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歌劇先聽卡門
西洋歌劇難懂,不僅在於語言障礙,更由於許多人聽不慣美聲唱法。那種似歌非歌,不知何時能唱完的“詠歎調”是隻熟悉中國民歌和流行歌曲的人們所望而生畏的。
要想聽懂西洋歌劇必須了解美聲唱法。美聲唱法誕生於意大利,已有400多年的曆史。它代表著一種演唱風格和聲樂學派。美聲唱法采用比其它唱法的喉頭位置較低的發聲方法,因而產生了一種明亮、豐滿、圓潤又具有金屬色彩富於共鳴的音質。
聽一聽著名男高音歌唱家帕瓦羅蒂演唱的意大利民歌《我的太陽》、《重歸蘇蓮托》、《燕子歸巢》、《瑪麗亞·卡萊》等曲目,我們會領略到美聲唱法的絕妙之處的。這些民歌短小、質樸、旋律流暢,其結構形式與一般的歌曲非常相似,因而是了解美聲唱法的最佳教材。
經過一番意大利民歌的熏陶之後,我們就可以去聽歌劇了。
對於沒有任何聽歌劇經曆的人來說,先聽哪一部歌劇非常重要。要想了解一門自己過去並不熟悉的藝術形式,最快捷的辦法就是去欣賞這種藝術門類最傑出、名氣最大的作品。這可以使我們在短時間內體會到其美之所在。比如聽京劇,如果一位京劇門外漢先聽《太真外傳》、《西施》之類二流劇目中的大段唱腔,定會被嚇跑。但假如先聽“蘇三離了洪洞縣”,再去聽《甘露寺》中的“勸千歲”或《淮河營》中的“此時間”,這位門外漢定會立馬對京劇唱腔興趣盎然,毫不猶豫地從“門外”走進“門內”。
聽歌劇的道理也是如此。第一次聽,理應選擇一部自始至終讓人保持足夠欣賞興趣的劇目。在此我向大家推薦法國作曲家比才創作的《卡門》。
《卡門》在西洋歌劇中的位置就像京劇中的《蘇三起解》,是最通俗,最有名不過的劇目。《卡門》序曲的知名度更好比《蘇三起解》中的“蘇三離了洪洞縣”一般,早已到了近乎婦孺皆知的地步。
《卡門》共分四幕,幕間的間奏曲也常在音樂會上被單獨演奏,已被列入了通俗古典名曲的行列,人們一聽便會覺得耳熟。
女主人公卓而不群的性格和迷人的愛情故事,也是這部歌劇吸引人之所在。卡門是一個叛逆者的形象,她的所做所為並不是因為貪圖錢財,也不是因為她殘酷成性,而是因為她的感情像一隻飛鳥,隻愛自由自在地飛翔,而不能忍受任何束縛。卡門在劇終用死來忠於自己的個性,來堅持自己的獨立和自由。“不自由,毋寧死”是卡門身上最突出標誌。卡門這一形象總會引起當代人對於自身生活方式的再思考,從而得到某種啟示。
歌劇《卡門》最吸引人之處還是其各個場次中精彩紛呈的唱段。從這一點來說,《卡門》很像京劇《二進宮》,生(男高音)、旦(女高音)、淨(男低音)各類角色都有,獨唱、重唱、合唱各種形式一應懼全。
劇中卡門一角由女高音扮演,她在第一幕中的主要唱段“哈巴涅拉”和“吉普賽舞曲”均采用了西班牙民族音樂的格調,節奏粗獷,豪放,旋律優美的動聽,與卡門追求自由生活的個性非常貼切。
男主人公唐霍賽在第二幕中演唱的《花之歌》是一首情歌經典。這首詠歎調充分發揮了男高音寬廣的音域,生動形象地抒發了唐霍賽內心的呼喚。 鬥牛士埃斯卡米洛在第二幕演唱的鬥牛士之歌,具有京劇《盜禦馬》中“將酒宴擺至在聚義廳上”的氣勢,它把一位趾高氣昂的鬥牛英雄栩栩如生地展示在聽眾眼前。這段唱因為重複了序曲中的部分旋律,聽來會讓人的精神為之一振。
《卡門》是一出場麵宏大的歌劇,劇中描述群眾場麵的合唱曲較多。第一幕中“香煙女工的合唱”、“兵士上崗時兒童的合唱”以及第四幕中的“鬥牛士進行曲大合唱”都能使聽眾在欣賞後有繞梁三日不絕於耳的感受。
歌劇《卡門》創作於1874年,當代女高音歌唱家們都希望以演好卡門來顯示自己的藝術功力。本世紀最負盛名女高音歌唱家瑪麗亞·卡拉斯在60年代曾錄製了歌劇《卡門》。這套唱片被譽為《卡門》眾多錄音版本中的典範。
卡拉斯在《卡門》中的表演顯示了她對角色的深刻理解。在錄音期間,有人曾問卡拉斯:“在你看來,卡門是個壞女人嗎?”卡拉斯回答:“當然不是了,她是吉普賽人,相信個人的命運前世注定,是無法改變的。因此,她憑自己的好惡及時行樂。卡門生活中的唯一道德標準是決不做違心的事。”
卡拉斯的這套《卡門》唱片之所以成為經典,與男高音蓋達(飾唐霍賽)、男中音瑪薩德(飾埃斯卡米洛)等名家的參與分不開。指揮家普雷特裏執棒的巴黎國家歌劇院管弦樂團,為全劇提供了既細膩又宏偉的演奏效果,使整套唱片高潮迭起,異彩紛呈。