社會之所以需要公益,是想通過公益活動進行社會財富的再一次分配。我認為關鍵不在這裏,社會公益最關鍵的問題是,社會公益是社會的一個文化活動,不在於財富分配,而是挖掘人性之愛,弘揚助人為樂,勇於擔當的社會責任和為社會奉獻的人文精神。就我個人來說,我不完全認為社會公益是社會財富再分配的問題,我認為社會公益最主要是人文,對社會公益的人文認識是現在社會沒有充分認識的問題。我個人去做隨手拍照、隨手送書下鄉,隨手街頭救助和關愛鄉村教師,是想通過這個活動喚起人們對這個社會最重要的問題認識,即對社會文化的認識。所以我們研究這個公益時,我一直對中國社會這個活動本身的思考,我認為公益活動對當代中國的重要性在於這十幾年來中國的社會文化受到的破壞。 中國社會文化在共產黨執政60年來經過了兩個非常重要的階段:一是1949年後的30年主要是階級鬥爭化,通過階級鬥爭化的方式打擊和摧毀了中國人性最重要的關愛人的一麵,對社會對立的喚起是中國共產黨執政前30年的主要問題,最後帶來的惡果是文革,文革的問題不隻是製度性發展過程,重要的是對人性的破壞,文革時達到了頂峰。二是改革開放30年,經濟發展、物質財富取得至上地位,拜金主義的思潮席卷中國,這使中國產生了一個問題,藐視法律和道德,對人性灌溉進一步進行打擊。所以今天中國社會麵臨的問題在我看來有許多不隻是一個不公的問題,中國社會文化受到破壞和人性受到的破壞可能是今天中國所麵臨的問題。 而中國是一個沒有形成宗教信仰,沒有形成主流意識的國家。在人性中包容和關愛不可能通過宗教信仰來表達,不過這些年來共產黨認識到這個問題,提出了社會文化的分化界線問題,但它的分化界線主要依靠的是所謂的思想意識教育宣傳,這是中國今天不能解決的重要問題。而宗教意識形態的宣傳與意識形態的抵製性是想把中國的關愛之心進一步提上軌跡。我認為公益對中國人性的喚起可能會有一個很大的作用,我們都知道西方國家的社會發展過程中,有一個互相重要的階段:所謂的新教倫理對資本主義發展的影響,這個階段不管你用宗教或是什麽都有兩個核心的思想,即對人性的善和惡的認可,對怎麽醫治人性之惡、弘揚人性之善是這個社會的關鍵,那麽中國靠什麽弘揚這個問題,我認為中國的說教式方法已經很難了,怎麽通過一個活動喚起人性的包容和關愛甚至是主流意識,可能是我們的一個責任。 最近幾年我一直在思考一個問題:怎麽在中國改造我們的社會,怎麽使中國尋找到一個對未來社會基本的東西,我認為我們從中國人性的一麵、文化的一麵去尋找,而我認為公益在這個問題上至關重要。從前麵放的錄像中會發現在這個過程中對人性的改造是不知不覺的過程,在什麽時候遇到什麽案件可能馬上憤怒,但一旦真正走向了公益之路,他會又去挖掘人性最美好的一麵。做過公益的人可能會有這樣的一份感動,當無助的人拉著你的手時你可能會感覺到這雙手的重要性。 我們最早發起隨手關愛活動時遇到了非常大的阻力,因為最早是從上訪者開始的,那幾天下了很大的雪,我去上訪村看到他們大量露宿街頭,覺得不應該讓這些人在街頭過冬,所以發起了這個活動。但這個活動遇到了非常大的危險,因為往往會把這些行為作為與所謂的意識形態相聯係。所以在當時我發了一條微博:這個問題今天麵對的與他的上訪是否有道理沒有關係,不管對錯,與政治意識形態有關,我們隻是講一種人性,講人性的那一麵,講一個人的包容。這個活動發起以後,今天住這個地方要我們搬走,明天要住那個地方要我們搬走,但我們強調人性,最終堅持了下來。在這個過程中,中國一個重要的領導人親自給我們捐了2萬,這是你想象不到的;著名的主持人崔永元捐了2萬。短短30個小時就有了30多萬,我們馬上叫停了,不叫停不止這麽多。在這個過程中你會發現中國人一點不缺愛心,而且這樣一筆錢根本無法用完,因為一旦需要什麽我們隻要一公布,馬上就有人送過來,我們需要棉被就有人送棉被過來,需要棉衣就有人送棉衣過來,內衣他們都送過來。公益能夠挖掘什麽?我一直在思考這個問題,對有宗教信仰的人,心中的那種愛通過教義能夠挖掘出來,我認為公益可能能把中國內心那最善的一麵挖掘出來。這種力量可以超出政治理想,也可以超出意識形態,我們要尋找的是人性最重要的一麵。這是我一再強調為什麽要開展公益的原因。 一個研究社會的學者為什麽花這麽多心血做這個事?