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
正文

施琅即便不是漢奸,卻也不值得歌頌

(2006-06-13 19:34:25) 下一個



冷若冰霜110

施琅即便不是漢奸,卻也不值得歌頌
       這兩天,老媽對電視機的態度越來越霸權,硬逼得我忍無可忍寫這篇帖子。那就是她最近迷上了看掛著曆史劇名卻壓根不按曆史辦事的《施琅大將軍》。
  我當然知道《施琅大將軍》製片方是為了宣揚愛國主義,借古喻今,替中央向人民展示大統一的決心,暗示那些台獨分子再狂得找抽的話,有可能會在不得以情況下使用武力解決台灣問題。可就是拿曆史上以“以家財募兵”的姚啟聖當男主角說事都行,不知道怎麽想的竟能把那個爭議頗多的施琅從墳墓裏拉出來演這一出。就是金老爺子的《鹿鼎記》都沒這電視劇離譜。
  
  且不說那劇情忽悠得一點技術含量都沒有;且不說那漏洞百出、生拉硬扯的細節地方;甚至也不提民族這岔了——“五十六個民族是一家”——張紀中的新版《神雕》都含蓄過了,偶也越來越喜歡看大辮子戲。但施琅,的確不是可以正麵歌頌的人物,好聽點是當時那啥啥的鷹犬,難聽點說他不是“三姓家奴”也是個“貳臣”!
  
  因為他最初是明朝的將帥,後來叛降了。換句話說,他和吳三桂、洪承疇是一路貨色。不過吳三桂晚年想當皇帝,又打著“反清複明”的旗號來鬧騰,而洪承疇下場就菜了許多,被清廷奚落為“貳臣”。知道啥叫“貳臣”嗎?就是乾隆皇帝說的“遭際時艱,不能為其主臨危授命”——一臣侍二主,大節虧透了。即使滿清入關現在公平定義為異族入侵,施琅雖不是漢奸,也絕不是一個“高大全”的英雄人物。
  
  就事論事,圍繞當時情況,史書上都說他施琅“有識度,膂力絕人”,可惜為人偏狹:出身上,在崇禎十年,十七歲的施琅就跟著明總兵鄭芝龍(鄭成功他老爹),在他手下當千夫長。因剿捕山賊有功,年輕輕的就被封了將軍。“習距陣擊刺諸技,於兵法無不兼精,遂智勇為萬人敵”;氣節上,卻是見風使舵、反複無常。打順治三年,清軍打進福州時,他就跟著頂頭上司降了清軍。後成為曆史上因充當“嘉定三屠”劊子手而被清廷提拔為江南巡撫的李成棟麾下一員。隻是李成棟後來不滿清廷待遇,得聞江西提督金聲桓在鬧事,就也趁機剪辮改裝,在廣州用南明永曆年號扯出“反清複明”的大旗。而施琅因不滿李此行徑,便率部離開,趕向潮州。後來在潮州還跟李成棟手下的健將郝尚久打了一仗,“(施琅)踞守閱月突圍出,且戰且行,連日夜間關險阻。”等突圍出時,就剩下幾十個人了。在施琅走投無路時,有一個人聽聞他受困於黃崗,便特去率部去接納他,那就是民族英雄鄭成功!可以說,鄭成功對施琅有救命之恩。可後來施琅因和部下不合,違被鄭成功令擅殺鄭氏舊將曾德,惹國姓爺發飆砍了他父兄的腦袋——那是因為這廝提前得信兒,逃出了台灣。“去安平投施天福依(鄭)芝豹(鄭成功的叔父),求為排解”(見江日升:《台灣外紀》)。然後就死心塌地跟清朝一心幹了。
  
  可見施琅輔佐康熙打台灣,多少就是為了報家仇,關於他後來攻入台灣,沒有為難鄭氏一門,也是另有原因的。就是那個有名的鄭克爽,在《鹿鼎記》中被妓院出身的韋小寶整得半死不活。實際上他登位時才十一歲,朝政多由嶽父“忠誠伯”馮錫範把持。在康熙二十年,鄭克爽就致書清廷,"請照琉球,高麗等外國例,稱臣進貢。”但康熙沒有同意。在康熙二十二年,施琅率精兵2萬、戰船300隻在澎湖大敗劉國軒,鄭軍傷亡慘重的情況下,十三歲的鄭克爽決意投降,他向施琅提出了“三不傷”的請求:“不傷鄭室一人,不傷百官將士一人,不傷台灣黎庶一個”。在得到施琅的允諾後,鄭克爽便上了降表,向清廷自願稱臣,表示以往對抗是“稚魯無知”。被康熙封為“有名無實”的正黃旗海澄公,一生軟禁在北京,晚年過的很淒慘。所以,“放過鄭氏一說”並非如劇中把施琅形容得跟焦裕祿似的那麽簡單。

 做人要厚道,轉載請注明來自四季花園[www.qing666.com]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