冰雪燃燒

冰雪能夠燃燒嗎?誰也沒有想到!
正文

中共領導人製裝特供解密

(2011-12-19 17:26:29) 下一個
中共領導人製裝特供解密
2010年04月19日 09:15 鳳凰周刊 】 【打印共有評論0

2009年“十一”國慶閱兵上,胡錦濤的禮服,被紅都公司的製裝師高黎明設計為直角中山裝。

設計上,使中山裝的領子再寬一點,4個兜裏麵壓了層粘膠,比較挺。為防止領導人的肚子外挺,造成下衣襟往外翹,高黎明采用了“通天省”的剪法,同時在衣服下端加了“收省”,保證衣角不外分。“通天省”的剪法,指衣服前襟比通常的裁剪度離脖子更近;“收省”,是指在縫合衣服的下擺時,多加一個褶。

高黎明的剪裁技法,顯然在繼承了他師傅田阿桐的基礎上,有了一定程度的創新。田阿桐當年給毛澤東做中山裝時,特意把領子做大做挺,因為毛身材魁梧,臉闊,大尖直領正好襯托偉人氣質。

大閱兵後,胡錦濤的深色中山裝果然引起海內外媒體的廣泛關注,表示“開國大典上,新中國領袖毛澤東身著中山裝閱兵……此後,黨和國家領導人一直延續著不成文的家規國風—國慶閱兵大典時穿著中山裝”。中共幾代領導人在作為軍委最高統帥主持閱兵大典時,都放棄軍裝而穿中山裝,被外界理解為“不失傳承,用意深遠”。

從上世紀初革命先驅孫中山試製第一件“中山裝”開始,每個時期的“國服”都隨著黨政領袖要表達的“革命”訴求而相應作出改變。可以說,來自社會底層的裁縫們用刀剪針線,在一代代黨政領導人的衣服上“記載”了一個世紀以來中國大陸意識形態的流變。

而北京市最後僅存的一家國營服裝企業—紅都服裝集團,作為大陸最早的領導人製衣特供部門,見證了中共建政後的服飾政治變遷,也幾乎獨享了為領導人製衣的政治光環。

始自中山裝的“國服”

20世紀初,孫中山在日本橫濱的中國城,向封建帝製“開了改革的第一槍”,即廢除長袍馬褂,“盡易舊裝”。

孫中山將創製中國新服裝的意圖傳達給日本服裝界的華僑後,華僑們采用西裝造型和製作技術,參照日本學生裝、士官服和鐵路工人的製服,融入中國服飾文化傳統,依據中國人的體型、氣質和社會生活新動向,試製出了後世以“中山”命名的中山裝。

這種中山裝,直翻領,裝有附袋蓋的4貼袋。袋蓋做成倒山字形筆架式,稱為“筆架蓋”,象征著中國民主革命要重用知識分子。胸前原先是7粒鈕扣,後來把門襟的7粒鈕扣改為5粒,象征五權憲法;袖口4粒鈕扣改為3粒,象征三民主義。

作為“推翻帝製”、“建立民國”偉大事業的產物,上世紀初,中山裝成了革命者的象征,身著中山裝成為擁護革命、與封建主義決裂的一種標識。

1929年,中山裝被國民政府定為“禮服”,所有政府工作人員以之為工作製服—大小官員無差別,以示與封建製度下的階級差別有別。而後來的革命者,包括國民革命軍和紅軍、新四軍、八路軍軍服,無不受其影響。

毛澤東作為中共領導人,同樣選擇了中山裝。

“特別會計室服裝加工部”製作出“毛裝”

中共建政後,要群塑新中國領導人在國際舞台上的形象,必須有好的西裝裁縫,而當時好的“洋服”裁縫和服裝店幾乎都集中在上海。1956年,國務院總理周恩來協調北京市領導彭真,以北京被服廠名義,與上海市第一商業局談妥,從紅幫裁縫的聚居地上海,抽調一些服裝名店和裁縫高手赴京工作,“支援首都建設”。

1956年3月至4月,滬上21家服裝店、208名職工先後遷到首都,並分別在東交民巷附近以及北京飯店、東單和王府井周圍,開設了西服加工的作坊。

同年秋,中央辦公廳又從上海招收了12名服裝技師,成立了“中央辦公廳特別會計室服裝加工部”,經過嚴格的政治審核和體格檢查,專為中南海裏的中央首長們製裝。

這12名服裝技師,皆出自上海紅幫門派—舊指為“紅毛”(洋人)縫製洋服的裁縫。由於洋服店是浙江寧波商幫長期經營的傳統行業,因此紅幫裁縫中以寧波人最眾、技術最強、勢力最大。有些裁縫即使不是寧波人,但追溯其師宗多屬寧波人。如12人中的田阿桐,雖然是江蘇揚州人,但早年在上海灘拜寧波籍紅幫裁縫為師。

“特別會計室服裝加工部”,其實就是由這12名服裝技師組成的製裝小組。這些名師原來在上海時,大多已成家立業,為讓他們安心在中南海裏工作,周恩來特批他們攜眷來京。

田阿桐、王庭淼等名師們進了中南海後才明白,原來,“特別會計室服裝加工部”在當時成立的真正目的和首要任務,就是為毛澤東研製合體的著裝,包括讓毛以嶄新的形象出現在1957年中共“八大”的主席台上。

於是,12人進入半軍事化封閉狀態的工作中:吃住都在中央辦公廳一個小院的集體宿舍裏,上午9點準時上班,下午5點下班,周日可上街購物,但須遞交假條,按時回來再銷假。遇領導人緊急製裝任務,一連數周加班加點,甚至通宵不歸家。

這些紅幫技師們上崗前一律被要求學習保密守則,即使是日常通信也被嚴格要求保守秘密,與親人朋友“不能說太多自己工作上的事,會暴露首長們的隱私”,對外統稱“中南海工作人員”。每月,他們都按時在中辦領取幾塊錢的工資。

製裝所需的麵料,隻需裁縫們發話,中央辦公廳便會派人去各地廠家定向采購。12名服裝技師各有千秋,比如淩溪生師傅以做女裝見長,帶一隊人專門給女賓做衣服,田阿桐和王庭淼負責給領導人做特體服裝。

為毛澤東製作中山裝時,12名紅幫名師沒有照搬中山裝原有的款式、造型,而是按照毛的體型、神態和身為中國人民領袖的風采,大膽改進了原來的中山裝。將上麵兩個衣袋的兜蓋改為彎而尖,墊肩稍微上翹,兩肩更加平整服帖。領子變化最大,領口加寬,翻領變得大而尖,完全改變緊扣喉部的格式。

“八大”來臨,毛澤東穿上這套中山裝後,拍了標準像,精神煥發地站上主席台的一刻令海內外矚目,西方將這款大尖領中山裝稱為“毛裝”(Mao suit)。之後,標準像被放大懸掛在天安門城樓正中。

“毛裝”就此讓中南海裏的紅幫裁縫們名揚海內外。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