這不是一個簡單的事,是我對中國社會包括我早幾年研究基督教、道教最後得出一個怎麽去尋找一個挖掘中國人最善良一麵的方法和途徑。這是我要回答的為什麽要去做這件事的原因。 那怎麽做成這件事?這是一個很大的問題,早幾年要做成這件事,解釋都不可能,我告訴你要做這件事,媒體不一定要給我宣傳,你不一定願意跟我走。但今天不一樣,今天有了網絡,網絡為我們挖掘中國人的善良之心,為開展中國人的所謂民間公益提供了一個非常重要的智慧。為什麽網絡可以形成這個機會。 微博能夠使一個行為變成社會行動,最關鍵的是把交互的東西規則化[查看全文] 接下來討論第二個問題:為什麽能夠做成?我前麵提到的隨手公益四個大活動全部都是通過網絡開始的,都是通過微博開始的,為什麽?第一,隨手拍照解救乞討兒童。你們可能注意到去年所有的采訪媒體都問我一個問題:你怎麽使這個事情成功了?主要是我利用了微博最重要的規則:相互、交互的規則。當時發生事情後怎麽辦?有一個網友看我時提出了一個問題,說於老師你怎麽才能做成功這件事?你在街頭發現流浪孩子,拍照了,有幾種方法選擇,一是通過郵件發給我們,這存在一個問題即會不會去做這件事,會帶來什麽;二是可以直接上網,通過他的微博,因為每個微博都是他的新聞頻道,通過他的微博上網。所以當時我提出一個規則:不能要求網民發現的情況通過郵件給我們,那會使我們存在工作量的問題,就用"@規則",所有上網的人發現了這個孩子,你隻要@我,我向你做出承諾,我這個官網一定轉發這條微博。這是我當時設置的一個非常重要的規則。這條規則的意義在什麽地方?不進行社會科學研究的人不會發現這條規則的重要性,這實際上建立了向一個社會承諾的規則。隻要發現一個流浪兒童,你在網上發布,但你的粉絲可能不多,你@我,我承諾你。這條微博規則的建立對隨手解救兒童起了關鍵作用。許多人不是沒有愛心,但假如沒有這條規則可能不會這麽去操作。比如湖南省社科院的一個女研究員。某一天在網絡上看了這個消息後,馬上找一個孩子拍了照片,@我,她的微博被轉了幾百條,她特別興奮,所以天天沒事就去拍這個孩子。拍了幾天後,她又發了一條微博,說怎麽找到了這些人?所以這個活動的起步跟@規則密切相關,這條規則是我對微博的全部功能研究後提出的。 微博能夠使一個行為變成社會行動,最關鍵的是把交互的東西規則化,本來是一個遊戲規則,我們可以通過自己的理解進行製定,這個東西非常重要性,你就發現了,最後由於他變成了中心,每個人@我,我給轉發,這就會成為一個很大的信息源,所以政府或者公安的微博都去關注這個信息源,這就帶來了一個巨大的裂變。隨手拍解救乞討兒童之所以成為一個重大的社會行動是因為我們研究了微博全部功能和全部特點,把它做了一種規則化的理解才能帶來的。微博世界的行動,大家可能會關心微博為什麽有那麽多粉絲,最關鍵不在這裏地方,我們會發現,由於產生了微博,是我們能做隨手公益的很重要原因,微博把一批有相通基本理念的人建立一個圈子,而在這個圈子中,隻要有這樣的理念就會引導著我們往一個方向走。 隨手送書下鄉這條微博發後,你會發現許多老百姓把這個東西送到那個地方去。我們每次送書下鄉時,我們從來不去通知人,隻在網上發一個消息:幾點幾分在某個地方見麵。第二天多人集中在這裏,也就是說為他們提供信息的平台對活動的影響是多麽巨大。但我們對網絡的理解,對於網絡動員能力的理解需要你的智慧,我們可能感覺到網絡隻是一個信息交流,信息是一個方麵,很重要的是它能夠迅速的在一個問題下變成一個共同的理念,共同理念的產生可能是網絡特別是微博所獨有的,假如沒有微博,也不可能有隨手公益。 街頭救助更為典型,我最早找的人就是街頭救助的人,他本身是上訪者要救助,但為什麽要靠他們?有兩個作用:一是灌輸了一個理念,每個人可以這麽做,不管有沒有財富,有沒有特別的經曆或者知識,每個人都可以做,當時我下決心首先選4個本身需要救助的人,主要是想向社會灌輸一種理念,這種理念的灌輸通過微博的傳播帶來了巨大影響。微博線下和線上給現代的公益帶來了巨大影響。現在很多人都在講公益,很多人都在講利用微博,實際最核心的是我們提出"隨手公益"的理念。當時為什麽選擇"隨手",為什麽叫"隨手拍照"?這經過我的仔細琢磨,主要是想說"舉手之勞"。我當時提出隨手理念時,是認為底層的民眾可以進行公益,長久以來我們把很多公益活動放入到中產階級的行動中,但今天中國不一樣了,因為網絡可能使底層民眾能夠接受這追信息和這種觀念。中國很多網民並不是中產階級的特有,中國大量的底層民眾已經能夠和中產階級同樣的接觸信息,和原來訂報紙、雜誌不一樣,所以我提出的隨手公益的社會理念實際上是底層理念。這麽多年我研究的是底層社會,一直想挖掘一個問題:怎麽使底層民眾對社會的創造承擔同樣的責任或者他有同樣的可能性,我認為網絡產生後就給了我們這種可能性。你可能感覺到一條毛衣、棉被,你家裏的舊衣服與那些動不動捐幾十萬、幾百萬的人不可比,但我告訴你,我更看重的是這些隨手捐助的毛衣、鞋子。為什麽?這是挖掘底層民眾對這個社會對這種觀念最高的認同,這是我們的隨手理念,許多公益理念不一樣,這是我對公益的理念,是為什麽我進行公益的一種目標。做這種公益是要調動所有人的公益,所以是舉手之勞的平民公益,是一種快樂的公益。如果在座的有興趣可以接觸一下隨手救助的誌願者,他們可能麵臨著許多自己沒有辦法克服的問題,但他會在這個活動感到快樂,會得到心靈的釋放,在西方許多國家可能是通過宗教才能實現,但我們這個活動同樣起到了一個作用,使他的心靈得到一種新的認識。剛才一位誌願者說"還是好人多",這很不容易,這就是我們推廣隨手公益的一個非常重要的問題,當時提出"隨手公益"理念就有這樣一個考慮,我為什麽要做這個事,做這個事的目的是什麽,就是要灌輸一種社會理念,每個人都可以改造這個社會,在改造社會過程中同樣改造我們自己,這是我們做隨手公益,把它想推廣到很多底層關心的目標。 在許多所有公益都是富人在關心下麵人時,出現了我們的公益,我們的公益居然也有財務的人去關心底層的,但更重要的是底層的人試著關心我們自己,街頭救助有很多捐款,也有一些很有錢的人來捐款,但主要的是普通老百姓把家裏不要的衣服拿出來,買幾箱方便麵下去。我們的隨手送書下鄉活動很多人不理解為什麽能夠這麽快的實現?一個很重要的原因是我們號召所有家裏不要的書捐出來,你們家孩子看的書一本行、十本也行,買十本也可以,最關鍵的是我們把這個書沒有送到學校,也沒有送到村幹部家裏,而是送給了那些愛書的農民。我當時提出一個觀念,讓接受這些書的人同時是我們的誌願者,我們把書捐贈給你,但同時你要對外開放,並是誌願者。這與我們推崇的公益基本理念是吻合的,所以我堅持要求不管怎麽艱難,都必須堅持這個原則,而且這種發展思路不但不會使這個活動結束,而且會發現許多人更加願意摻和進來,這是我們提出的理念,這種理念我認為在中國未來可能是一個很強的問題。 今天把重塑中國人人性最善良的一麵作為我們的目標[查看全文] 網友:於老師,在我的記憶當中,民國時代有一些知識分子在農村按照我們現在的說法是鄉村建設派,比較著名的是梁漱溟、陶行知等人,他們也算是公益活動嗎?不從單純公益來評價,跟今天的公益有差別,但也有類似方麵,您有什麽評價,對今天的工作有什麽意義? 於建嶸:我覺得你講非常重要,你剛才講到梁漱溟先生,他們建農會,學校與師生組織聯合,但今天的中國不可能。為什麽我會提出"隨手"的概念,我認為不隻是簡單的幫助問題,而是重塑整個社會精神層麵的東西。當年他們做時的確帶了一大批知識分子去了,很大一個因素是知識分子深入到鄉村社會的問題,通過知識分子進入鄉村社會對社會輸出一些理念,經過他們的行動改造鄉村社會。我今天要提的比他的更廣泛一點,我想通過一些社會公益活動喚醒整個社會挖掘中國人人性最重要的那一麵東西,這裏麵你可能是大資本家,也可能是中產階級,也可能你就是底層的那些需要幫助的人。所以我一再提出一個概念,我對核心的團隊也反複強調一個問題,我們不是去幫助他們,而是建立一個平台,向他們四處挖掘、發揮他們的善良之心,這是我們跟他們的很大區別。很多人對這個問題可能會帶有一些疑惑,有人明確向我提出,上訪的人不能要他們去做。我今天告訴你們,他們做得比誰都好。我們的材料對外公開,你們去看看,每一分錢他會向你做一個很好的交代。這是我們和他在有些理念上的區別,他們很多是知識分子,當然他們深入到社會去教育民眾、啟發民眾,我想通過公益活動作為一個平台,使他們自我發揮,這可能是我與他們的一個區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